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正义视域下养老服务设施的可及性优化研究
作者: 吴波 王雪琴
摘 要:科学评估养老设施空间可及性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推动养老资源配置的社会公平。充分利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行政边界数据和建筑物普查数据估计得到空间化的老年人口数据,采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对养老设施的可及性进行评价。研究发现:第一,中心城区养老设施可及性表现出高度空间异质性,且总体可及性不足;第二,机构养老设施可及性优于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第三,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中心城区养老设施空间可及性与老年人口密度在全局自相关上呈现聚类趋势,但部分区域局部双变量自相关不显著,老年人口集聚程度与养老设施可及性不相匹配。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加强养老设施布局优化,积极推动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发展,提高老年人口与养老资源匹配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老年人口;养老设施;空间可及性;两步移动搜索法
基金项目: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制度框架研究”(22VRC102)。
[中图分类号] D668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11-0172-01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11.013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亿人,占比18.7%,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趋近中度老龄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1]。老年人口规模数量庞大且日益增长,养老服务供给的空间可及性已经成为关系社会公平、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问题。2014年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民政部等4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按照一定规划期城镇老年人口构成、规模等因素,合理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类型、布局和规模,实现养老服务设施的均衡配置”[2]。2023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便利化可及化水平。养老服务设施是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公共设施,是养老服务供给的主要场所,其布局的合理性和空间可及性是衡量养老服务便利性、可及性是否得到有效保障的关键指标。
一、问题的提出及学界研究进展
西方学者汉森率先提出可及性的概念来描述交通网络中节点间进行相互作用的机会大小,并应用于对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的评价中[3]。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可及性逐步成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重要原则,广泛应用于医疗设施[4]、商店[5]、公园绿地[6]等的布局合理性研究。可及性常用的度量方法包括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核心密度法、潜能模型、比例模型、距离法等,两步移动搜索法是在比例模型和距离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其可操作性强、易于理解,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空间可及性测度方法。两步移动搜索法最初由拉德克和兰姆提出,采用划定服务区域的方法衡量和预测可及性水平[7]。德拉马特提出可及性计算应同时考虑绝对和相对距离,因此提出了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M2SFCA),从而解决了传统两步移动搜索法 “最佳”假设问题[8]。罗伟等人认为在设施的服务区内,距离对获得服务能力的影响应该是异质的,因此提出了按时区赋权重的方法,为距离衰减函数提供了新的形式[9]。兰福德等利用精细的路网数据将公共交通和私家车两种出行方式融合到模型中,探讨了不同出行方式对于可及性的空间影响[10]。此外,基于现实条件,还有学者划分多级服务半径以扩大研究区域[11]、根据人口规模和出行状况划分服务半径[12]等。
学界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养老设施的可及性。一是从养老设施与老年人口的空间匹配度出发的可及性评估。养老设施可及性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潜能模型[13]、洛伦兹曲线[14]、区位熵[15]和两步移动搜索法。两步移动搜索法在应用中有较多改进,如用以执业医师数代表养老设施的卫生服务能力[16]、强调出行方式对可及性的影响[17]、融合直线距离法[18]、多尺度两步移动搜索法[13]等方法。二是养老设施的优化布局。养老设施布局优化采用启发式算法或机器学习方法,启发式算法如陶卓霖对北京市养老设施布局的优化研究[19],机器学习方法如汪晓春结合POI数据和六普数据对武汉市养老设施布局优化的研究[20]。三是从生活圈理论出发,强调在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形成养老服务能力,并基于此对城市养老设施的可及性进行评估,如王兰等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研究上海市社区养老设施的可及性[14],Hu等采用网络分析法计算OD矩阵评估长春市社区养老设施的可及性[21]。总体上看,对中西部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较深、人口规模大的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可及性研究较少;直接应用统计数据、普查数据的较多,精细化的人口空间化较少。重庆市常住人口3 205.4万人,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701.04万人,65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547.36万人[22],是典型的深度老龄化城市。为此,本文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运用两步移动搜索法对其不同类型养老设施的空间可及性进行研究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老年人口分布与养老设施可及性的关系。本文的主要贡献一是探索了人口在空间中精细分布数据上运用两步移动搜索法评估养老设施的可及性问题,二是为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严重的城市提升养老设施可及性提供建议参考。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基于空间正义视域,审视养老设施可及性对于老年人口的养老服务的公平正义,从供给侧、需求侧以及整体层面分析城市养老服务的供需匹配关系。
