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辨析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 王刚 杜烨能

摘 要:放眼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图景,为人类贡献了全新的文明形态。近代以来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也证明,只有中国式现代化才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所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本不会产生争议。但是,海内外却有学者提出了所谓“现代化等于西方化”“中国式现代化等于‘现代化在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等于‘中国模式’”等谬论。针对这些所谓的“等式论”,我们必须进行辨析和回应,才能以更为清醒的状态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等式论”

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研究”(22AZD003)。

[中图分类号] D60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7-0082-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7.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1]中国式现代化的这幅新图景来之不易。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都曾梦想以现代化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却屡遭失败,其原因就包括秉持“现代化等于西方化”这种观点。部分海外学者也对中国式现代化存在误读,热衷于为中国式现代化贴上等式标签。而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辨析“现代化等于西方化”“中国式现代化等于‘现代化在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等于‘中国模式’”等这些“等式论”,才能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全新选择。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长期以来,探索现代化的国家都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即要想实现“现代化”是不是必须“西方化”。正如亨廷顿所说,“‘西方’与‘西方化’概念的形成促使人们产生使人误入歧途的把西方化和现代化合在一起的想法”[2]。他们之所以有此认识,是因为西方国家既是“现代化”进程的先行者,也是“现代化”模式的输出者。但是,率先实现现代化并不代表着唯一实现现代化。后起的现代化也可能获得成功,并形成新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1]。那么,在此之前为什么会形成“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呢?而中国式现代化又是怎样打破这个“等式”的迷思呢?

(一)“现代化”概念在中国的传统认知

“现代化”概念传入中国之时,的确曾与“西方化”画上等号。“现代化”作为Modernization的译文,是起源于西方的概念。Modernization与其衍生词Modernity(现代性)、Modernize(使现代化)大致出现于西方的17—18世纪。但是,最早传入我国的Modernization的概念并没有译作“现代化”,而是与“西化”“欧化”等概念相互通用,具有进步、改善、发展等积极意义。这也就促使近代中国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从开展洋务运动,提倡军事西方化与国防西方化;到开展戊戌变法,提倡政治制度西方化;再到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化与教育的西方化。这些“西方化”的努力并没有换来“现代化”的成功,反而让中国人民始终陷于落后与战乱,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迷思”一词源于希腊语,是英语单词Myth的音译,指的是很多人都那么认为但其实错误的观点或说法,常与“谬论”“误区”通用。可见,“现代化=西方化”是一种错误观点,但曾被大部分人相信。造成这个“等式论”迷思是因为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第一次接触现代化就是与西方有关。但是,这也存在一个认识悖论,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近代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现代化因素,但主导现代化的西方势力却成为中国开展现代化建设的障碍。正如王国维所说的,“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3],这很好地体现了彼时中国知识分子对于西学与西方化的困顿心态。

(二)“现代化”概念在中国的认知转向

随着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以及对“全盘西化论”的批评与反省,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与“西方化”的区别。1933年7月,《申报月刊》上刊出了“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现代化的困难、障碍和先决条件是什么;二是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方式是哪种。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爆发,中国国民经济也受到衰退影响。东北沦陷日本之手,但西方列强并没有对中国施以援手。因此在这次讨论中,尽管大家对现代化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在强调,中国现代化应该避免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而要走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这次讨论后不久,又掀起了全盘西化论与中国文化本位论的大争论。针对胡适提出的全盘西化观,不仅中国文化本位派进行了批评和责难,而且西化派对这个观点也并不认同。这是因为,西化论者和中国文化本位论者都热爱祖国特别是热爱中国文化,他们希望中国能迎头赶上世界,而达成的前提是现代化,并不是西方化。因此,他们逐渐认识到现代化与西方化的区别。在张熙若看来,“现代化可以包括西化,西化却不能包括现代化。”[4]冯友兰也指出:“即专就名词说,近代化或现代化之名,比西洋化之名,实亦较不含混。”[5]由此可见,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在争论与反省中唤醒了民族意识,逐步修正和突破了“西方中心论”,从而偏重使用“现代化”话语,以“现代化”取代了“西方化”概念。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关于西方化和现代化的辨析

其实,中国共产党早就辨析清楚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推动力之“源”,正是从推进工业化出发,社会各领域的现代化才得以进一步变革与发展。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6]因此,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并没有道理采用侵略掠夺的方式,逼迫东方国家开展现代化。这种逻辑就是资本主义的国强必霸逻辑,而共产党人反对的、推翻的正是这种逻辑。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就提出了“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区域自治、民主权力、男女平等、教育普及”等具有现代性的主张。在中国共产党看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落后国家和民族实现现代化的障碍,只有打倒西方帝国主义和军阀,才能走上现代化。国民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总是把现代化和西方化等同起来,中国共产党予以坚决的反对,同时在寻求一种新的现代化道路。正如蔡和森在1922年时所说,中国的“近代化”不能再走帝国主义的歧路,而要走上革命解放运动的正轨[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提出,“对西方的崇拜是一种迷信”,要“破除对西方的迷信”[8]。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只有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事实上,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最先进阶级的政党,也是拥有最先进的意识形态的政党,所以它能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四)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后果

