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公众应对行为生成机制研究
作者: 陈彪 贺芒
摘 要:公众应对行为研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通过微博内容获取数据,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应对行为进行质性研究,构建出理论模型。发现:公众应对行为生成经历“事件情境暴露—事件信息感知—风险心理评估—应对行为生成”的过程。其中,事件情境是公众应对行为发生的应激源;信息感知是公众应对行为发生的决策依据;心理评估是公众应对行为生成的决策过程;应对行为是最终表现。本文揭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应对行为发生的过程逻辑、内在机制和内涵要素,并提出引导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行为;生成机制;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 D035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2)003-0027-0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2.003.002
一、问题的提出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民心安定、社会安稳是有效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公共性和危害性等特点,并经由网络快速发酵传播形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大量信息充斥着公众视野,作为有限理性人的社会公众因信息不对称、知识受限等因素显然无法完全做到冷静应对、科学处理,从而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整体的有效治理。2003年“非典”期间,少数务工人员、学生群体因受网络舆情放大疫情危害影响而不听劝阻发生逃离京粤等地的应对行为,导致疫情防治形势严峻[2],并给抗击疫情工作带来困扰和影响。科学引导公众正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显得尤为重要,而厘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应对行为的发生机制更是强化沟通、正确引导线上线下民众树立科学应对举措的前提和关键。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第一时间,大量信息骤然聚集于网络,正面、负面信息交织,对公众应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能否从海量的信息中梳理出公众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为倾向逻辑,对引导全社会科学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重要价值。具体而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应对行为是怎么形成的?经由哪些发生过程逻辑?内含哪些要素?本文尝试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基于新浪微博数据采集,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过程中公众应对行为的发生机制及其内涵要素,以期对提高公众科学理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借鉴。
二、文献回顾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网络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聚集地,梳理网络语境下公共危机研究,有助于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一)网络语境下公共危机研究
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提出“3T”原则:Tell it your own(我为主);Tell it fast(快速度);Tell it all(详尽),要求较大限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充分公布社会危机事件全部[3],成为公共危机管理“信息管理”或“舆情管理”的重要遵循。邢鹏飞等选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浪微博等文本内容,研究了重大疫情的网络舆情形成机制,从生成主体、演变策略、引导治理等维度进行了刻画[4]。时勘等以SARS疫情为例,阐释了疫情信息通过信息传播为社会公众进行风险感知,并对个体的应对行为、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过程,初步验证了风险评估、心理紧张度、应对行为和心理健康等指标对于危机事件中民众心理行为的预测作用[5]。张宝生等研究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社群负面情绪传染机制,并提出限流、防疫、隔离等治理措施[6]。同时,网络技术让舆情生成与表达更加便捷,舆情快速广泛传播,形成了信息的快速互动与共享、情绪传播与感染[7]。在此背景下,解读公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行为生成机制,有利于掌握民众行为变化特点和规律,为及时疏导民众恐慌情绪、引导民众科学应对提供经验支撑。
(二)应对行为研究
20世纪60年代,拉扎勒斯(Lazarus)等在弗洛伊德(Freud)防御机制理论和应激理论的基础上,将个体在外部刺激引起的心理紧张面前为保持心理平衡、适应环境的活动称为“应对(Coping)”,并将其定义为“个体为了处理被自己评价为超出自己能力、资源范围的特定内外环境要求,而做出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努力”[8-9]。按照表现特征,应对行为分为问题聚焦型应对和情绪聚焦型应对,前者旨在通过行为方式改变、影响压力源,包括解决问题,寻求工具性的社会支持;后者通过情绪宣泄、寻求情感支持等方式降低压力消极影响[10]。
受弗洛伊德防御机制理论的影响,早期应对行为研究侧重关注人的个体特质,认为个体应对行为的选择主要受其人格特质决定,无论情境如何变化,对个体影响有限,应对行为表现出一贯的稳定性和一致性[11],被称为“特质论”。持特质论观点的心理学家主要关注控制点、神经质特征等与应对行为之间的关系[12-13]。因特质论过于强调个体特质而忽略影响个体的环境要素、行为要素等,应对行为发展出“过程解释模型”(也称为“过程论”),即应对行为是应激源—应激—应对策略—应对行为—后效的认知到行为的动态过程。过程论更加注重应激行为中的内部认知和行为发生过程,并指出个体应对行为的产生需对应激源的要素综合、初级评估、次级评估,通过对可能的应对策略多次评估衡量,才能最终生成应对行为[14]。个体从感知应激源到做出应对行为,要进行多次的认知评估和应对策略的选择,每一次评估及策略选择都要依据情境的变化而进行,而任何情景的改变都会反馈信息作用于个体而产生新的评估,较好解释了个体行为的变化规律。
