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逻辑之理、现实之困和实践之路

作者: 文传浩 张键宇 李汶豫

摘 要:2023年1月5日,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主办了“成昆渝高质量一体化绿色发展论坛暨2022年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年会”。与会专家围绕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的逻辑之理、现实困境、实践路径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研讨。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在新发展阶段,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逻辑上看,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满足区域合作分工的基础条件,丰富了区域一体化理论的时代内涵;从历史逻辑上看,成昆渝地区自古以来就相互依存、相互扶持,具有一体化发展的历史基础;从现实逻辑上看,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对优化国家战略布局、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筑牢生态保护屏障、强化能源合理配置、促进人才有序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现实困境上看,区域经济实力偏弱、区域辐射带动乏力、产业协同竞争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不高、文旅融合发展受阻等一系列区域性问题阻碍着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从实践路径上看,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要以成渝地区为依托,通过建设昆明辐射中心、打造贵州战略腹地,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对外开放、交通运输、文旅融合等全方位、宽领域、多维度的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国家战略;协调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政策可持续性与机制构建研究”(20&ZD095)。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8-0122-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8.009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并作出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成渝地区处于中国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无论是在本世纪初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还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发展格局中,其始终都是重点发展地区之一。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成渝地区被赋予了新的重大使命和责任担当。《纲要》指出成渝地区要充分发挥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南亚、东南亚的独特优势,在推动西部地区现代化、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成渝地区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其有限的经济体量与经济规模对全国的带动作用较弱,而且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程度也有待提高。这些差距显然不利于成渝地区担负起增强经略南亚东南亚周边的能力以及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等国家重大使命,进而也很难实现区域重大战略的价值和作用。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紧密相邻,是中国陆路通往南亚距离最近的省份之一,地处中国—南亚、东南亚自由贸易区的最佳接合部,有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有“贯通两大洋,连接三大市场”的综合区域优势。同时,随着“第三亚欧大陆桥”理念的提出,云南还具备“连接三亚,沟通三洋,处于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上”的区位优势。因此,与成渝地区形成战略互补与支撑的最佳区域是向南连接昆明,通过成都、昆明和重庆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联动,带动贵州和广西地区发展,进而实现长江上游整体绿色发展。为了深入探讨如何推进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这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问题,2023年1月5日,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和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指导下,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主办了“成昆渝高质量一体化绿色发展论坛暨2022年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年会”,围绕该战略构想展开思想交流和学术探讨。来自全国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这一主题作了专题报告并展开充分讨论,从不同维度对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的发展逻辑、现实困境、实践路径展开探索,奋力谱写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新篇章。

一、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逻辑之理

与会专家对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逻辑之理的阐释主要包括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一)理论逻辑

基于区域合作分工和区域一体化两个视角,与会专家认为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对于加强西南地区合作,扩大南向开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着重要意义。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肖金成研究员从区域合作分工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的可行性。东南亚国家与中国西南地区存在紧密的地缘关系,且滇桂地区长期致力于与东南亚国家的出境合作,推动了澜沧江、湄公河等地区的次区域合作,但经济互补性有所欠缺。成渝地区的发展在西部地区比较突出,城市、产业、人口的分布较为密集,与东南亚国家有着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国际区域合作或次区域合作离不开国内区域合作,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充分发挥对西南其他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滇黔桂地区也要主动融合对接成渝地区。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梁双陆研究员指出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丰富了区域一体化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一体化具有不同时代内涵,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语境下的区域一体化强调的是构建统一大市场,形成合理分工与要素充分流动共享。成昆渝地区一体化是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中的产业科学合理分工、要素充分流动互补、市场充分开放共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一体化。因此,探索成昆渝地区绿色发展一体化对丰富区域一体化理论和开辟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历史逻辑

与会专家认为成昆渝地区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责任与使命,存在一体化绿色发展的历史基础。

