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使命、逻辑与进路
作者: 邱世兵 邱婧璇摘 要:与以往乡风文明建设相比,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有着自身独特的使命、逻辑和进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使命是建设引领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乡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生活富裕与价值充盈的乡风文明。履行乡风文明建设使命要遵循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的要素自洽、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向其外部系统开放、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有效联结的逻辑。在具体乡风文明建设实践中,要立足乡村文化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乡风文明,同时借鉴城市产业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围绕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乡风文明、立足增进乡村人福祉建设乡风文明。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风文明;乡村发展;乡村现代化
基金项目:湖北省思政专项“地域优秀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ZSD21013);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前期资助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北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内容创新研究”(22ZD012)。
[中图分类号] G120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6-0133-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6.010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1]25,是乡村振兴的灵魂[2]33,也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和软件基础。新世纪以来,党高度注重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概念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出现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并被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乡风文明”条目一字不变地列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条目。这体现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价值。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积极开展了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探索,同时学界也掀起了乡风文明建设研究高潮。党的十九大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学界又掀起了乡风文明建设的新一波研究。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3]30,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力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的乡风文明建设有着不同的内涵,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探讨乡风文明建设的新特点、新规律,对推进新时期乡风文明建设实践及乡村振兴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梳理与问题提出
已有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学者们认为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4];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5];为乡村振兴奠定文化基础、构筑道德围墙[6],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7]。二是乡风文明的内涵。有学者提出,乡风文明指乡村社会主体在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形成的传统美德和良好文明习惯[8];另一些学者认为,乡风文明除指乡村社会主体的传统美德和良好习惯外,还包括乡村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9],其实质是乡村人的知识化、科学化、文明化、现代化状态[10]116,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2]33-34。三是乡风文明建设存的问题及原因。学者们认为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村文化贫乏、消极腐朽东西沉渣泛起[11];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农民信仰迷茫、文化创新力不够[12];农民政治意识不强,理想信念淡薄,注重个人和小集体利益[13]。其主要原因包括:乡村精英流失;地方政府“经济人”思维支配[14]56-62;乡村公共性消解[2]33-34;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一手硬、一手软”[15]。四是乡风文明建设对策。主要包括:发展农村经济,增加物质投入[16];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包括提升农民素质[10]119,重构乡镇政府职能[14]56-62;利用乡土文化[17]、强化法制保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18];采取国家、地方政府组织纵向自上而下逻辑与村支两委、村民横向平等交互逻辑相结合的双向路径[19]。
文献梳理发现,已有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研究成果主题丰富,涵盖了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内涵、问题、原因、对策等。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已有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研究多立足新农村建设背景,而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规律揭示不足。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有着不同的内涵。同时,已有研究成果多是立足狭义乡风文明概念展开的讨论,而少有从广义乡风文明视角展开探讨。这些研究的匮乏,促成了我国乡风文明建设实践偏重乡村社会移风易俗,而忽视了乡风文明建设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忽视了乡风文明建设对乡村社会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以及对广大农民更高精神追求的引领。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如果忽视精神文化层次的引领,不从农民的认知、观念、心理等方面彻底颠覆旧观念和旧传统,消除农民‘等、靠、要’思想,就无法让农民产生追求美好生活的主观动力和价值动力”[20]。而广义乡风文明概念不仅指乡村社会拥有公序良俗,而且指乡村社会拥有促进农民认知与适应、推进乡村振兴与发展、满足农民更高精神追求的社会风气和文化状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乡村需要什么样的乡风文明、建设这种乡风文明需遵循什么逻辑、如何建设这种乡风文明等是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弄清的问题。接下来本文以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出台的有关乡村振兴文件及农业农村部分三批推介的84个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为支撑,从广义乡风文明视角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使命任务、实现逻辑与实践路径展开分析和讨论。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使命任务
党的二十大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21。当前中国乡村振兴行动也在此背景下展开。在党新的中心任务框架下,我们也需要对乡风文明建设的使命任务做进一步思考和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使命任务是指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乡村社会需要建设什么样的乡风文明。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乡村需要建设什么样的乡风文明,既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意图有关,也与乡村社会主体的现实文化状况及人们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认知水平有关。通过研究近年来有关乡村振兴文件和农业农村部推介的84个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结合广义乡风文明的内涵,我们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使命任务是:建设引领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乡村现代化、实现乡村人生活富裕与价值充盈的乡风文明。
(一)建设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乡风文明
