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东北边疆治理中的富察氏家族

作者: 张明富 李祥东

摘 要:富察氏家族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军事家族。清前期在东北边疆任职或肩负东北边疆治理的出身富察氏家族的官员,《满汉大臣列传》《清史列传》《钦定八旗通志》《清史稿》等纪传体史籍中,撰有专门传记的,至少有11人。他们治理东北边疆的主要举措包括:抗击沙俄入侵,划定中俄东段边界;建城驻兵,训练军队,严肃军纪,强化边境管理;垦辟土地,赈济旗丁,设立学校,妥善安置罪犯;整顿吉林参务等等。在清朝前期东北边疆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失误和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清朝前期;东北边疆;富察氏;萨布素;富玉;福康安;秀林

[中图分类号] K249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2)003-0124-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2.003.009

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清朝虽在1644年入关以后,曾一度战略重心南移,但一刻也未放松对这一方沃土的经营和治理。如探索东北边疆管理体制,顺治时期实行总管制,至康乾时期,正式确立并完善将军制;反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明确中俄东端边界;开垦荒地,发展工商业经济等等。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无疑饱含着清朝施政者的治国理政智慧以及东北各族军民的坚毅勇敢和艰苦奋斗。但若转换一下视角,从家族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富察氏家族在清前期的东北边疆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已有的研究成果多聚焦于萨布素抗击沙俄[1]、黑龙江防务[2],对富察氏家族的其他成员在清前期东北边疆治理中的活动少有论及。本文拟在梳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系统论述,以期呈现出富察氏家族在清前期东北边疆治理中的整体的历史画卷。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教正。

一、清前期参与东北边疆治理的富察氏家族官员

政府是边疆治理的重要主体,官员肩负着边疆治理的重要职责。清前期在东北边疆任职或肩负东北边疆治理的出身富察氏家族的官员,并非只有萨布素1人,《满汉大臣列传》《清史列传》《钦定八旗通志》《清史稿》等纪传体史籍中撰有专门传记的至少有11人。下面仅按其任职或参与东北边疆治理的时间先后做一梳理。

1.萨布素(—1701),姓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先祖世居岳克通鄂城,为当地首领。四世祖充顺巴本,有“勇力”,投归清太祖努尔哈赤,奉命屯驻吉林,遂家于此。萨布素生于斯,长于斯,仕途畅达,历任领催、协领、宁古塔副都统、黑龙江将军等职。其中,任宁古塔副都统5年,自康熙十七年(1678)八月,至康熙二十年十月;任黑龙江将军的时间最久,从康熙二十二年十月至康熙四十年正月,长达18年[3]719-725[4]10136-10140。他也是首任黑龙江将军。

2.马齐(1652—1739),姓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米思翰次子。历任佐领、工部郎中、山西布政使、山西巡抚、左都御史、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等,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历相三朝”。乾隆四年(1739)卒,享年88岁。在其漫长的仕宦生涯中,两次到达东北,肩负东北边疆治理使命:康熙二十七年三月,奉命筹划派遣官员前往尼布楚与俄罗斯谈判中俄东端边界事宜,并禀命与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都统佟国纲、尚书阿喇尼、护军统领马喇等,“往主其议”[5]450,是中方代表团的重要谈判成员。这是第一次。第二次在康熙三十三年。这一年,盛京所辖地区大面积歉收,马齐奉命前往赈济[3]1005。

3.新柱(—1768),姓富察氏,满洲镶蓝旗人。历任头等侍卫、镶白旗满洲副都统、福州将军、吉林将军、理藩院尚书、西安将军、盛京将军等官,乾隆三十三年卒。任职东北两年:乾隆十四年十二月至乾隆十五年,任吉林将军;乾隆三十二年至乾隆三十三年,任盛京将军[6]第667册:275-278。

4.傅玉(—1798),姓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乾隆五年,由闲散授蓝翎侍卫,后历任前锋侍卫、黑龙江副都统、镶黄旗满洲副都统、黑龙江将军、荆州将军、广州将军、西安将军。乾隆五十四年,授内大臣,官阶从一品。乾隆五十八年致仕,嘉庆三年(1798)十月卒。观其一生,为官东北17年。其中,官黑龙江副都统7年,从乾隆二十二年至二十九年;两任黑龙江将军,第一次2年,从乾隆三十三年到三十五年;第二次时间较长,从乾隆三十七年到四十五年,达8年之久[7]439-441。

