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精神重要论述的理论意蕴

作者: 胡子祥 冷书恒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变革思维,承继于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改革开放的历史流变,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实践,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论述,在内容上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开拓进取,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开放包容、命运与共等精神品质;它立足于科学回答人民之问,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极大丰富,对时代精神内涵的最集中、最鲜明的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要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集中统一领导,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精神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践中丰富和弘扬改革开放精神。

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改革开放精神;重要论述;理论意蕴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精神口述史挖掘、整理与研究”(18ZDA014)

[中图分类号] D61;D64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10-0029-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10.002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1]14新时代,深入探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论述,必将为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更为主动的、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生成论:深厚的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任何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历史传统、文化渊源和社会实践的锻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独特精神产物,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 理论基础: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规定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论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主要是对“为了什么人、依靠什么人”等问题的回应。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精神重要论述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3]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其次,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观点,是人们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性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社会思想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观点以及实践与认识辩证运动的观点,具有鲜明的科学特性。其一,习近平总书记早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就已强调:“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4]8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改革的推进,经济基础的发展,自然而然会对上层建筑提出新的要求。”[4]12改革开放即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精神就是对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的理性回应。其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规律,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论述所体现的科学意蕴。实践永无止境,改革创新未有止期。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4]6-7,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从局部到整体而不断深化。

最后,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条件,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论述彰显了鲜明的辩证思维。其一,贯穿着普遍联系的方法。恩格斯指出:“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5]95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我们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统筹兼顾、整体谋划,“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4]44另一方面,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主动接触世界、融入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6]7。坚持互利互惠、相互合作的理念,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其二,贯穿着对立统一的方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矛盾一停止,生命也就停止,死亡就到来。”[5]499任何事物、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生动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论述中。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攻坚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各种具体矛盾,“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7]。另一方面,我们要善于抓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4]60。

(二) 文化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开放变革思维的浸润滋养

中华民族素有开放和变革之精神。五千多年的璀璨文明熔铸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论述。一方面,从历史看,开放和变革是中国历史的常态。从商鞅立木为信到孝文汉化,从熙宁变法到托古改制,无不体现出古人的聪明智慧和变革决心,其间留下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1]39等豪迈誓言。从汉武帝时期张骞始开西域之迹、艰难跋涉拓丝路到长安回望绣成堆的盛唐气象,从宋元时期与东南亚、南亚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到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东方奇迹,中国的开放历史源远流长。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蕴含着丰富的开放和变革精神。《淮南子》中的“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6]7,强调只要对民众有利和符合实际情况,就不需要遵循古制旧俗;《礼记·大学》中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8],这些都与改革开放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则有异曲同工之处。《国语·郑语》中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9]对于当今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些思想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论述提供了文化浸润与精神滋养。

(三) 历史赓续:中国共产党人对改革开放的不懈追求

变革、求新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禀赋和特质。新中国成立之初,满目疮痍、一穷二白,党和人民怎么办?制度设计如何贯彻社会主义?于是,革旧立新成为中国共产党解决现实困境的不二选择。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相继确立,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毛泽东强调:“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10]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号召,摒弃苏联模式,既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要追求共同富裕,改革开放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1]江泽民同志认为:“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2]党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胡锦涛提出了“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3]的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对改革开放思想的理解。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精神重要论述的历史基础。

(四) 现实逻辑: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回应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工作的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论述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提炼而成的。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相互交织的新时期,我们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14]23。路虽远,行则将至。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熔铸形成的精神品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开拓进取,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开放包容、命运与共的精神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所需要的精神品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弘扬改革开放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1]14改革开放精神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现实需要。

二、 内涵论:改革开放历程的生动诠释

虽然习近平总书记没有专门提出改革开放精神内涵论断,但是他在党的代表大会议程、纪念改革开放特定节点、庆祝特区成立特定时间、国际重要论坛等相关系列讲话中,已经对改革开放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整体性、全方位的阐释与铺陈。改革开放精神内涵丰富,涉及面较广,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更是改革开放精神的核心与精髓,“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1]9。一方面,改革开放起始于解放思想。若没有当年那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党就不可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没有解放思想,党也不可能将改革开放始终推向前进,“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4]47。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解放思想都是首要的。但是,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实际的异想天开,更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臆断,“解放思想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4]6,因而改革开放亦是如此。另一方面,解放思想就是为了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15]382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到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事求是始终是改革开放的精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基于本国国情、地情的现实考量一直都是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三次会议上强调:“各级主要负责同志要自觉从全局高度谋划推进改革,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4]164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不断探索中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充分彰显了精神引领的强大力量。

(二)敢闯敢试、开拓进取的精神

勇向潮头立,敢为天下先。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始终秉持敢闯敢试、开拓进取的精神,从小岗村“杀出一条血路”的大包干到新时代土地流转制度,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义无反顾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