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感建构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同:价值意蕴、逻辑理路、实践路径

作者: 俞科 梁玉春

摘 要:情感是驱动认知与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在理论认同这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中,认同主体的情感态度有着重要影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在新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需要持续强化理论认同。基于情感与认识活动的协同性,在理论研究、阐释和宣传中加强情感建构,做到“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相结合,有助于推动人民群众在情感共鸣中提升理论认同,有助于以理论的情感力量激发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主体自觉、实践自觉和价值自觉,使理论更好地凝聚人心共识、汇聚实践力量、引领人民信仰,为党领导人民团结一心、不懈奋斗持续注入情感动力。

关键词:情感建构;理论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7-0106-01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7.008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便可以成为指导实践的“物质力量”,但理论掌握群众不会自发实现,必然要经历以理论的彻底性“说服人”的过程[1]9-10。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重视在联系群众的同时,提升群众对党的思想理论的认同,善于引导群众“相信马克思说话千真万真”[2],善于引导群众“懂得”“掌握”党的每一个政策、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3],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人民[4],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不断转化为“物质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大政治任务,提出了增进“情感认同”的深层要求[5]。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特别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6]。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必须不断增进“情感认同”[7]。“情感认同”的提出和强调,不仅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还为更好地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同提供了方向指引。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情感建构问题研究的学术回顾

随着“情感认同”的提出和强调,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情感”问题的关注持续增加,许多学者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表达、主体建设等研究中开始着重分析情感因素,引出了情感建构的论题,并就情感建构的方法、内容与途径作出了分析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表达研究中涉及的“情感建构”问题

理论的情感呈现需要借助理论的话语表达。向德彩、韩庆祥、梅宪宾等多位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理论不断贴近群众情感、调动群众情感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通过在理论创新中不断适应群众认知情感倾向、传统话语习惯[8],在理论宣传中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相协调,有效提升了理论的感染力与感召力,增强了群众的情感认同与理论认同[9]。许苏明、周俊成分析了建构情感话语对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持续作好情感话语转化[10]、理论情感叙事[11],才有利于在教育活动中增强与群众的情感互动、收获群众的情感回应,推动理论作用实际。程立涛认为,“由强调以理服人转换为情感沉浸与理性疏导交融”是思想政治教育“说理方式”现代转换的重要表现,只有把握好情感激发和理论说服的关系,才有利于完成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时代任务[12]。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建设研究中涉及的“情感建构”问题

刘相涛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最初生成、持续扩大的过程中,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工农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心理倾向是重要因素,这种倾向离不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宣传动员[13]。陈金龙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取向与情感内涵作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百年党史、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党的二十大报告等,总结了党对历史的尊重之情、人民的推崇之情、民族的担当之情、政党的自信之情、世界的奉献之情,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情感型政党的生动形象[14];通过分析党在治国理政中的情感治理实践,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情感因素[15]。冯留建、冯钰平、丁贞栋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引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中,理论与人民的情感互动、人民对理论的情感归属起到了重要作用[16],只有持续将党的创新理论的人民性有效转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17],才能在“理论掌握群众”与“群众掌握理论”的有机统一中不断推动实践发展[18]。

(三)关于“情感建构”方法、内容与途径的研究

邓伯军、谭培文认为,中国传统文论的核心建构方法是“以情立体”,把个人层面、社会层面、人生境界的“情”作为文论主线,在抒情中述理,将这一方法引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的建构,能够以情感的生动性平衡理性的抽象性,使理论直指人心[19]。同时,发挥情感因素在话语体系建构中的积极作用,还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神信仰体系的建构[20]。李亿、胡立法认为,“擅长以情感建构起文本和读者之间的联系,是中国书写传统的明显优势”,并依据毛泽东的文本,分析了情感构境叙事方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建构中的运用,进而探讨了新时代情感构境叙事文本书写的主题、原则、视点等[21]。侯选明从新时代背景下的情感需求出发,论证了情感建构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备的“共情力”内容,就如何将党的人民情怀、现实发展成就转化为人民情感认同进行了路径探讨[22]。宗爱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生命政治哲学体现的情感建构思想,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建构的前提、渠道与要素,认为“情怀深、情理通、情感真”的隐性思政是推动“四个自信”通达人心的重要途径[23]。

以上研究成果均体现出情感建构对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同的重要性,对这一论题的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在这些研究中,对情感建构意义、价值的分析与确证较多,在依据什么“情感”建构、如何建构等问题上还留有继续探讨的丰富空间。

二、情感建构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同的内涵分析

在进一步探讨以情感建构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同之前,需要对“情感建构”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同”的基本内涵加以准确把握,以厘清二者协同互动的理论依据,为分析这一动态进程的价值意蕴、逻辑理路、实践路径提供支撑。

