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

作者: 张铄

“十四五”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0

摘 要:统计2016—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不同项目类别、学科以及地区的立项情况,提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主要呈现整体实力较强、各地区发展有显著差异以及学科间发展不平衡等主要特征。为进一步推动“十四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发展,提出应关注重点项目类别、重视青年学者培养、注重学科平衡、搭建交流沟通平台、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服务等具体建议。

关键词:“十四五”,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发展,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 C19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2)001-0123-0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2.001.0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及其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肯定了理论的重要性,指出“坚持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肩负理论创新的重要使命。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涉及多项重大决策、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等,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对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快速发展、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潜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研究单位研究实力的重要体现。现有以国家社科基金为对象的研究成果,采用词频分析、可视化分析等方法[1-2],主要集中在单科发展、立项主体、立项方法、特定研究主题及对地方、区域发展影响和重要贡献等方面。大量研究关注了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为依据的不同学科的发展,主要分布在图书馆情报学科[3-4]、政治类学科[5]、翻译学科[6]、新闻传播[7]、电子商务[8]、民族问题[9]和体育学[10]等学科。根据立项主体和研究主题。万秋霞研究了我国财经政法类高校的国家基金立项情况[11],张连刚等关注了“合作社”这一研究主题[12],李攀登研究了数字人文领域的内容,探讨了相应的立项数量和研究热点[13]。此外,涉及区域学科发展方面,张裕晨等通过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和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竞争力,并认为高校系统是主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14]。卢建华分析了2013—2018年福建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类型和分布等特征,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优势和格局[15]。罗纯军等通过分析2013—2017年重庆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情况,概括了重庆市人文社科类各学科发展的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16]。

现有研究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视角对特定时期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阐释有限,本文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情况出发来分析“十三五”期间国家社科发展情况,对比“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和立项特点,分析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特征和潜力,为“十四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工作提供相应的建议,以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

一、国家社科基金的重要性

国家社科基金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高级别的科研基金。自1986年设立以来,基金总量不断增加、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持续增强,推出了大批立足国家发展战略、有效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研究成果,培养了大量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科研人员,支持了众多高校、研究院等科研主体的发展,充分发挥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指导作用及辐射作用。

(一)立足国家战略,支持地方发展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选题紧扣国家重要会议精神、领导人讲话精神以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密切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关系国家发展的社科、经济、文化等诸多哲学社会科学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和阐释,为国家战略的有效贯彻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和具体实施建议。对不同时期国家提出的重大发展事项及发展战略(如“脱贫攻坚”“人类命运共同体”“乡村振兴”“国内国外双循环”“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社科基金在各个学科均有涉及,对相关理论和应用实践展开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大量具有较高价值水平的研究成果。除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外,国家社科基金对涉及区域发展的研究项目也给予了大力支持。项目研究内容立足于地方区域经济、特色民俗文化、历史发展经验,不仅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搭建起区域协同发展平台,也对特色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

(二)深化理论创新,推进实践服务

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理论创新的重大任务。尤其是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重大历史时刻,深入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总结历史经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有效促进了我国重大理论的创新和构建,从深化理论内涵、拓展理论范围、创新理论基础等方面显著提升了理论的构建能力和创新水平,为理论有效深化和推广奠定了基础。同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强调理论创新对发展实践的服务,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提出影响发展的关键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方案和解决措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支持具有较强的宏观性和整体性,能够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形成完善且具体的实施策略、措施以及政策建议,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实践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三)注重人才培养,催生优秀成果

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社科基金通过项目立项给予研究人员重要的经费支持和平台支持。通过严格的评审,国家社科基金对优秀项目进行立项,尤其是单独设立了青年项目,大力支持了青年学者。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通过项目开题、中期检查等重要环节,了解研究的具体进展,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讨,提供建议参考,大大提升了研究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国家社科基金严格的结项审查鉴定制度保证了大批优秀成果的质量,大量的研究专著、论文以及政府咨政报告等均为国家社科基金的重要研究结果或阶段性成果。经国内各学科高水平专家鉴定合格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均产生了具有辐射效应的重要社会影响,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引用转载以及实务界的重要应用和采纳,为社科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2016—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范围涉及3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并包含了北京高校、社科院、党校、机关、军队和兵团等研究系统,涵盖了23个学科(不含单列学科),每年总立项数量约为5 121余项,在不同地区、研究系统以及不同学科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分布特征。相较“十三五”期间,“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数量和分布情况均产生了一定变化。

