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舆论治理视域下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理性审视
作者: 周玉文摘 要:锲而不舍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思想舆论治理的核心主题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又将其推上了新的高度,意义重大而深远。本文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理性审视我党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心路历程,从问题导向、筑牢根基、正本清源、综合施策等维度系统性诠释与提炼治理路径,以期为今后更好地应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挑战提供比照与遵循。
关键词:思想舆论治理;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理性审视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抵制错误思潮对策研究”(19WTB16),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基地项目“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方略研究”(ZT2020WTO)。
[中图分类号] D089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2)001-0111-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2.001.009
历史虚无主义是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对社会主义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或“颜色革命”的政治思潮,曾经屡获成功,如在东欧剧变中曾显露其重重魅影与巨大破坏力。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始于改革开放初期,表现为“非毛化”思潮,试图借“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东欧剧变后,西方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加紧意识形态渗透,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沉渣泛起,“告别革命论”等论调成为一种另类时尚,20世纪初以来(特别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前后),历史虚无主义泛滥一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更隐秘、多样态的形式和方法虚无党史、国史,试图颠覆人们长期以来对于历史的正确认知,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基于此背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坚忍的战略定力,持之以恒地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不断完善和优化治理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和路径,凸显了我党思想舆论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一、学界研究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对于如何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征、危害性、基本特征及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产生了一批有价值、有影响力的成果,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撑。
(一)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表征、危害性及基本特征研究
学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表征、危害性及基本特征的研究比较透彻而全面,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多,有利于在实践中清晰鉴别历史虚无主义。就历史虚无主义的表征而言,代表性观点有:梁柱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包含曲解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美化侵略战争,颠倒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否认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等[1];汝倩倩提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以消极性叙事否定革命意义、以片段式叙事抹黑党史人物、以极端性叙事质疑中国道路等,其根源在于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的缺乏、缺位与缺场[2]。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代表性观点的有:刘亚男、王振波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等四个关系中国发展的重大命题进行了全面解构,深入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性问题[3]。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特征,代表性的观点有:郑志康将当下历史虚无主义形态冠以“软性”标志,认为其具有传播策略更灵活、虚无手法更隐晦、叙事更柔软、危害性更大等基本特点[4];林书红阐述了在“互联网+”新常态下历史虚无主义呈现了网络化、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5];洪晓楠、王坤平阐明了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这一智媒时代的新变种,其特征为“数据驱动”传播更精准、“算法黑箱现象”渗透更隐蔽、“信息茧房现象”渗透效力更强劲[6]。
(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治理路径研究
学界对如何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展现了多样性的成果,多数学者从多向度或总体性视角提出了治理路径,代表性的观点有:王爱云认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应揭示其本质与危害性、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宣传历史、把握主导权[7];乔茂林、刘旸认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应遵循立体多维路径,从党建、法治、文化、研究与宣传等维度联合发力[8];何文校提出从理论解蔽、过程看护、力量支撑、物质固本四个方面建构“靶向批判”体系[9];洪晓楠、王坤平针对智媒时代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新特征,提出了增强信息技术赋能、提升批判主体鉴别力、批判力、强化法规监管等方面的治理路径[6]。当然也有从单向度的视角诠释应对之策,熊文景认为应发挥档案的独特作用,运用好档案的客观真实性、档案载体的多样性、档案内容的丰富性来捍卫历史真知,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障[10];周忠华、黄琴琴阐述了从革命文化中蕴含的革命发生的规律性、革命初心、革命文化的崇高性及革命文化再生产等方面批判历史虚无主义[11]。
从上观之,学界对于如何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形势喜人,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对策,但是仍然有诸多空间可以进行研究,从全党全国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历史节点和党百年华诞的重要际遇来理性审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光辉实践,总结基本经验,更好地优化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逻辑理路,标本兼治并以之辐射到思想舆论领域其他社会思潮的治理,将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富有时代性和一定程度上的创新性。
二、问题导向: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及其本质
