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进展及未来趋势
作者: 郭昭 赵海霞 杨颖萱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范围内具有典型样本意义的现代化形态,其在引领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为全人类的共同进步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应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解码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然而,鲜有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基于此,以CNKI数据库中“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875篇CSSCI期刊论文作为基础数据源,借助知识计量软件CiteSpace相应分析功能,可视化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概貌、梳理其聚焦的核心议题、探测其潜在的研究热点,以期为其后续研究的持续深化提供智力参考。研究发现,CSSCI期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关注始于1998年,且发文量在2021年后出现迅速增长。合作网络分析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作者间、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趋势整体偏弱。进一步的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表明,既有的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本质内涵、探索历程、鲜明特色、显著优势、世界意义、实践方略六个方面。后续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持续深入,需要在拓建宏观研究的同时深化微观分析。同时,需要强化问题意识,增强研究议题设置的前瞻性,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新境界。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进展;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6-0064-01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6.005
自人类迈入工业革命后,实现现代化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作为伴随科学发展而产生的特殊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动方式,现代化深刻地影响了世界。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在坚船利炮的屈辱中被迫卷入现代化浪潮,中华民族正是在救亡图存中开启自身探索现代化和伟大复兴的艰辛历程的。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强有力的依靠力量,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过程屡屡受挫,反复被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所打断,国家落后挨打的悲惨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改变。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探索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坚强核心,引领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由此翻开了崭新历史篇章。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实现工业化”到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构想,再到新时代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无不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对实现现代化光辉愿景的决心和意志。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之间的关系,并系统地阐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原则,建构了更加立体、丰富、综合的现代化的阐释框架,进一步拓展了现代化学术性讨论的边界。目前,学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业已十分丰富,然而,从整体上看,以知识发展与趋势演进的角度对此前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梳理的文献尚不多见,不利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状况和其后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基于此,借助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的分析功能,从文献产出的年度分布、科研合作、代表性文献、主题脉络、前沿热点、未来趋势等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挖掘,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深入走向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流程
知识图谱是以计算机技术为辅助,综合运用语义挖掘、自然语言处理对标准化的文献信息的可视化呈现。高质量的数据源是保证知识图谱可视化结果信效度的重要基础,包含了文献收集、文献筛选、数据格式化及运算、结果生成等步骤,能对科学知识进行多层次挖掘。
(一)数据来源
鉴于文献计量分析对数据本身的净度有较高要求,遵循优质数据来源生成可靠分析结果的基本定律。为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采用了数据更新速度快、文献题录收集完整的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平台。为保证检索结果的代表性和精准性,利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功能,选择篇名精准匹配的检索方式,以“中国+现代化”作为检索词,检索类型选择期刊论文,同时将检索的范围限定在CSSCI期刊(含扩展版),检索时间为2023年3月23日。此外,为保证数据样本获取的完整性,未对文献的前置年限进行限定。初步检索得到数据记录892条,进一步利用人工筛选方式对获取的数据进行“降噪”处理,剔除了稿约、会议通知、书评等非学术文献后,最终获得875条有效数据。使用CNKI的文献导出功能,将其以Referworks格式导出,以此作为研究的数据源。
(二)分析工具
利用国际知名信息可视化专家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语言研发的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版本号6.6.R3 advanced)进行分析。这一软件的突出优势在于导入格式化处理的数据后,能够进行快速运算,并对生成的知识图谱进行丰富的着色,增强信息的识别效率,降低数据理解的复杂度,便于对结果进行解释,因而能够全面呈现科学研究领域的信息全景,极大地方便了研究热点的挖掘和研究趋势的评估,因而被学者们广泛使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信息可视化工具之一。具体的研究步骤如下:首先,对获取的数据样本进行初步统计处理,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文献产出的时间分布;其次,利用CiteSpace的网络共现功能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作者和机构合作状况,识别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核心力量;再次,使用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和聚类算法,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主题谱系进行可视化呈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主题线索。最后,借助CiteSpace的突显词分析功能识别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前沿热点,并对其未来的研究进一步提出相关建议。
二、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文献的外部特征
在知识计量领域,文献的外部特征包含发文量及其趋势、科研合作状况、代表性文献。其中发文量的数量及其变化反映研究主题所处的研究阶段,科研合作主要反映学术共同体的发育状况,代表性文献则是某一研究领域最为重要的知识基础。由此,围绕以上三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行把握。
(一)发文量趋势分析