(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及分布情况

“十三五”时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总数由2016年的4 397项增长到2020年的5 000余项,2021年总数为5 141项,有少量的增长。在项目类别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数量实现了从282项到370项的持续增长。其中,2020年重点项目立项363项,2021年在此基础上增长了7项。国家社科基金支持的一般项目数量占比较大,“十三五”期间实现了由2 850项到3 184项的增长。2021年的一般项目立项数量是3 169项,数量较2020年有些许下降。“十三五”期间,青年项目的立项数量在1 001项到1 096项范围内呈现了一定的波动。2021年,青年项目立项数量增长到1 103项,达到历史新高。在“十三五”时期,西部项目的立项数量最低是2016年480项,最高是2019年499项。

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研究系统的立项情况来看(表1),江苏、北京高校、上海、浙江、广东、山东、湖北等国家社科项目的立项数量均处于全国前列。2021年立项数量实现较大幅增长的有北京高校、湖北、重庆等。在重点项目立项数量上,2021年山东、福建、天津、重庆等均实现了较大突破,相较“十三五”期间的立项数量具有明显的增长。在一般项目的立项数量上,2021年明显增长的有福建、河南、重庆。2021年青年项目的立项数量处于领先地位的地区为北京高校、江苏和上海。西部项目总立项数量和区域分布较为稳定,波动幅度不明显。

以重庆为例,“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总数呈现稳中有增的趋势。从各个类别的项目立项数量来看(图1),重点项目由2016年的5项逐步增长到10项左右,最高达到12项。青年项目立项数量在32~41项之间波动,2019年达到最高值41项。一般项目则实现了由2016年68项到2020年98项的大幅度增长。除以上全国竞争类项目外,重庆市西部项目的立项数量稳定在48~52之间,波动幅度较小。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重庆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有大幅增长。其中,重点项目立项15项,高于“十三五”期间年度最高立项数;一般项目立项115项,较2020年的98项增长了17项;青年项目37项,处于“十三五”期间波动范围内,较2020年立项数量增加1项;西部项目42项,立项数量低于“十三五”期间最低数量水平。从立项数量在全国占比情况来看(图2),“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中,重点项目基本稳定在1.77%~2.98%,但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突破了4.05%。一般项目从3%左右增长到3.63%。青年项目稳定在3.08%~3.75%之间。西部项目从10%左右降低到8.42%。

2021年重庆市主要社科单位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成果显著,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一定程度的突破,说明重庆市主要社科单位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的实力不断增强,除主要研究单位之外,重庆社会研究力量也开始成长发力。2021年,大足石刻研究院立项重点项目1项,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立项一般项目1项。

(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学科分布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各个学科之间分布较为稳定,管理学、语言学、中国文学、法学和应用经济学等学科立项数量所占比例较高,考古学、人口学、统计学等学科整体数量较少。“十三五”期间,各个学科的立项数量占比均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小幅波动,大部分学科在2021年的立项数量占比也处于波动范围内。但党史·党建和统计学两门学科的立项数量在2021年达到了历史新高,分别占比3.79%和2.22%(见表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研究系统中的学科分布具有较大的差异,各个地区形成了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优势学科。以重庆为例,党史·党建、应用经济、法学、人口学、世界历史和管理学等学科立项占比较高,保持在5%以上水平。政治学、国际问题研究和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等学科所占比例较低,处于1%左右。“十三五”期间,在国家社科工作办确定的23个一级学科中,重庆立项数量在各个学科之间分布不均衡,每年均有个别学科未获得立项。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重庆市所有学科均有立项。说明了近年来重庆哲学社会科学努力实现所有学科共同发展的成效和重要决心。

依托于主要社科单位,重庆市社科发展的优势学科较为明显。2021年,法学、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等主力学科立项数量较多,分别为24、24和23项,依然保持着高位运行且有一定增长的态势。此三大主力学科的立项数占项目总数的比例高达33.96%,为重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作为重庆积极培养的重要学科,党史·党建、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文学、宗教学、体育学、统计学等立项数量均较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民族学则继续保持较高数量立项。

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特征

从在各地区、各研究系统的立项数量、项目类别分布以及学科分布上来看,国家社科基金在“十三五”期间呈现持续增长状态。“十四五”开局之年,除延续“十三五”期间的增长态势之外,不同地区、研究系统以及学科之间的立项情况出现了明显变化,具体呈现以下几方面发展特征。

(一)社科发展实力较强,多地区、研究系统立项数量增长迅速

“十三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体立项数量呈现了稳中有增的态势。“十四五”开局之年,立项总数再创新高,达到了5 141项。除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始终保持较高的立项数量外,北京高校、重庆、陕西、福建、广西的立项数量均有大幅度增长。以重庆为例,“十三五”时期,重庆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由2016年的159项增长到2020年193项。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数量首次增长到了209项。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实力较为强劲,西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和重庆工商大学等主要社科单位作为科研重要力量,立项数量名列前茅,为重庆的社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重庆市多家社科单位均有项目立项,并呈持续增长态势。例如大足石刻研究院、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研究优势,在相关学科中获得重点和一般项目立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