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学理化意蕴

作者: 杨超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网信工作的重要遵循,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探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意蕴,不仅有助于凸显其本身的真理性,也有助于探索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性,更有助于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学习研究宣传提供学术支撑。因此有必要挖掘其内蕴的学术原创性思想、整理其所运用的学术性话语、提炼其中的科学方法论、构建思想内容体系,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性、价值创造性和实践指导性。在开展学理化研究时,也要处理好学习研究与贯彻落实、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立足本国特色与借鉴先进成果等关系,以便于将重大理论成果及时转化为学术成果,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研究、社会化宣传,让理论创新成果上升为社会普遍共识。

关键词:习近平;网络强国;互联网;学理化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延安时期革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2022A014)。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10-0042-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10.00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该理论成果科学、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网络强国、怎样建设网络强国等重大问题,有着高远的政治站位、丰富的理论内涵、完备的科学体系。而如何推动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的深刻探究和科学阐释,则是当前和今后的一个重要政治任务和学术话题。2023年7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1]。当前随着《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概论》出版,再加之相关政策性解读、学术性阐释对于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体系化问题已有相当涉及,而对于学理化的问题则讨论不足,这也是本研究开展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一、相关研究及回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网信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学界也为此展开了深入探讨和广泛研究,围绕网络强国、学理性等问题形成了质量较高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基础。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研究。一是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论述研究,岳爱武、张尹从坚持发展与治理同步、健全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强化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握“两个巩固”等角度[2],论述了开展网络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汤景泰、林如鹏认为习近平围绕互联网时代与时代变革、互联网络与生产力发展、网络空间依法治理、中国建设网络强国等议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性的新主张[3];温丽华则认为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是对依法治网、以技治网、以德治网等内容的升华[4]。二是习近平关于网络安全重要论述研究,邢云文、肖扬认为需要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大视野,从树立科学的网络安全观、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完善网络空间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及发展互联网核心技术等,切实维护我国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安全[5];蒋丽、张迪则认为习近平网络安全治理思想把服务人民作为主线,提出了以国家、企业、网民联动发展的治理模式[6]。三是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研究,岳鹏则从推动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促进网络舆论有效治理和有效应对网络安全威胁角度[7],从宏观层面分析了重要意义;聂智、肖皓文从认识斗争特性、强化战略部署、创新战术思路、拓展战场视野、提升战斗实力等维度[8],明确了工作部署思路。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思想的学理化研究。一是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研究,韩庆祥、张健认为目前在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四卷学习时,普遍存在缺乏学术使命、学术情怀、学术功底,不注重学理性问题、学理性方法、学理性观点、学理性论证等问题[9],需要进一步探究其学理性和逻辑性;王岩、毛奕峰认为要促进学理化研究,关键在于实现即时宣讲与精准理解相统一、情感解读与理性审视相统一、精神领会与科学践行相统一、政治表达与学术阐释相统一[10]。二是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研究,杨宗科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着系统化的法治学学理,对于促进我国法学研究主题转换、创新法治学基本理论体系、开辟法治学学科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11];王晨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内涵丰富、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拥有深厚的理论底蕴、严密的逻辑架构和明确的价值指向[12]。

从以上研究成果梳理可以看出,学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已有较为丰富的间接研究,但由于该思想近来才得以明确公开提出,因此学界关于该思想的学理化研究则相对不足。基于此,深入剖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意蕴,不仅是促进该思想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的必要之举,也是加强新时代网信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研究意义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种创新理论成果,既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特殊性,又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般“根本性”和“彻底性”。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学理化研究,本质上就是对该思想本身所有的“根本”进行剖析,并结合实践发展需要探寻该思想所体现的“彻底性”。

(一)学理化有助于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真理性

一种理论的真理性,主要体现在其是否深刻准确揭示了其研究对象内在的运动规律,以及在实践中能否促进和增加人类社会福祉。很显然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其本身并不会不言自明,还是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予以揭示或者促进才能展现出来。探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意蕴,需凝练和概括该思想的理论内涵、概念术语、学术话语,以“理论的彻底性”探究进一步探明该思想的理论架构、实践生成和演变规律,进而以逻辑性、准确性、全面性的内容和体系展示其真理性。当然开展学理化研究的目的,还在于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导和促进我国网信事业发展,为加强和改进互联网工作提供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真理性,正是在学理化的分析、学术化的构建过程中,其思想意蕴在实践指导中发挥出了理论的威力,思想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其真理性在实践中也就得以实现、得以彰显。