西方化不一定能带来现代化,把现代化等于西方化很可能会带来恶果。虽然要承认西方现代化本身的确带来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比如工业化的推进、城市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提升等。但是,西方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缺陷和罪恶,如西方现代化早期进程中包含着殖民掠夺、资本剥削、人与人之间的压迫、种族歧视、种族灭绝、社会不公等。而许多发展中国家进行“西方化”变革,非但没能实现现代化,而且导致了经济发展停滞、政治生态恶化、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尖锐,如巴西在20世纪90年代,其右翼政府上台全面奉行新自由主义,学习美国开展工业化,最终使得全国绝大多数的财富为少数人所有,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经济发展持续停滞不前。再如俄罗斯进行以美国自由市场经济为蓝本的“休克疗法”,使得商品价格飞涨,持续通货膨胀,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1990—1995年,俄罗斯的经济下降幅度达38%……工业生产下降了50%”[9],使得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乌克兰进行西方化改革后,国家财富被寡头迅速瓜分,工业化体系分崩瓦解。时至今日,乌克兰已经成为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有超过900万人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还有大量人口正逃离乌克兰。可见,俄罗斯和东欧的一些国家实行西方化,不仅没能成功继续推进现代化,反而把之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毁于一旦。

承上而论,现代化决不等于西方化。对此,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罗兹曼早就指出,“用西化来说明现代化,可以说是用词不当”[10]。现代化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现代”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从动态来看,“现代化”指的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程;从静态来看,“现代化”指的是现代化过程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现代社会的独特状态。而西方化就是照搬西方模式,既吸收西方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也全盘继承西方现代化的矛盾与问题。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实质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作祟。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不等于“现代化在中国”

近年来,有学者曾把“中国式现代化”等同于“现代化在中国”,由此否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性、客观性和可能性,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关于“现代化在中国”多种论调中可以分为以下若干错误观点,如“西方恩赐论”“中国特色资本主义论”“新自由主义中国化论”“中国崛起顶峰论”等。在他们看来,无论是中国式现代化,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现代化,本质上都是西方推动的,因而也永远追赶不上西方。那么,这些观点错在哪里?“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现代化本质区别在哪里?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现代化在中国”的内涵辨析

“中国式现代化”和“现代化在中国”是两个根本不同的命题。从内涵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实践目标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本质规定性,即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性质。“现代化在中国”就是近代以来中国推进的现代化。这段现代化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侵略和战争等手段,把中国拉入现代文明进程;第二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主动的现代化探索。从本质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让现代化带上了中国特色,注入了中国元素,使得现代化在中国实现了转化与创新,形成了可供借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现代化在中国”则是指“现代化在中国怎么具体实现”[11],其中暗含了“现代化”的普适性。所以,“现代化在中国”一般而言是可以含蕴“中国式现代化”,易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在中国”的可能境遇之一。

首先,要在“现代化在西方”“现代化在东亚”等概念群里考察“现代化在中国”概念。“现代化从中心向外围推进的方式把众多国家卷入世界潮流”[12],但是“现代化在美国”“现代化在英国”与“现代化在日本”“现代化在新加坡”等并不相同。英、法、美等国家进入现代化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德、日等国家进入现代化是因为战争等手段;俄国等国家进入现代化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在巴林顿·摩尔看来,这三种现代化方式属于三种类型,“一个国家所选择的现代化方式,会在下一阶段上改变另一国家观察问题的角度”[13]。既然西方国家进入现代化的方式存在差异,因此从本质上看也不存在统一的“现代化范式”。在20世纪50至90年代,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形成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东亚现代化模式。这种模式在政治上,发展由强势政府主导;在经济上,强化政府管控和干预;在战略上,积极融入世界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但需要指出的是,如今东亚现代化模式的研究已经基本被纳入西方现代化理论范畴,因此也不再能为后发现代化提供新的现代化方案。

与“现代化在西方”“现代化在东亚”相比,“现代化在中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罗荣渠就曾指出,中国型现代化的特点是经历内部严重衰败化,但边缘化程度不深重,“通过长期的革命化的重组过程,缓慢地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14]。诚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军事、工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进行了一些尝试,积累了初步的物质基础和经验教训。但是,中国的现代化探索都以失败告终,而且“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现代化”已经具有根本区别。

第一,现代化的性质有根本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现代化”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实现现代化的根本社会条件。现代化是需要原始积累的,但是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并不能像西方那样通过掠夺进行原始积累,反而中国自己也是被掠夺、被侵略的对象。在当时,资本主义性质的中国的现代化只能采取向外举巨债,向内收重税的方式。因此,在列强的破坏和其代理人的掠夺下,近代中国陷入“政治上的失重与失序、经济上的失衡、文化上的失调而使其现代化处于艰难竭蹶之中”[15]。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现代化的前期准备,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可见,两者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