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人的现代化”特质探究

作者: 邹霞 刘丽伟 张晓洪

摘 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建成离不开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深化与延展。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并从五个方面推理分析,确立人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出发,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的十四个方面特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同频共振、早日实现。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特质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智能推荐技术研究”(KJZD-K20230110);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1+1’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践探索”(22SKSZ05)。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10-0054-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10.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现代化作为一场整体性的社会变革,可以体现为“物”与“人”两个主体的现代化,而“物的现代化”取决于人的现代化水平,“物的现代化”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的人去实现。同理,没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的现代化也无从谈起,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2]。实现人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意义重大。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准确把握“人的现代化”特质问题,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在新征程和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与延展

历史证明,世界各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与国情,这就决定了现代化模式多种多样,没有统一的范式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具有基于我国国情的鲜明特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与延展,需要从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的区别、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两个视角对比分析展开。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的全面创新与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具有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摆在首要位置,而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将资本利益最大化作为逻辑起点;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精神、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并联式”推进的现代化,而西方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主要表现的“单向度”的现代化;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倡导“多极并跑”“胸怀天下”,强调不存在唯一的现代化模式,兼顾全人类共同利益,而西方现代化倡导“单极突进”“自我优先”,强调排他式扩张,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3]。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4],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为后发型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和中国方案。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探索的成果

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四个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到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改革开放后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与实践,中国共产党一直都在为实现现代化目标而努力探索。从党的十八大开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探索前行,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突破,使中国式现代化得到持续深化与拓展,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对其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展现了现代化的文明特征,以世界历史的开阔眼光阐发现代化实践的文明要求,以人类的价值关怀把握现代化前景的文明承诺;它有力证明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破解了中国等后发型国家实现现代化这一世界难题,宣告了“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的终结,确证了发展中国家可以依据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现代化道路,确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人类现代化道路是多样性的。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历史阶段、理论范式、发展道路的三重跨越,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奋斗前行、不断实践探索取得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它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同中国现实国情相适应、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条新路线。

二、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研究任何一种理论或学说,都必须首先弄懂其基本的术语或范畴。为此,在研究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内涵这一实际问题时,还需要对其基本范畴“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涵义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一)“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多个视角提出了关于“现代化”基本内涵的不同观点,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公认的定义,我们综合较为普遍的观点后,形成了对“现代化”基本内涵的认识。首先,现代化是人和社会从传统到现代所发生的变革过程,这个变革过程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方向性、进步性和革命性等特征,它意味着一个国家和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跃升与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标志,代表着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前进方向。其次,现代化是社会客体系统和主体系统的现代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分支或领域。

(二)“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的现代化”进行了阐释。英格尔斯、马克斯·韦伯等社会学家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对“人的现代化”内涵提出了各自的鲜明观点。国内专家学者从人的素质、人的能力提升、生存状态变化等不同角度分析了“人的现代化”的内涵。综合各种观点,我们认为,人的现代化是人由传统人到现代人所发生的变革过程。从广义上说,人的现代化包含现实的人及其世界的现代化,主要有人的自我世界、关系世界和周围世界的现代化。从狭义上说,人的现代化是指人的自我世界的现代化,也就是个人作为个体的现代化,主要指人的观念、素质能力和行为等发生变革和跃升,关键在于彰显“人的三性”,即主体性、文明性和创造性。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经检索,我们发现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结合研究实际,我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是指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了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趋势,中国人的观念、精神、素养、能力等多个方面向着更好的方向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中国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及个性逐渐整合为和谐结构的动态过程,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始终关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自始至终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全程,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表现形式,更是其本质要求。

三、全面确立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地位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这五个特征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底层逻辑。

(一)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的关键一点,就是把“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宗旨,努力克服物质主义对人的异化。由此看来,促进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这些重要论述无不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人的现代化。

(二)人的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时空特征的内在要求

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可以套用,也没有一个现代化标准适用于任何一个国家,中国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时空境遇和大国发展的特殊规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继续沿循和复制西方先发型国家的现代化老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替代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式现代化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尚不是最终目的,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增进和实现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即自由全面发展,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7]。

(三)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8],而是社会中的人,是社会锻造和塑造的客体。人的现代化离不开社会的塑造,有赖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社会主义改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制度的改造,一方面是人的改造。这意味着人的塑造是中国式现代化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虽然各有侧重,但人的现代化自始至终都是贯穿其间的一条内在价值主线和围绕的一个核心。中国式现代化所要促进的人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人的生活品质和人的精神文明程度两个维度,并最终实现人在身体素质、道德素养、科技文化、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人的生活品质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就业促进、收入提高、消费水平升级和人居环境美化等方面,人的精神文明程度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促进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发展路径形成共识和认同、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

(四)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人是现代化的主体,是现代化活动的实际承担者,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都需要现代化的人来完成。社会整体现代化是具有主体性的人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英格尔斯指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增长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9]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全面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因素。“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首要问题。”[8]人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主体和动力主体,只有依靠基数庞大且具备“人的现代化”特质的公民,提供源源不断的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和创造力量,才能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向深入。

(五)人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内在统一

从载体性质来分,现代化包含“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这里的“物”指的是物质技术和制度体系这一社会客体,“人”指的是现代化建设这一主体,“人”的现代化决定“物”的现代化水平,“物”的现代化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最终目的,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为此,人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主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内在统一。

四、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的特质

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公民成为现代化的人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当绝大多数公民具有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才能推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向现代化转变与发展,因此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的特质对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原则。人的现代化理论理所当然需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与拓展不断完善,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1]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根本保障,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人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来实现,这对“人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人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的特质是什么?这正是现代教育理论必须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从“人的现代化”特质探究的理论来源出发,归纳提炼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的特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