5.贝和诺(1647—1721),姓富察氏,满洲正黄旗人。历任户部主事、佐领、大理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户部侍郎、陕西巡抚、四川巡抚、云贵总督、盛京工部侍郎、礼部尚书等官。康熙六十年二月,卒于官,享年75岁。贝和诺两次任职东北,一次在康熙三十六年,时任户部侍郎。这年的十一月,礼部上奏:朝鲜近年旱涝频仍,农业歉收,粮食匮乏,民食为艰,百姓流离失所,国王李焞“请开市义州、中江贸谷。”康熙皇帝宅心仁厚,命“赏给米一万石”,另运米二万石至义州、中江,与朝鲜开市,令贝和诺“往中江监视贸易”。第二次在康熙五十年十一月至康熙五十七年十月。这次是降级使用,起因是:山西太原陈四等六十余人,携妇女、乘马骡,赴云南开垦。陈四一行经陕西、湖南到达贵阳,贵州布政使张建绩,将这一情况报告了曾任云贵总督、时已升礼部尚书的贝和诺,贝和诺未予“察究”,“仅令咨回原籍”,马虎了事。康熙皇帝很不高兴,将贝和诺降一级,调任盛京工部侍郎[3]799-801。

6.福隆安(—1784),姓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历官御前侍卫、工部尚书、兵部尚书、领侍卫内大臣等。他没有做官东北的经历,但乾隆四十二年,曾奉命前往锦州,查办“锦州协领富伸保科敛商民”一案[3]1886。

7.福康安(—1796),姓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历任户部右侍郎、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内大臣、吉林将军、盛京将军、云贵总督、四川总督、兵部尚书、陕甘总督、户部尚书、两广总督等,加官至太子太保。嘉庆元年五月,病逝苗疆,赠郡王衔。福康安曾于乾隆四十二年,任吉林将军;乾隆四十三年,任盛京将军。还于乾隆五十九年正月,前往吉林审理“吉林将军恒秀治参务亏缺库项案”[7]1009-1036。

8.富尼善(—1803),姓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乾隆三十八年,授户部主事。后历官赣州知府、安徽布政使、京口副都统、正白旗满洲副都统、宁古塔副都统、贵州巡抚等,嘉庆七年九月卒。曾任宁古塔副都统3年,从嘉庆三年到嘉庆六年[7]1206。

9.秀林(—1810),姓富察氏,满洲镶白旗人。乾隆四十一年,补吏部司务。后历任主事、员外郎、郎中、库车办事大臣、吉林副都统、江宁将军、吉林将军,官至吏部尚书。嘉庆十五年十一月,以“侵蚀参余银两案”发,“赐令自尽”。秀林为官吉林的时间较长,任吉林副都统1年,从乾隆五十八年至乾隆五十九年九月;任吉林将军15年,自乾隆五十九年九月,至嘉庆十四年二月。其间,有三个月即嘉庆八年五月至八月,任江宁将军[7]1499-1502。

10.博启图(—1834),姓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嘉庆初,授头等侍卫。历官兵部侍郎、察哈尔都统。道光七年(1827),调任吉林将军。不久,被召回京,任工部尚书,兼领侍卫内大臣。道光十四年卒,赠太子太保[4]11122。

11.哈丰阿(—1840),姓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嘉庆初,为健锐营前锋,奉命随军镇压川楚陕白莲教起义,转战川陕,升前锋侍卫。后历任贵州定广协副将、威宁镇总兵、乌鲁木齐提督、广州将军、黑龙江将军、西安将军等官。道光二十年卒。他在道光十四年,曾任黑龙江将军[4]11482。

从上面的列举可以看出,清前期任职东北或受皇帝委派临时处理有关东北事务的出身富察氏家族的官员,除顺治朝暂未发现外,康、雍、乾、嘉、道诸朝皆有。康熙朝3人:萨布素、马齐、贝和诺;乾隆朝4人:新柱、傅玉、福隆安、福康安;嘉庆朝2人:富尼善、秀林;道光朝2人:博启图、哈丰阿。也许还有个别遗漏,但主要的人物应已囊括其中。

