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业: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选项

作者: 崔红志 芦千文 刘亚辉

摘 要:城市农业是城市空间范围内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集合体,是满足城市居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城市农业的主要业态有以休闲农业、科普农业、设施农业、社区支持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城郊特色农业,以阳台、屋顶、居室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庭院”农业,以绿化建设为主要目的的城市绿化农业,以基础科研、科技创新、成果展示、科普宣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科技农业。在从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过渡的发展新阶段,城市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体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天然载体,重构农业内生循环的关键举措,建设城市生态文明的战略支撑,满足城市美好生活的有效选择。目前,城市农业处于业态自我发育、市场随机生长的“萌发”阶段,尚未成为独立的产业门类,受到认识误区、政策滞后、市政建设、服务缺位等多重因素的限制,难以实现顺利起步和高质量发展。未来,要把城市农业作为城市产业体系和社会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前瞻研究、明晰战略、更新理念、配置要素、完善服务、加强监管,加快推动城市农业发展,使其成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有效抓手。

关键词:城市农业;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农业现代化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多方受益的资源优化城市循环农业研究与示范”(2017YFE0118500)。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2)001-0027-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2.001.003

城市农业是处在城市内部、边缘及间隙地带,围绕城市居民需求和城市功能需要进行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目前,城市农业占整个农业的比重不大,在城市经济中占比更小,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未来更会成为战略性产业。城市农业依托城市的先进资源要素集聚优势,在科技、模式、业态、管理等方面引领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健康、休闲、娱乐和食品需求,美化了城市环境、丰富了城市功能,有助于实现城市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当前正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历史节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从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过渡的必然举措,也是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依托。城市农业作为联通城乡、要素互动的重要产业,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解决城市资源环境矛盾的有效对策。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注重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研究城市农业发展规律,推动城市农业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农业的主要业态

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在乡村空间范围内的农业生产活动不同,主要表现在城市农业业态和功能方面。城市农业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城市空间范围的延伸,适应了城市空间特征、经济社会运行规律以及居民生活节奏,匹配了城市要素和需求结构。城市农业的业态多种多样,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一)城郊特色农业

在城市建成区边缘或近郊区域,城市与乡村交汇相融,尚有一定数量的农田。这部分农田仍会用于农业生产,属于城市农业的范畴。粮食等大田作物经济价值低,而城市建成区边缘或近郊区域的农田预期价值大,农民非农就业创业机会多、农业收入占比小,决定了这部分农田主要用于满足城市休闲娱乐、健康养生需要和高价值食品需求的农业生产活动。休闲农业和高值农业就成为城郊特色农业的主要选项。休闲农业主要是通过农业生产活动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科普、餐饮、文化、食品等需求,业态选项有采摘农业、体验农业、设施农业等,作物选择主要是产品价值或单位面积产值较高的蔬菜、瓜果、花卉等。这部分农业生产活动以销售为主要目的,以绿色有机为名义上的生产方式,以城市消费者到“田”消费或农超对接、社区配送为主要消费形式,是食品短链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随着电子商务、视频直播、信息追溯、冷链物流等的迅速发展,社区团购、线上体验、净菜配餐等新的营销模式逐步成为我国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的新动态,推动社区支持农业从高端客户人群向中端拓展。近年来,京东、美团等大型电商平台都在布局生鲜产品的社区团购,一些主营蔬菜、禽肉、蛋奶等生鲜产品的专业电商平台也在大中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带动了城郊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二)城市“庭院”农业

乡村空间范围内的住户,大都有一定面积的庭院。特别是在东北、西北以及广大的丘陵山区,受居住活动长期影响,庭院占地往往是质量最好的耕地。乡村居民充分利用庭院,进行蔬菜、瓜果种植或畜禽养殖,满足家庭生活需要,发展起美化村庄、丰富餐桌的庭院经济。城市空间范围内庭院较少,只有边缘或近郊区域以及高档别墅小区或者住宅小区的空地,能成为居住庭院。这部分土地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农业生产。虽然城市庭院较少,但阳台、屋顶、居室的部分空间可用于从事农业种植,发展微型农业。随着城市居民对农耕文化、健康食品需求的迅速增长,发展阳台农业、屋顶农业、居室农业的需求逐渐被激发出来。早期,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城市居民利用阳台、屋顶,以盆栽形式进行蔬菜、瓜果的种植,用以观赏、休闲、体验,收获的产品成为餐桌上的美食。近年来,一些创业公司推出了适合阳台、屋顶等狭小空间的微型菜园、微型农场等产品,广受城市居民欢迎。上海自2012年就开始了一些城市菜园和屋顶农场的探索,如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在怒江片区服务中心建成四季时蔬景观化种植的屋顶示范农场,已经在虹口、静安、普陀等区展开试点,向市民免费开放,作为科普教育基地[1]。在疫情特殊时期,北京阳台蔬菜得到了迅速发展。如绿山谷已在北京11 628户家庭推广纸上种植芽苗菜,以中小学生学农、老年社区活动、拆迁人员就业培训等各种形式,对市民进行阳台种菜技术培训①。小微农业技术和设备的迅速进步,推动了阳台农业、屋顶农业的发展,并使小微农业从阳台、屋顶走进居室。如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出了节省家庭阳台空间的家庭梯架式、壁挂式、南瓜式等阳台菜园装置[2]。