(一)情感建构的内涵

情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看来,情感是人的感官与外界互动中产生的爱、意志等感性体验[24]191,产生情感的“人”同时是“激情的存在物”和“现实的人”[24]211,即情感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是在一定社会联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分析了资本家的“贪欲”[1]50、劳动者的“不幸”[1]53、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冷酷无情”[1]403等情感扭曲状况的社会根源,揭示了情感的社会历史性;在考察实践主体的认识活动中,分析了情感能够驱动或阻碍主体认识活动开展的调控作用,揭示了情感与认识活动的协同性;在构想未来社会的过程中,分析了“用爱来交换爱”“信任交换信任”[24]50等美好情感的实现路径,指明了人类情感的终极旨趣[25]。心理学认为,主体对客体的情感是由“情绪”到“感情”再到“心境”的心理历程[26],首先是主体对客体“肯定与否定、满意与不满意、喜爱与厌恶等态度的内心体验”[27],其次是主体对客观与主体需要间关联性的一种态度体验,当主体需要在与客体的互动中得到满足后,就会形成一种“具有稳定而深刻社会含义的感情性反应”[28]。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建构”概念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结构主义概念。金炳华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中,将这一概念阐释为“人的认识过程中图式或结构的形成与演变的机制”,这一机制主要强调人在认识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由“同化”“顺应”两种路径实现。“同化”是认识主体将外界刺激引入自身原有图式,“顺应”是认识主体在外界刺激下主动改造自身原有图式[29]。这一机制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是指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建构起一种解读脉络,使人们可以通过这一脉络解析文本所蕴含的价值或意识形态,丰富或替换人们认识这一文本的原有“图式结构”[30]。

目前,情感建构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虽常有涉及,但完整的运用还是集中于教育学、文学、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且概念尚不统一。结合“情感”和“建构”的基本概念,以及对相关研究成果的综合借鉴,可在本文视域范围内为“情感建构”作出简要界定。情感建构是增强某一文本与其受众情感联系、情感互动的方法。由文本的作者或解读者,依据文本的情感意蕴或情感逻辑,在适应受众情感判断、需求与取向的前提下,建构出对该文本的情感解读脉络,使受众在这一脉络中深化对文本的本质性认知及认同,达到收获受众情感回应或行动回应的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同的内涵

“认同”是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中的重要范畴。心理学视角下,认同是一种可生成、可激发,且普遍的心理过程,是个体依照他人、群体的价值与规范,模仿、内化、再现至自我行为模式的过程[31]。社会学视角下,认同是一种个体自我意识向个体社会身份靠拢的过程,例如对国家、民族、公民等身份的认同,还包括认同“社会个体或群体对社会现象所形成的共识性看法”[32],并在认同后获得“什么是好的什么应当做”的“基本方向感”[33]。此外,认同还在哲学领域中用于探讨同一性、在政治学中用于探讨成员对政治团体的认知与评价[34]等。虽然“认同”在不同研究领域都有其内涵界定,但抛开学科特殊性,不同内涵都体现着过程的一致性。一是认同主体基于个人利益、情感等需要,经由对认同客体的价值选择、主观评价后所产生的一种认可、赞同的自觉倾向;二是认同主体自觉将客体标准运用于自身行为。依据“认同”的内涵分析,可以从主客体、形成途径、内在要求三个方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同的内涵。

第一,理论认同的主体。该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所涉及的一切个人、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领袖群体、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35]本文探讨的是“人民群众”这一主体,不仅在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诉求,还在于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是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根本力量。理论认同的客体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

第二,理论认同的形成途径。由于认同是可生成、可激发的,并且形成于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所以理论认同不仅可以通过自身学习领悟形成,还可以通过外在力量引导形成。正如列宁指出,工人阶级不会自发形成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需要从外在“灌输”进去[36],这正是理论教育对于理论认同的重要意义。

第三,理论认同的内在要求。一是认知认同。这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相统一。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才能透过具体理论观点、话语表达,认识到理论对人民、国家、人类社会的价值意义。所以,认同主体在缺乏对理论真理性认知的前提下,很难判断理论与自身利益、情感的需求是否具有适应性,进而无法作出价值选择。二是情感认同。马克思主义认为,情感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24]211,“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37]。在人类心理活动模式中,“情感”较“认知”而言更加内化深入。情感认同是认同主体在认同过程中,形成的良好情感体验、指向性情感意志等积极情绪,“与认知判断相对照,情感判断往往不容易改变”[38],能够推动认知认同更加持久稳定,并进一步转化为价值认同、行动认同。三是价值认同。其本质是在认同理论整体价值追求的同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并按照理论的价值评判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种“应当追求什么和抑制什么”的方向感。这种价值内化的过程与信仰体系建立的过程紧密相连,在深刻领悟理论价值追求的崇高感后,会进一步催生出信仰意志。四是行为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39]19,强调了理论的实践性。理论认同的最终目的就是行动认同,将内化于心的认知、情感、价值外化于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