二、富察氏家族官员治理东北的主要举措

(一)抗击沙俄入侵,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是清朝东北边疆治理的重要内容。俄国本是一个欧洲国家。16世纪下半叶,越过乌拉尔山,迅速向东扩张。17世纪30年代逼近中国东北边境。40年代起,在汉籍中被称为“罗刹”的俄国武装侵略分子窜入黑龙江流域,大肆屠杀劫掠。当地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击,但未能完全剪除。罗刹更加肆无忌惮,又侵入黑龙江支流精奇里江流域,占据雅克萨城,并以雅克萨城为据点,变本加厉地四处烧杀奸淫,抢掠财物。清朝政府忍无可忍。在“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皇帝将国家战略重心北移,立即着手解决罗刹问题,紧锣密鼓地进行战争的准备。康熙二十一年八月,派遣副都统郎坦、朋春率兵开赴黑龙江,与熟悉当地情况的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一起,以捕鹿为名,沿黑龙江行围,“径薄雅克萨城下”,弄清雅克萨的地形、道路远近,侦察雅克萨的城防工事。十二月,任务顺利完成,郎坦、朋春向康熙帝奏报,雅克萨城不难攻取。康熙帝得报,胸有成竹,下令在黑龙江、呼玛尔二处修建木城,调宁古塔兵1 500人驻守,由萨布素和和宁古塔将军巴海共同指挥,于此造舰设炮,演练军队,相机进剿。康熙二十二年四月,萨布素与巴海联名,向康熙皇帝提出三项建议:1.黑龙江(瑷珲)、呼玛尔距雅克萨城路途遥远,不宜作为进攻雅克萨城的前哨阵地;2.分兵驻守黑龙江、呼玛尔两城,兵力分散,兵分则势弱;3.兵贵神速,出其不意,不宜长久对峙。如两军相持,雅克萨罗刹可能从水路得到尼布楚增援。认为七月庄稼未熟,罗刹积贮未丰,是进攻雅克萨城的最佳时机。若于此时,速行征剿,可一举攻克。康熙皇帝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应再做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为此不断地进行调整布局,并将战前准备的工作重担压在了萨布素的肩上,命宁古塔将军巴海留守吉林,萨布素与宁古塔副都统瓦礼祜领兵驻守位于黑龙江与呼玛尔之间的额苏哩,以此作为进攻雅克萨的要地。后康熙皇帝又以宁古塔兵更番戍守额苏哩,道远辛苦,非长久之计,命在黑龙江建城永戍,设黑龙江将军、副都统管辖。十月,任命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康熙二十四年春,命都统朋春率领八旗、绿营及籐牌兵奔赴黑龙江,与萨布素会剿罗刹。五月,兵抵雅克萨。萨布素、朋春驻军城南,布置红衣大炮于城北,对雅克萨城形成南北夹击之势;集战船于江面,阻击罗刹水上救援,并在雅克萨城下堆积柴草,作焚城之状。城中侵略者魂惊魄丧,只得乞降,狼狈撤离雅克萨城。清军将雅克萨城拆毁,第一次雅克萨之战取得胜利。捷报传至京城,康熙非常高兴:“大兵迅速征行,破四十年盘据之罗刹于数日之间!”[6]第666册:252然撤走的俄罗斯侵略势力并不甘心在雅克萨的失败,将清朝的宽容与仁慈当成了软弱。数月后,重返雅克萨城。康熙二十五年正月,萨布素奏:“遣人往侦,罗刹复至雅克萨,筑城盘据,请于水消时,督修战舰,相机进剿。”康熙也认为应予以坚决打击,不能有任何手软:“罗刹复筑雅克萨城,若不速行扑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6]第666册:252令萨布素速修船舰,率领所部2 000人攻取雅克萨,复命副都统郎坦、班达尔沙领兵会剿。八月,清军全部完成对雅克萨城的包围,并将军事部署报告康熙皇帝:北、东、南三面掘壕筑垒,壕沟外遍置木桩和鹿角,“分汛防御”;城西临江,另设一军,堵截尼布楚援兵,并防止罗刹从水上逃跑。雅克萨城被围得水泄不通。侵略者陷入困境,无技可施。九月,俄罗斯遣使“上疏纳款”,乞撤雅克萨之围。康熙同意其请求,令其别遣使臣前来商议中俄东段边界。同时,命令萨布素撤围。沙俄在清朝强大的军事攻势下,不得不接受康熙提出的方案。康熙二十八年四月,俄国以费耀多啰为首的谈判代表团到达尼布楚,清朝派内大臣索额图等赴尼布楚谈判。萨布素受命率黑龙江兵1 500人跟随前往,保护中方谈判代表内大臣索额图等人的安全,并参与边界议定。经艰苦谈判,最后达成协议,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其内容如下:俄罗斯自毁雅克萨城,撤走居民,双方以格尔必齐河北岸为界,立碑垂示久远。正式以条约的形式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但应该明确,这是清朝军事斗争的结果,没有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侵略成性的沙俄就不会轻易同意走到谈判桌前,坐下来进行对等的和平谈判。萨布素是雅克萨之战的重要指挥者和康熙战略意图的坚决执行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萨布素在遏制沙皇俄国对我国东北边境的侵略,稳定我国东北部边疆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3]719-72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