文献发表数量的年度变化能够直观反映研究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进程,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学术界对该研究领域相关论题的关注程度,在判断某一领域研究成熟度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一般说来,文献数量的上升,预示着该研究领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阶段。对经过精炼后的文献数据依据年份进行分组,并将其呈现在二维坐标系中,绘制中国式现代化年度发文量变化趋势图,直观显示中国式现代化在不同年份受到的关注程度,并根据趋势线评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文献的数量的总体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注发轫于1998年,但在1998—2020年这22年间,每年发表的CSSCI论文均在5篇以下,甚至在某些年份出现发文量为零的状况,整体上这一阶段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发文量偏少,国内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关注有限。2021年,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CSSCI论文数量首度达到两位数,共69篇,次年便迅猛增长至504篇,增加约7.3倍,2023年内的发文量已经接近300篇。从线性预测的趋势线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仍处在成长期。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之所以会在2021年后出现猛增,是因为2021年中国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取得重大成果,这一年,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现代化征程上迈出全新步伐,进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新历史时期。走出了一条极具主动性、创造性的国家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彰显,形成一个更具解释力、说服力的现代化架构,冲破了西方世界长期对现代化的解释权和定义权,为人类社会谋求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全新典范,进而为学者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深入研究提供了契机。
(二)研究力量分布
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有助于学术研究的集成创新,促进学科体系走向成熟。从中观和微观角度,科研合作包括机构合作和作者合作两个层次[1]。对CiteSpace的相关参数进行调整,时间切片设为1,节点类型分别选择author和institute,阈值设置为TOP30%,运行软件,绘制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作者间合作网络图谱(图2)和机构间合作网络图谱(图3)以识别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主干研究力量。图谱中节点字体大小和其文献产出数量成正比,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主体之间存在的合作关系。图谱中网络密度值则表明合作的强度,其值越大,说明合作的趋势越明显。
由图2图、3可以看出,无论是就作者间的合作状况还是机构间的合作状况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学术合作仍然呈现出较为分散的特征,二者的网络密度值分别仅为0.004 7和0.010 8。从具体情况来看,学者任保平、张占斌、刘伟、辛向阳、王岩、董慧、陈金龙等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贡献较为突出。部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高产学者采用和他人合作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作者间合作的网络聚合度仍然较低。根据文献计量学普莱斯定律对核心作者的确定方法,此领域发文量超过3就可以被视作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经过后台统计,仅有17位学者满足这一要求,占整个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学者群规模群的1.6%,说明大多数学者对这一论题关注的持续度不够。就机构间合作状况而言,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优势突出,发文量均超过两位数。既有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学术合作关系多是同一机构内的二级部门之间的合作,上海和北京地区的若干高校之间形成了较为密集的跨区域学术合作关系。从网络整体密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高被引文献
在文献计量学中,引用率被视为科技文献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标志。某一文献被引用意味其自身的知识单元由游离状态转入组合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变化关系[2]。也是科学研究的积累性、连续性特征的重要体现。通过对某一领域内高被引文献的挖掘和分析,能够快速获得其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某一文献被引频次越高,说明其信息的流动性越强,因而对学术的影响力就越大。因此,高被引论文也被称为代表性论文。表1列出了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3的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文献的详细信息。
综合表1的被引量和下载量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高被引文献多发表在综合类的学术期刊上,其中不乏《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管理世界》等顶级学术刊物。同时,也不难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被高频引用,而且具有较高的传播指数,下载量均在3 000以上,充分说明其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成果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三、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主题透析
进行信息可视化的重要目的是将不可见或难以直接显示的数据转化为可感知的图形、颜色、纹理等,其核心任务在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聚类,引导用户从可视化结果推出有效信息,降低数据理解的复杂度,使得数据分析的效率得以提高。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在文献计量领域,关键词被视作文献主题的高度凝练和总结,关键词的词频统计能够直接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所在。但是,其在揭示某个点在整个知识领域内的影响力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关键词共现网络展示的是趋势形成后的焦点,因而在识别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在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后(时间切片slice值为1,剪裁方式选择最小生成树和寻径算法),借助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功能,绘制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经由Vosviwer转化为关键词共现热力图谱(图4),辅助识别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热点主题。在关键词共现热力图谱中,节点所处的颜色冷暖和其出现的频次紧密相关,某一关键词频率越高,其越接近中心的暖色。表2列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领域中出现频次前15的关键词及其中心性指标。
由图4和表2不难看出,除去“现代化”这一关键词之外,若干关键词如“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二十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唯物史观”“创新驱动”呈现出“双高”(高频次、高中心性)的属性,说明这些关键词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并且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网络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与其他关键词形成了更多的连接通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领域中重要的信息中枢,是学者们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参照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