成功地察觉、界定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需要树立鲜明的问题导向意识,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虚无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聚焦于“美化侵略论”“告别革命论”“非毛化”、丑化英雄等热点问题,其形式、内容和传播蔓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长此以往,犹如“温水煮青蛙”,危害巨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历史研究领域形成破窗效应,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客观规律,以转变历史研究范式或内容创新为幌子,随心所欲地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历史研究风气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第二,虚无的历史颠覆人们经年习得的正确历史认知,对于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严重污染社会风气,譬如:丑化和亵渎英雄人物对于营造崇敬英雄、争当英雄的社会风气形成严重冲击;第三,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与泛滥试图消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法理基础,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真正目的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见微知著,早在2010年7月21日召开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歪曲党史、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史的不良居心,即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与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引起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高度警觉。
习近平总书记还在2013年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是苏联分崩离析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求全党牢记这一惨痛教训,“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12]113随后,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了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国家的极端危害性,“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3]。习近平总书记从民族、政党、国家兴衰成败的战略高度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危害性的深刻认知,使全党充分认识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从上可以推断,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带着“灭人之国”的政治目的、以转换历史研究范式和内容创新为噱头、违背实事求是研究规律、随心所欲地解构历史的政治思潮。
三、筑牢根基:遵循马克思主义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方法论
根基不稳,地动山摇。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首要的是筑牢马克思主义根基,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矛头直指各种错误思潮,指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13]
(一)遵循唯物史观,增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领悟力
认识和记述历史必须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通过详细占有史料与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历史结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基于应对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和渗透的现实环境,坚持唯物史观的经典文本推陈出新,在历史的客观规律性、历史发展的动力、群众与英雄等关系上作出了新的阐释,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唯物史观提升到更高的理论水平,以之作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论。
首先,尊重和坚持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在其背后的经济根源(即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习近平总书记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并对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予以新的阐释,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14]。这一论断实际上向世人表明看待历史必须尊重历史客观规律,不能将历史看作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其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1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人民史观,认为中华民族任何时段的历史都是由人民所创造,他在2013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清晰地向世人表达了一条真理,在历史大道上,不管存在怎样苦难与波折,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发展史本质上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鲜活的中国式语言表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在历史中的作用定位为“创造者”“见证者”“剧中人”“剧作者”等四重角色。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和英雄的辩证关系也作出了创新性的回答,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本体论、人民英雄史观,否定了少数精英人物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将人民群众这一最大的群体视之为真正的英雄,他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首次作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科学论断,2016年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重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15]习近平总书记实际上极好地诠释了“英雄的人民”与“人民的英雄”的辩证统一关系,作为个体的英雄归属于人民群众或为人民群众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民族文化和熔铸的民族精神所润育,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真实体现者,将是否有英雄视为一个民族或国家是否有前途、有希望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添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二)遵循唯物辩证法,增强明辨历史大逻辑大趋势的能力
从历史虚无主义者歪曲历史的方法论来看,主要是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方法,他们往往基于其政治立场先入为主,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仅抓住支流或某一细节不放,做出主观武断、以偏概全的结论。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方法论,必须始终如一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来解决问题,善于运用普遍联系、发展的观点,善于运用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分析问题,把握历史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分清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习近平同志在2010年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道:“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16]。接着,习近平同志又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重申要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并从中来汲取前行的强大动力,永葆党的政治本色。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更为深刻地阐释了唯物辩证法之联系与发展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13]。可见,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在看待历史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致纠缠于个别细枝末节,避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迷失方向。
四、正本清源:以树立和坚持“四观”为抓手做好“四史”教育、研究与宣传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必须紧紧围绕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扶正祛邪的软实力,做好历史教育、历史研究和宣传思想工作,既是源于对“四观”内在逻辑的深刻把握,又抓住了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实现正气充盈的良好局面,不断挤压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