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内在逻辑

作者: 徐鲲 吴宝倩

摘 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具有必然性,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把握其内在联系是完成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的必然要求。从理论逻辑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以中国共产党人民族复兴思想为根本遵循;从历史逻辑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穿于党百年奋斗的全过程,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四个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中国式现代化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特别委托重大课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内在逻辑”(2021TBWT-ZD24)。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8-0045-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8.004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目前的中心任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21,并号召全体人民“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2]1。立足于新征程的起点,准确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理论依据、历史进路和实践路径,既是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之需,也是新时代继续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然之举。

一、文献综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断推进,学界研究也在逐渐拓展和深化。综合来看,研究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关内容的宣传性理论成果为主,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为主题的文献相对较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研究

第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涵意蕴的研究。基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学界从不同维度进行阐释。辛鸣、乔荣生、卢一丹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指向未来的伟大梦想,也是历史发展进程和现实实践运动的统一[3-4];张胥、谭冀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形态;陈金龙、刘卓红、王玲认为新时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现代化为基本维度和指向,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总体目标[5-7];朱春奎、高中华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8-9]。

第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成逻辑的研究。学界主要从理论和历史角度进行阐释。魏海生、朱国栋、赵建英从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角度阐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源泉[10-12];俞祖华、肖贵清、张鉴洲从话语演变的角度阐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的演进生成[13-14];刘吕红从近代百年劫难史中分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的生成语境[15];韩振峰从三次伟大飞跃中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16];贺新元、王刚从四个历史时期伟大成就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7-18]。

第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路径的研究。学界主要从党的领导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阐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路径。肖贵清、王炳林、祝伶俐从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入手,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19-20];韩喜平梳理“三大里程碑”的历史贡献,指出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从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和深化改革开放三个方面着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1];辛向阳、秦宣、李冉、王一鸣、段妍等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入手,指出必须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22-26]。

(二)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研究

学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研究较少,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了光明前景”的研究,主要从生成原因、历史演进两个方面展开。詹成付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以及历史主动精神四个角度阐释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根本原因[27];秦刚、陈志刚、汤建军梳理我国发展历程中的伟大成就,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28-30]。另一类是关于“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研究,主要从实践路径的角度展开。刘同舫指出要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31];高祖贵指出必须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32]。

总的来看,学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多角度、多领域的探讨,极大丰富了理论研究视角,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鲜有探讨,并大多聚焦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生成演进,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内在逻辑的研究较少。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理论逻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具有光明前景,在于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以中国共产党人民族复兴思想为根本遵循。从理论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具有应然性。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历史出发,对人民群众、民族复兴以及社会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形成丰富理论,深刻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指引,是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民族复兴的主体、实践路径以及发展历程的理论遵循和重要指南。

第一,基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正确认识民族复兴主体。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人民群众是利益主体,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指出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通过劳动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在创造社会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资源,强调“只有人民才能完成革命”[33],要充分尊重并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基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始终以人民群众为坚强后盾,根植人民,走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

第二,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复兴思想,正确认识民族复兴路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民族复兴和无产阶级国际联合以民族独立为先决条件,民族独立以无产阶级领导为必要条件,民族复兴以本国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条件,强调要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生产力。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复兴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民族复兴进程中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以民族复兴为奋斗目标,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同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积极探索工业化建设,推进民族复兴历程。

第三,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正确认识民族复兴历程。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力和所有制关系进行探究,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4],强调人类社会最终会向共产主义社会演进,并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必然会经历无产阶级专政阶段。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明确民族复兴以共产主义为最终指向,洞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在领导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以共产主义的信念激励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光明前景。

(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关于人民、未来社会以及家国关系的重要思想,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目标追求。党和人民对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大同思想以及家国情怀进行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开启、追寻并推进民族复兴中迎来光明前景。

第一,批判传承传统民本思想,开启民族复兴。西周时期,民本思想初步萌芽,提出“政在养民”等主张。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基本形成,儒家提出“民贵君轻、君舟民水”;道家要求“以百姓心为心”;墨家提出“兼爱非攻”。此后,民本思想走向成熟,从思想理论层面向制度实践层面延伸。虽各时代民本思想的具体内容不同,但均强调重视并尊重人民。基于传统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满足人民对于物质、精神以及美好生活等的需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

第二,吸收传统大同思想合理成分,追寻民族复兴。传统大同思想从批判社会现实出发,追求“天下为公”。孔子在《礼记·礼运》中首次描绘大同社会的蓝图;早期启蒙思想家以大同社会为理想,提出变革封建社会体制。鸦片战争后,洪秀全融合大同思想与平等思想,提出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倡导平均主义;康有为结合西方先进思想和大同理想,提出“小康”的构想;孙中山以大同为社会进化的目标提出“三民主义”。基于传统大同思想,党结合共产主义理想,提出“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目标,追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

第三,汲取传统家国情怀的精神力量,推进民族复兴。传统家国情怀从伦理纲常出发,表现为家国同构的集体主义精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三纲五常”等伦理礼制,推动家国情怀在民众头脑中深化。伴随着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国思想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延续至今。鸦片战争后,在家国情怀的激励下,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对复兴中华民族展开艰难探索。基于传统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三)以中国共产党人民族复兴思想为根本遵循

党的领导人在民族复兴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民族复兴思想以及习近平关于民族复兴重要论述的引领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第一,以毛泽东思想中的民族复兴思想为引领,走上民族复兴之路。毛泽东同志基于中国国情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提出阶段性战略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提出“两步走”战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针对如何实现战略目标,他先后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和“一化三改”路线,指出以思想建党夯实领导力量,以政治建军夯实安全保障,以走社会主义道路夯实制度基础,以三大改造夯实物质基础。在这一思想引领下,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走上伟大复兴之路。

第二,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民族复兴思想为引领,最大程度推进民族复兴进程。围绕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战略和“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江泽民同志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标志是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实现国家统一,提出新“三步走”战略,并指出要巩固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实行科教兴国战略。胡锦涛同志从社会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党的自我建设。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成功进入新时代。

第三,以习近平关于民族复兴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顶层设计。他从国家、民族和人民角度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述为“中国梦”,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划为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和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的两个阶段。同时,他深刻思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途径,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必由之路,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重要保证,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是重要基础。在习近平关于民族复兴重要论述的指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党就以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奋斗目标,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在各个历史时期团结奋斗,创造出了四个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开辟新纪元到最大限度上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具有实然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