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
作者: 车丽娟 于法稳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经过长期奋斗,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日益深化,初步构建起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本期开设“中国式现代化”专题,邀约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车丽娟博士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法稳研究员,就“‘双碳’目标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展开研讨,现刊出有关成果。
摘 要:“双碳”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在时间上相互重叠,路径上相互贯通,价值取向相同,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从内在逻辑看,“双碳”目标能够适应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来源。因此,“双碳”情景下,中国式现代化会取得更快、更高质量的进展,但是二者短期内不可避免存在冲突,为此要加快探索“双碳”目标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形成合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式现代化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者资助计划”项目“粮食安全背景下农业的绿色发展研究”(XC2023001)。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8-0034-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8.003
“双碳”目标是从我国实情出发作出的长期发展战略,不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内容,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美好境界实现的动力源泉。“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机遇期和窗口期。新的历史时期,要把握好战略机遇,以降碳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战略方向,将“双碳”工作嵌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服务“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双碳”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内在契合关系
“双碳”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都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背景下作出的重要战略选择,二者时间上相互重叠,路径上相互贯通,价值取向相同,具有内在契合关系。
(一)“双碳”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时间重叠
从时间层面看,“双碳”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高度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由此可见,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设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步走”路线具有时间上的同步性[2]。因此,应从顶层设计上统筹“双碳”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围绕我国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时间节点整体布局,将碳达峰目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阶段的战略部署深度结合、碳中和目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阶段的战略部署深度结合,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二)“双碳”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路径共通
从实现路径看,“双碳”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途径同根同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强统筹协调,推动能源革命,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①等六项部署,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路线图。以上路径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今后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的安排同根同源,其要义就是通过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统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双碳”的根本目标。在新发展阶段,需要把“双碳”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两项战略目标放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逻辑大框架中去实现,以高质量发展畅通“双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三)“双碳”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取向相同
从价值取向看,“双碳”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双碳’目标不仅是为了解决气候问题,而是抓住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急难愁盼问题,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战略选择。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核心的价值观。”[3]“双碳”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二者统一于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立场,根本目的都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碳”目标,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在实践中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3]。
二、“双碳”目标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机理
“双碳”目标能否如期完成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探究“双碳”目标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机理,对早日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碳”目标适应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特殊国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我国总人口数为14.117 8亿,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意味着,要想实现14亿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发达国家高碳高增长的老路子行不通,中国的发展模式和推进路径必然要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1]。那么,对于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大国,实现14亿多人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势在必行。“双碳”目标正是党在把握我国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国情上做出的正确抉择。在“双碳”目标导向下,绿色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成为主要产业模式,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得已建立,我国经济将以更加可持续、对社会和环境更加友好的方式实现长期、稳健增长,从根本上解决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的难题。
(二)“双碳”目标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与西方现代化最本质的区别。“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5],这表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实施“双碳”目标是共同富裕“量”丰和“质”优的必然选择。一是“双碳”有利于改善社会公平。一方面,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许多行业领域都将迎来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也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据 IAEA报道,到2050年,在碳中和方案下,洁净能源行业的工作岗位将达到3 000万。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会给中低收入群体带来更高的健康损害和经济损失,碳中和愿景下一系列改革和措施可以减缓因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损害,降低人们的医疗费用支出,有利于低收入群体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二是“双碳”有利于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4]。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往往处于拥有绿水青山缺少金山银山的困境,“双碳”目标畅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转换机制,将农村地区的生态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使得农民成为碳中和进程的净受益者,从而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不平等。三是“双碳”目标有利于实现生态正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内容的立体综合系统”[6],生态富裕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基本遵循和必然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7],“双碳”目标正视生态环境利益的普惠性,映和了新时代人们“求生存”到“求生态”的需求转变,努力为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公共产品,让人民群众作为良好生态环境的直接受益者和享用者,真正将生态正义理念融入全民共同富裕的实践中。
(三)“双碳”目标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文明的建设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的设计表明,我们不仅要建设一个国力强盛的富强中国,也要建设一个文化繁荣的文明中国,实现富强中国和文明中国交相辉映[8]。西方现代化带来了物质的丰裕和经济的繁荣,但以资本为核心的发展逻辑,导致以物欲化、享乐化、个体化为特征的价值观在全社会蔓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出现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社会文明朝着畸形发展。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1],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如何正确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在关系,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相促进,是新发展阶段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9],这一科学论断阐明了生态和文明的关系,也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没有生态环境资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步履艰难;采用非生态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就会严重背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初衷。因此,要想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社会总体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整个文明系统中处于前提和基础地位,构成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物质外壳,影响着二者的发生、演化和发展。一方面,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发展的前提。生态文明发展范式下要求经济逻辑要遵循生态逻辑,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要实现最佳耦合[10],使得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化得以实现,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精神文明也离不开生态文明,要以生态文明为载体和内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都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双碳”工作融合“天人合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着眼“生态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将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性改革。“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以“双碳”工作为总抓手统摄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保证,丰富和补充精神文明的内容,实现“富口袋”和“富脑袋”相统一。
(四)“双碳”目标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在论述 2035 年中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时,特别指出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1],并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章节中新增“双碳”相关内容。当前,中国生态系统退化与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导致生态问题频发,人与自然间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11]。“双碳”目标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12]。“双碳”目标是涉及生态、经济、能源多维度安全的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系统延续和全面深化。在“双碳”约束下,“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被摒弃,人与自然和谐成为发展的目的,低碳、循环、生态的生产方式得以实现,迈入“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发展道路。
(五)“双碳”目标加快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旋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1]。气候治理是当前全球和平发展议程中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关系到人类共同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将是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平稳发展和福利福祉的重要因素[13]。在推动节能减排的道路上,西方发达国家较容易走向“极端”或“激进”,例如英美等国原先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道路,美国纽约州、加利福尼亚州等地“一刀切”禁止使用天然气,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场航班碳排放税等,不仅在本国饱受争议,更容易引发国际争端。相反,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双碳”目标从提出伊始,就不仅仅是一项独善其身的发展战略,而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14]。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保持战略主动,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其他国家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持和方案借鉴,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危机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同时,中国积极与全球共享碳中和的发展机遇,依托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卓越的经济增长速度,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绿色贸易投资合作平台作用,为世界各国创造绿色技术、绿色贸易、绿色投资的机会,形成最具影响的绿色市场拉动力,带动周边地区乃至世界各国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