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会长、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文传浩教授指出:秦汉时期,云贵川与青藏高原及境外的印度、缅甸、越南等之间就已初步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加强了西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唐宋时期,地方政权的割据也并未断绝云贵川渝地区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如茶马古道的兴盛,促进了西南地区贸易发展,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元明清时期,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相继设立,形成了现在的川、滇、黔基本行政格局;民国以来,四川(包括重庆)、云南、贵州三省成为全国抗战的大后方,并成为沟通南亚、东南亚的战略通道。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洪名勇教授指出,经济协调会开创了中国跨省(市)区域经济合作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协调会本着扬长避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合作深入各个领域,奠定了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的基础。1984年,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重庆共同创建了西南四省五方的经济协调会,目的是把中国大西南建设成独具特色的能源、重工业、轻工业、林牧业基地。随着西藏、成都的入会,协调会发展为五省七方。90年代后,国家把经济协调会列为全国五大一级经济区网络之一。1997年,因重庆设立为直辖市,经济协调会最终发展为六省七方经济协调会。

(三)现实逻辑

与会专家认为,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对于推进国家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筑牢生态屏障、优化能源配置、促进人才流动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1.优化国家战略布局

重庆工商大学原副校长、重庆市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廖元和研究员指出,成昆渝地区处于新欧亚大陆桥的枢纽地位,是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成昆渝地区又处于南北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位,将“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紧密结合起来。

文传浩教授认为昆明地区加入成渝地区实现成昆渝地区一体化抱团发展后,将重新激活重庆经昆明至东南亚和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并与北方、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融为一体,而且能将西北、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与长江经济带,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与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有机衔接。

2.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中国式现代化是大开放的现代化,必须推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联动,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中国)消费经济学会会长、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教授从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了成昆渝地区协同构建“南向开放高原”的必要性。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中国的对外开放也没有停滞,成昆渝地区在推动内陆和沿江协同开放、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占据重要地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夯实了成都和重庆作为内陆开放高地的战略位势,建立重庆、成都与昆明的南向开放门户,从而协同隆起中国南向开放新高原。

昆明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放的门户和枢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昆明对外开放的依托与靠山。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主席、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范建华研究员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昆明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存在共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地,其发展也必须面向南亚、东南亚全方位开放;昆明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交通网络为整个大西南的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开放是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马子红教授提出,一方面,成昆渝地区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引领区域合作与提高开放水平,促进整体性规划建设;另一方面,成昆渝地区有着资源优化配置的高效渠道、战略聚合的支撑臂膀、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效保障等优势,是成昆渝地区一体化发展与西南沿边开放的有利条件所在。

3.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陈耀研究员认为西部地处中国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是重要的生态屏障。高质量一体化绿色发展有利于保护国家生态安全,落实新时代“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第一使命。

文传浩教授认为成昆渝地区地处长江、怒江、澜沧江、珠江等主要河流上游或者源头,流域内经济、社会与环境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不仅有利于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有利于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实践探索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区域。

4.强化能源合理配置

西南地区能源一体化有利于促进能源的合理配置,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重庆市首批新型重点智库——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彭国川研究员认为:一是成渝地区是能源净输入地区,从西南地区总体看,能源综合平衡缺口不大;二是西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能源发展潜力大;三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结构调整有赖于西南地区能源一体化发展,使得西南地区能源供需形成互补。

5.促进人才有序流动

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是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人口特别是人才则是实现区域协同、协作、协调发展的第一要素。重庆财经学院校长吴华安教授指出成昆渝三地处于西南地区,凭借地缘优势,成昆渝三地人口流动数量较大、交往频繁。201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来自云南和重庆的外来人口占四川总外来人口的25.62%;云南和四川到重庆的人口占重庆外来人口的55.81%;四川和重庆到云南的人口占云南外来人口的32.54%。成昆渝一体化绿色发展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人口数量和结构,提升生产分配效率,惠及自然物质基础和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现实之困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实力落后、区域辐射带动乏力、产业协同竞争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不高、文旅融合发展受阻等一系列区域性问题阻碍着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

(一)区域经济实力偏弱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地区发展条件和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但其综合实力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区域经济实力亟待提升。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研究员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总量仅占全国GDP总量的6.5%,仅为京津冀GDP总量的76.4%、长三角GDP总量的32.2%、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的57.2%,带动辐射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实力偏弱。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均GDP为6.73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长三角的54.2%、粤港澳大湾区的50.3%。

(二)区域辐射带动乏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