党的二十大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3]31。这里“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主要指乡村振兴发展的任务,其重点是乡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出台的有关乡村振兴文件做出了相应规定。如,《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在全社会“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诚信守法,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环境”[21]8;《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统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22];《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同时对脱贫群众“更加注重扶志扶智,聚焦产业就业”[23]。这些规定凸显了乡村文化、乡风文明对推进乡村振兴和乡村产业发展的价值。因而我们提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们所建设的乡风文明要具有促进乡村振兴与发展的功能,即我们要建设促进乡村振兴与发展的乡风文明。从实践上看,凡是乡风文明建设成功的村庄,其产业均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农业农村部推介的84个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为例,乡风文明建设成功均推动了村庄振兴发展,并实初步现了“产业兴旺”。同时这些案例村庄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都强调文明创建对村庄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分析,建设具有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功能的乡风文明是由乡风文明自身的价值和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决定的。一方面,建设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乡风文明是由乡风文明自身的独特价值决定的。乡风文明对于乡村振兴的独特价值在于:作为一种思想力量和精神要素,对乡村社会实践具有引领和促进作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反作用原理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24]。乡村振兴背景下我们需要建设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乡风文明。另一方面,建设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乡风文明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是为破解现实“乡村衰落”问题而生[25]36-41。乡村衰落的原因除中国城乡原有基础差异及其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因素外,还在于传统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文化弊端。传统自然经济文化在面对现代市场经济文化时,显现出许多缺陷与不足。乡村衰落在一定意义上是文化的衰落。乡村的落后是理念的落后,是乡村社会在市场经济时代所显现的创新创业精神不足等因素使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就是要破解乡村文化衰落难题,培育并弘扬市场文化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培育创新创业文化,促进乡村社会传统文化现代化,形成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乡风文明。
(二)建设促进乡村现代化的乡风文明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出台了许多有关乡村振兴文件,其关于乡风文明建设条目的规定呈现出丰富的现代化理念与现代化思维。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建设法治乡村”“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6]7-1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27];《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场导向、政府支持”“融合发展、联农带农”“绿色引领、创新驱动”原则[21]4。上述文件的相关规定展示了当前我国乡村振兴举措内含丰富的现代治理理念、现代市场理念、现代农业理念。这些思想理念也属广义乡风文明范畴,其相应举措也已运用于当前中国乡村振兴行动和乡风文明建设实践之中。因而我们提出要建设促进乡村现代化的乡风文明。另外,农业农村部推介的84个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的乡风文明建设也大多注重现代思想文化理念传播和现代科学技术运用。进一步分析看,我们建设促进乡村现代化的乡风文明有两层原因。一是乡村振兴内在地包含着乡村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已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同时报告提出我国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里的“现代化”也包括中国乡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村是否实现现代化,是整个中国式现代化能否实现的重要指标。因而我们要把乡村振兴战略放在中国乡村现代化及中国式现代化大背景中来考察和理解,而不能把其等同于一般的乡村复兴或农村建设。二是乡村现代化内在地包含着现代乡风文明。乡村现代化的实现既需要物质方面的支撑,包括现代化的产业、便利交通、良好医疗与教育等在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也需要现代思想文化理念与现代文明形态的生成。因为社会是人的社会,只有乡村社会主体形成了现代创业精神、现代经营方式和现代生活方式在内的现代乡村思想文化形态和精神风貌,农业农村现代化才会真正形成。而党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促成这一系列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总体来说,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实现思想的现代化、观念的现代化,并以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来促进人的行动,进而促进乡村社会现代化发展。因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要引入现代化理念,并致力于现代化理念的传播,以现代化理念来促成乡村发展行动,形成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建设实现乡村人生活富裕与价值充盈的乡风文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3]22。党中央、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出台的有关乡村振兴文件也对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了相应规定。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26]4,同时提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26]7;《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 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进移风易俗,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2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使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29]。上述文件相关规定,显示了党对广大乡村社会主体物质生活的关注和精神生活的关切。基于此,我们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又一使命是建设实现乡村人生活富裕与价值充盈的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乡村人生活富裕与价值充盈的乡风文明使命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乡风文明建设,广大乡村社会主体形成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或思想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物质生产发展,进而提升乡村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二是通过乡风文明建设直接促进乡村人价值充盈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此维度的乡风文明建设使命任务也是由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取向决定的。进一步分析看,建设促进乡村人生活富裕与价值充盈的乡风文明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三农”问题中的具体体现,即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取向是以农民为中心。党的二十大指出,党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22。当前,我国农村人口仍占大多数。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目标的实现,将惠及广大乡村社会主体,也将会极大提升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其次,此维度的乡风文明建设使命也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25。“产业兴旺”为广大乡村创造源源不断的财富,使广大农民过上体面生活,是人民幸福之基;“生态宜居”直接体现了广大农民幸福指数的提升,农民除了物质生活充盈之外,居住环境更加适合人类;“乡风文明”凸显社会的文明状态及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状态;“治理有效”强调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民主公平正义期盼得到满足;“生活富裕”强调乡村振兴的价值归属,既指物质生活的富裕,也指精神生活的充盈。上述五个方面,体现了乡村振兴对乡村人生活富裕和价值充盈的满足。实践中,农业农村部推介的84个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的文明创建及其产业发展,也基本实现了相应村庄人生活富裕与价值充盈。因而我们提出建设实现乡村人生活富裕与价值充盈的乡风文明使命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