应用研究方面,李华强等以疫苗事件为例,分析了药品安全事件下公众应对行为形成机制,事件属性、信息源和信息渠道会影响公众的心理感知;公众风险感知、利益相关者感知、心理距离感知和行为感知影响行为决策过程,做出应对行为[15]。李华强等研究网络隐私泄露事件中用户应对行为的形成机制,发现用户对网络隐私泄露事件的认知受风险属性、信息源、信息渠道、社会响应的影响,并受到企业特征和用户特征的调节[16]。
综上,网络语境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从网络舆情、网民情绪等出发,研究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治理。应对行为研究逐渐由心理学领域引入社会学、传播学、管理学等领域,对其研究脉络进行梳理发现,应对行为研究涉及药品安全、网络隐私泄露等公共问题,为我们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基础。但既有研究对应对行为如何由事件情境影响个人,以及个体如何进行心理决策的内在机制,并转化具体应对行为的逻辑等尚缺乏探讨。本文尝试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公众应对行为,是对既有研究的有益补充。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数据研究中发现理论要优于从已有理论出发演绎可验证性的假设[1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的情绪反应和应对行为具有及时性和情景性特点,通过扎根理论严格的程序编码,有利于挖掘构建形成公众应对行为的理论和情境,较适合本问题研究。
新浪微博作为国内最大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之一,用户规模庞大,数据海量,已成为重要的社会研究数据来源[18]。本研究采用新浪微博中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内容作为数据来源,探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应对行为形成机制及其内涵要素。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爆发规模最大、感染人数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事件属性具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典型性特征;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于互联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传播媒介更加便捷快速,意见发布渠道更加自由、真实,能够更加全面、深入挖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的公众应对行为。
具体操作程序上,以“新冠肺炎”为关键词,共计找到超过一千万条微博(截至2020年4月10日)。由于数据量庞大,按照新冠肺炎疫情公布“人传人、大规模感染、感染稳步下降到全国下调响应”为重要节点,参照赵军锋等危机周期前兆阶段、爆发阶段、蔓延阶段、缓解阶段的划分[19],以2020年1月20日至4月10日为时间段,按疫情前兆期(1月20日—29日)、疫情暴发期(2月10日—2月19日)、疫情蔓延期(3月10—3月19日)、疫情缓解期(4月1日—4月10日)划分阶段,以“新冠肺炎”为关键词,借助“八爪鱼数据爬取工具”获取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发布、公众感受、评价以及防护行为、医疗救治等内容共计2.5万余条。剔除无关、无效和重复内容,最终得到8 048条,构成本文研究资料基础。
四、数据编码及模型构建
数据编码和模型构建是指对获取的文本资料进行加工、编译的过程,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等过程,实现对文本资料的整理。并在此基础上,以故事线条的方式将编码进行模型归纳。
(一)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对所获取的原始资料进行的字句初级编码,进行初步概念化的过程[20]。依据研究资料情况,选取5 000条作为建模使用,剩下3 048条为饱和度检验使用。剔除无效编码和交叉编码,最终得到26个初始编码范畴化概念,由于篇幅所限,每个范畴仅选取代表性原始语句及其初始概念(表1)。为提高编码效率、避免遗漏等,本文借助了适用于文本分析的NVivo 11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编码、节点分类等工作。
(二)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对开放式编码中的类属或主题关系,进行进一步聚焦、归类和精炼,并构建副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而通过实际资料来研判是否支持这种关系假设[21]。遵循此种思路,从问题类型、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响应级别、响应主体、响应时效……防护行为、情感慰藉等26个范畴进行聚焦分析、归类识别,提取出10个概括公众应对行为生成逻辑的主范畴,分别是:事件属性、事件响应、信息来源、传播媒介、风险评估、受众评估、距离评估、成本评估、行为应对、情感应对发生要素(表2)。
(三)选择性编码与模型构建
选择性编码是构建理论模型,解决研究问题的核心环节。它是在主范畴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概念的抽象层次,以构建“故事线”的形式把主范畴内的核心概念囊括其中,形成逻辑清晰、框架简明的理论模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的公众应对行为逻辑究竟是怎么形成的?结合前文提取的10个主范畴,借鉴应激行为过程论的思想,按照事件情境—信息感知—心理评估—应对行为的逻辑,构建了如下模型(图1)。其中,由事件属性、事件响应构成的事件情境是公众应对行为发生的基础和前提,称为应激源;由信息来源和信息传播构成的信息感知是应对行为发生的决策依据,称为应激感知;由风险评估、距离评估、成本评估、受众评估构成的心理评估是公众应对行为发生的决策过程,也叫应激评估;由行为应对和情感求援构成的应对行为则是应对行为的具体表现,称为应激行为。
(四)饱和度检验
饱和度检验是指理论模型不受新的资料而增加新的理论达到的相对稳定状态。实际编码发现,在继续用同样的编码方法对后续用于饱和度检验的3 048份文本资料编码后,未发现实质性的新概念、范畴,仍然符合事件情境—信息感知—心理评估—应对行为的应对逻辑框架,表明研究模型已经达到了饱和,通过了饱和度检验。
五、模型阐释
本文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的公众应对行为发生机制模型,从生成逻辑看,公众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到应对经历了事件情境—信息感知—心理评估—应对行为的过程。但其内在机理尚不清楚,下文将接着讨论:
(一)公众应对行为生成经历事件情境—信息感知—心理评估—应对行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