(一)理论基础
传统的正义观是“去空间化”的。“空间”概念起源于传统地理学,是指研究对象所处占据的地方或者场所。列斐伏尔提出当代社会已经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由此提出社会空间的概念,并指出“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空间剥夺、隔离、空间排斥等空间非正义现象”[23]。空间的非正义问题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城市被视作权力和价值的实现工具,并通过权力运作操纵城市空间以安排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哈维指出“在资本化的空间生产过程中,空间资源占有与分配的非正义性与不平等得到扩大与延续。空间生产过程不断地生产与再生产了社会空间不平等”[24]。
列斐伏尔将正义的空间“前景化”带来了“空间转向”,使得对正义的认识增加了空间的维度。哈维在其工作基础上借用戴维斯“领地正义”的观念,进一步提出了“空间社会正义”(Territorial Social Justice),认为社会资源应以正义的方式实现公正的地理分配,空间非正义是资源选址与分布决策的结果,其源头是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因此只有中断破坏性、剥夺性的积累生产过程[25],才能真正改变资本化的空间生产逻辑,进而重塑空间分配原则,真正实现城市的空间正义。
空间正义,就是存在于空间生产和空间资源配置领域中的公民空间权益方面的社会公平和公正,它包括对空间资源和空间产品的生产、占有、利用、交换、消费的正义[26],它是“空间中社会正义的简单缩写”[27]。在空间正义视域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一定要保障养老服务供给的空间权益。从空间生产角度看,要不断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的供给体系,提高养老服务的覆盖水平和供给的多样性;从空间分配角度看,要形成养老服务供给对老年人群体的“去区位差异”供给体验,即在城市的任意区位,能够享有的获取养老公共服务的可能性是大致相同的。
(二)分析框架
资源和服务对所有人平等可达是空间正义的基础[28],养老设施可及性是在老年人口中实现空间正义的具体体现。养老设施是提供养老服务的主要场所,其可及性体现了对老年人口真正的、现实的公正平等,有利于老年人平等地使用和享有城市服务设施。因此,养老服务的空间正义,首先是养老服务泛在可用,养老服务应该惠及全体老年人;其次是养老服务与需求契合,养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相互匹配,确保“供给均衡”;最后是养老服务地理可达,养老服务应该具有地理位置上的便利性,在可承受的交通成本上获取服务。本质上说,养老设施的可及性是城市空间正义的一种供需匹配关系。
一是供给侧方面,要坚持非排他性原则,惠及全体老年人。城市空间生产要产出与老年人需求高度适配的养老服务产品,形成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要弱化享有的竞争性,一方面要消除老年人享有服务的价格门槛,另一方面更要重视消除“距离门槛”。因此在“潜在可及性”和“现实可及性”两种维度中,应该重点考察其“潜在可及性”,即老年人享有养老服务的“机会”或潜在的可能性,更加注重消除老年人接近养老服务过程中的空间摩擦导致的使用障碍。
二是需求侧方面,要充分掌握老年人群体对养老服务的空间偏好。老年服务的需求具有异质性,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需要提供相对应的营养配餐、健康指导、入户服务、短期托养、长期照护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产品。围绕多样的养老服务产品,老年人的空间偏好有显著差异,要根据所需获取服务的时效性要求,衔接好“最后一公里”的服务供给渠道。
三是城市养老服务作为整体实现的公平正义,地理空间内的可达是养老服务空间可及性的直观体现,养老设施在城市空间中总是处于不同的位置从而交织成为一个网络,老年群体并不局限于从具体的某一处设施获取养老服务,随着照料需求、空间偏好、自身情况等条件的变化,其选择获取服务的设施也是处于变化中的,因此养老服务的可及性,要在“潜在可及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养老服务网络整体对城市老年群体提供的养老服务可及性。
三、研究设计
本文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重庆市养老设施台账,根据研究需要,对重庆市养老设施进行分类及定位。在此基础上运用两步移动搜索法对空间化后的相关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实证检验养老设施可及性。
(一)养老服务供给
由于我国养老模式采取“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体系,本文依据住建部标准《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GB 50437—2007)和民政部颁布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MZ 2008—2001)相关规定予以界定,根据设施名称对所有设施进行了分类和归并(表1),最终形成的类型包括:五保家园、供养中心、养老院、幸福院、托养中心、护理中心、敬老院、养老服务站、老年公寓和颐养中心等。在对养老设施可及性评价时,第一类是提供住宿、餐饮、照料等服务的机构养老设施,包括营利和非营利目的,本研究设定其服务半径为3公里内,并以床位数作为服务能力指标;第二类是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主要就近提供养老服务,因此服务半径通常在15~20分钟,即1.5公里内,并设定其服务能力为20个床位。
(二)养老需求分布
本文养老需求分布是以老年人口数据的空间化为依据。为充分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和建筑物数据信息,采用面积加权法对老年人口的分布进行估计。以镇街为单位统计了第七次人口普查老年人口的数量,假设同一个镇街内老年人口的分布密度是相同的,则可以先统计出每个镇街用于居住的建筑面积之和,得到单位面积上老年人口的数量,然后以每栋建筑为单位,计算该建筑内的老年人口数量,具体计算方法为:
其中, cellnumij是街镇i分类为j的单元格数量,scorej是第j类的分值,N是街镇数量。
(四)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是反映养老设施布局与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的统计量。本研究使用全局双变量莫兰指数(Moran's I)和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对各类养老设施与老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测量。
莫兰指数可衡量养老设施空间可及性与研究区域内老年人口密度之间的空间关联性,计算公式为:
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LISA)用于反映养老设施空间可及性与老年人口分布协调或分异的情况,其结果可分为高—高聚类、低—低聚类、低—高聚类、高—低聚类4类。
四、结果分析
根据研究设计,利用ArcGIS技术对养老服务供给及需求分布进行分析,并对养老设施可及性进行总体评价和空间自相关分析,以探析空间可及性现状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