(二)学理化有助于探索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性

创新是理论的生命力。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中国共产党明确将“坚持理论创新”作为百年发展与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揭示了百年大党走向成功的奥秘所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从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改变和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自1994年接入中国以来发展迅猛,无论是网民规模、互联网覆盖率,还是数字经济规模都跃居全球前列,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运行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革。面对互联网这个新兴事物,已有知识、已有理论和已有能力是远远不足以解决好互联网大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还需要从认识、管理、技术等层面不断更新。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中国共产党关于网信工作的工作规律,把握“党管互联网”理论的创设基础,探索互联网巩固执政基础、促进中国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发展态势、演变规律与本质特征,从理论上揭示中国共产党推进“党管互联网”理论的规律性特征和趋势,为马克思主义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提供支撑。

(三)学理化有助于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提供学术支撑

学理一般指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学理化既包括将一般现象进行抽象归纳的过程,也包括将已有理论与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法则相符合的过程,帮助人们理解掌握理论的逻辑线索和科学依据。通过开展学理化研究,能够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内容体系与学科方向创新、学术研究热点培育和学术话语本土创新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较为全面了解该思想的生成基础、思想支撑、核心观点等,并对不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现实问题与改进策略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把握。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进行学理化挖掘和整理,借助专业的学术研究方法和学术话语概念形式,将政治理念、工作理念转化为学术理论,将政治话语、制度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成为推动相关学科方向创新、相关学术话语更新、相关学术议题培育的思想源头,其理论的说服力与观点的影响力明显增强,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融入教材、融入课堂也就有理有据。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既是重大政治部署,又是重要理论创新,更新了对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诸多认识,推动了传统学术理论和学术观点的创新发展,促进了我国网信事业的自觉性发展、制度化推进。

(一)挖掘原创性思想

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进行学理化研究,首先需要重点关注其内蕴的原创性思想和一系列基于新实践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见解,并需要对这一思想的原创性予以高度关注并进行深入阐释,重点对其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历史脉络、实践发展、国际比较等开展学理性研究,从而概括和提炼出该思想在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等方面作出的原创性贡献。在对原创性思想进行挖掘时,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系统回答其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其对于当代中国特色以及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中,原创性思想具体包括:一是提出了“党管互联网”[14]156这一重大原则,明确指出网信工作对于党的长期执政具有重要作用,将网信工作纳入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予以规划部署推进,确保网信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从而拓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范围和对象,更新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理论和能力理论;二是提出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15]163的重要论断,并进一步提出网络安全对于其他领域如政治领域、文化领域、技术领域、军事领域的重要意义,将网络安全与国家总体安全、国家政治安全关联起来,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安全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时代化内涵;三是提出“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16]的重要观点,肯定了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生产工具对于科技革命与生产变革、对于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具有直接的积极作用,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工具理论;四是提出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17]173的重要论断,强调建立有效的、普惠的全球互联网治理框架,既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化发展;五是提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18],通过加强网络平台管理、促进网络内容建设、做好网上正面宣传等措施,不断改进对网络虚拟空间的主导权,确保网络空间风清气正,能够为老百姓提供更加普惠、更加安全的网络服务。

(二)整理学理性话语

恩格斯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19]。学理性话语是开展学术活动的载体,其本身具有特定的内在价值功能,作为一种专门术语或概念,不仅能够准确刻画和描述学科发展规律和特性,还是进行知识生产和价值传递的重要形式,在更广的范围影响着社会主体的塑造[20]。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意蕴深刻、内容丰富、逻辑鲜明、体系庞大,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传播学等各个学科,对特有概念、全新表述进行学理化建构和分析,能够彰显其内在的学术性、理论性和规范性,也有助于以此为指引促进相关学科创新、学术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