(三)城市绿化农业

城市绿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主要举措。城市绿化包括各类公园、景点、园林、绿道、道旁、河流、水域等植物种植、养护、防治、更新等[3]。这些活动本质上仍属于农业生产活动的范畴。为适应城市居民农事科普和农耕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长,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用于展示或观赏的农作物(主要是粮食作物、饲草作物及花或果具有观赏价值的经济作物、苗木品种等)种植日益增加。贯彻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重视城市绿化工作,以绿化提升城市环境建设质量。这一背景下,以城市绿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产活动将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城市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围绕城市绿化形成的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城市产业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产业组成部分。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这部分城市农业将得到极大发展。

(四)城市科技农业

农业生产以农村为依托,但所涉及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部分环节和领域并不局限在农村[4],尤其是农业教育、研发、服务等活动,本身就在空间上处在城市范围内。就产业链的部分环节而言,主要是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创新驱动能力的农业基础科研、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等,大都分布在城市。农业基础科研和科技创新的主要主体——涉农高校、科研机构,基本都位于城市。他们从事教学培养、基础科研、技术研究和集成展示的实验室、试验田、基地等也大都位于城市近郊。从事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生产服务、种子和农资生产销售等的大型企业,多数也集中在城市。涉农高校、农业企业大都建设有集成展示农业新科技、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基地,部分城市建成区的各级政府、基层组织也会从教育、科普、产业等层面考虑,依托涉农高校、科研机构或农业企业建设高端的现代农业展示基地,如高科技温室、农耕文化展览区、现代农业科技园等。这些位于城市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共同特征是以现代农业的新科技、新技术、新模式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些现代农业的新科技、新技术、新模式经过集成、转化、推广、示范等多个环节或程序才应用到乡村农业发展中。因此,城市“科技”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农业创新驱动的重要产业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前瞻性、方向性、展示性引领带动力量。

二、城市农业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从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过渡的发展新阶段。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必然选择。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5]。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关键举措。但不管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都不能就乡村谈乡村振兴,就农业农村谈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6]背景下,发展城市农业已经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打通城乡工农循环互促、现代农业内生循环关系的战略举措,自然应成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选项。

(一)体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天然载体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目的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城市空间范围的延伸,城市农业是农业产业链和农业产业体系在城市和乡村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的必然结果,自然也是农业产业链和农业产业体系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就使得城市农业成为联通城乡产业发展、贯通城乡要素通道的天然载体。推动城市农业发展,实现与农业农村协调,有助于搭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桥梁。以城市农业承接城市优质要素,进行集成转化创新,示范带动乡村农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优质要素下沉乡村。城市农业的发展也可以承接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转移或外溢的农业农村要素,如农村劳动力、农业中间产品、农业生产性服务等,从而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牵引力,农村转移劳动力、乡村经营主体等融入城市的产业过渡带或缓冲区。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农业扩充了城乡融合发展的视野,把注重非农产业、乡村建设、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拓展到以城市和农村统筹视角下的农业现代化。因此,大力发展城市农业,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天然载体。

(二)重构农业内生循环的关键举措

农业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起点和基础[7]。农业内生循环是农业现代化的原生动力,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着农业内生循环不畅的重大挑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创新驱动链条衔接不畅。主要是因为农业创新主体、转化主体、应用主体的分离[8]。农业创新主体主要是涉农高校、科研单位等,基本上都处在大中城市,转化主体处在小城市或乡村,应用主体则基本上处在乡村。这种主体和空间上的分离,需要完善农业创新转化应用和技术推广体系。我国建设了自上而下的农技推广体系,并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但创新成果的转化一直是薄弱环节,造成农技推广体系可推广的先进技术成果不足,导致大量的农业创新成果无法转化成先进适用技术。缩短农业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空间距离的有效对策就是发展城市科技农业,进行创新成果的就地转化,以补齐农业创新驱动链条,畅通农业创新要素由城入乡的通道。二是农业从业人员代际更新受阻。推进农业现代化最终要依靠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农民。一直以来,农业兼业化、农业劳动力非农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常态。目前,我国农户层面的农业兼业化已经深入到老年一代务农、年轻一代务工的代际分工状态,农业劳动力非农化也由单向外出转向年轻一代继续外出务工、部分老年一代和返乡群体回归务农的新状态[9]。这种格局使得传统农业时期农业从业人员的代际更替和农事经验的代际传承被打断,不具备务农经验和能力的返乡务农群体越来越多,在较短的时期内就会面临高素质农民后继者严重不足的挑战[10]。要恢复农业从业人员的代际传承,必然要顺应城乡劳动力流动、农业劳动力转移趋势,为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和尽量多的城市各类群体提供接触、见习、了解农业的机会。发展城市农业就是最可行的选项。城市农业在畅通农业创新驱动链条、恢复农业从业人员代际传承中的关键作用,使其成为重构农业内生循环的关键举措,更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