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反贫困斗争的伟大成就与经验启示

作者: 于爱水 袁金辉

摘 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一部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与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和实践,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反贫困斗争的伟大胜利。百年反贫困斗争伟大成就及其宝贵经验,为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世界贫困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也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反贫困;伟大成就;经验启示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研究”(18BSH052)。

[中图分类号] D25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2)004-0058-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2.004.004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一直把消除贫困、改善人民生活以及实现共同富裕写入党的纲领中,飘扬在党的旗帜上。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反贫困历程中,逐步发展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和思想体系,结合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反贫困任务,将贫困治理纳入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之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反贫困斗争的伟大胜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反贫困工作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上,组织了声势浩大、硕果累累的脱贫攻坚战,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史上书写了光辉篇章,也为世界减贫事业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斗争充分展现了党的领导智慧和政治优势,同时也为国际反贫困事业贡献了中国力量。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早期反贫困探索

20世纪初,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极端动荡不安的时代。鸦片战争之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是中国人民陷入深度贫困的罪魁祸首。中国绝大部分民众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之中,外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内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盘剥和压榨,进而使得当时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全世界所少有的[1]。为了生存,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不屈的斗争。从洋务运动到太平天国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无论怎么斗争,都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实现中华民族摆脱贫困的小康之梦归于空想。所以通过革命和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是摆在当时中国人民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人民的反贫困斗争就有了政治领导和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将“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一直孜孜以求奋斗不止。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强调要切实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把全部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半成品等,悉归社会所有[2]。党的二大进一步指出,只有通过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才能实现人民的自由和民族的独立。1926年9月,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敏锐地提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中心问题的科学论断[3],他认为中国农民贫困落后的主要根源就是不合适的土地制度,少数地主和富农占据了较多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因此,只有通过土地革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农民贫穷的面貌。1928年和1929年,我们党在根据地先后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通过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极大调动了贫苦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在局部地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困农村的贫穷落后。此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与时俱进多次进行土地改革,极大地推动了革命胜利进程,有力地证明了:“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革命;谁解决了中国的土地问题,谁就赢得了农民大众。”[4]在这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唯有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改善劳苦大众的基本生活,才有可能不断壮大革命队伍和红色革命政权。所以毛泽东同志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革命斗争获得充足和必需的物质产品基础,才能使革命群众获取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首要的满足[5]。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全面抗战的目标,尽可能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国共产党认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必须救灾荒保生计,必须使百姓仓廪实衣食足,才能保国泰民安[6]。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了打破日伪军的封锁扫荡和国民党政府的反共摩擦,克服抗日根据地的困难,通过发动部队和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把生产所得列入重要的收入,以减少根据地人民负担”[7],从而使根据地人民群众的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的基本生活和物质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也得到了加强。特别是在陕甘宁边区,为了解决军队和机关学校的衣食需求,面对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封锁,1940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并确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发展路线。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边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陕甘宁边区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活动,在土地贫瘠和气候条件较差的陕甘宁地区实现了生活资料的真正自给自足,不仅改善了边区群众的生活,也保障了前线抗战的顺利进行。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性的大党,我们党有条件也有能力来思考和解决国家层面的贫困治理问题。比如,我们党一方面在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度,按家庭人口多少平均分配土地和生产资料,以满足广大贫苦农民对土地和生产资料的迫切需求,大大激发了解放区农民参与革命斗争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在“发展生产、经济繁荣、公私兼顾、劳资两利”[8]的原则下,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打击不法活动、保护小资产阶级利益、增加工人就业等手段和措施,努力改善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总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虽然中国共产党自身面临巨大的成长压力,但还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改善根据地人民的贫穷落后面貌,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特别是通过不断解决土地问题,使根据地农民拥有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产品,为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打牢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中国共产党最终赢得执政地位积累了重要的群众基础,也为新中国开展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反贫困斗争积累了丰富经验。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贫困实践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要尽快改变贫瘠、孱弱的落后面貌,就必须从根本上对我国工农业进行系统改造,只有通过调整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才有可能调动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地消除贫困。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实施,在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经验基础上,立足于“一穷二白”的国情,重新分配生产生活资料给没有土地的农民,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从而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迅速恢复和发展了新中国的农业生产。截至1952年底,我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的历史任务,包括之前的老解放区在内,全国约有3亿无地、少地和缺乏生产资料的农民无偿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减少了过去每年需要缴纳的3 000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9]。这不仅解决了当时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还为后来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之后,随着“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我国农业通过走合作化的道路,逐步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试图把农民组织起来、联合起来,最后实现共同富裕。就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实行集体经济可以改变农业小规模生产的落后面貌,可以增加农民联合起来抵御风险的能力[10],甚至尝试通过合作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11]。在当时新中国极端贫穷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引导广大农民通过互助合作方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无疑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重要探索。此后,我们党带领人民对农业、农村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这些艰辛探索成果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理论和制度基础,也为后来农村体制改革提供了可行的选择方案。

这一时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中国共产党试图通过制度变革建设一个全新的新中国,彻底改变一穷二白的贫困落后面貌,但由于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庞大,加之财政经济能力不强,我们的反贫困措施主要采取救济式策略,也就是通过民政系统针对灾民等特殊群体进行生活救济。这种带有救济性质的反贫困策略是与我国当时人口多、底子薄的现状契合的,虽然这种临时救灾救济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贫困人口大量存在的现实,但却保证了绝大多数贫困人口享有最基本的生计保障。与此同时,我们党逐步在实践中探索“造血式”反贫困举措,比如通过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产量保证粮食供给;通过改善城乡交通等来完善各类基础设施,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建立普遍的农村信用合作体系和供销体系,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基本卫生医疗建设,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平均预期寿命。

需要指出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这段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总体来看,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建设探索曲折反复,人民生活水平增长速度还比较缓慢,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还很有限。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发达,整个国家的社会保障范围小、水平低,加之优先发展工业战略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全国相当比例的人口依然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1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制度变革,只是消灭了贫困的制度根源,并不是说就能消除贫困本身[13]。一些边远农村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贫困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一段时期一些地区由于自然灾害甚至出现生活水平徘徊或者倒退的情况。到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2.5亿,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成就

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党和国家的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的弊端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效率和农业发展。这时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开始关注农村贫困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加以解决。邓小平同志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政策,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群众,先勤劳致富起来,从而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大家逐步走向共同富裕。”[14]由此奠定了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鼓励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脱贫思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会议原则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政策多达25项。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逐渐在全国农村推行,农村生产力大为提高,农村家庭收入普遍增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体制改革释放出巨大的减贫效应。

1980年,中央财政专门设置了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支援“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1982年,针对甘肃、宁夏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劣、老百姓贫困程度严重的情况,实施了为期十年的“三西”(甘肃定西、河西和宁夏西海固)扶贫开发计划,在我国开启了治理区域性贫困的先河。1984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针对当时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极度贫困落后的发展现状,要求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集中力量解决连片贫困区的贫困问题,帮助这些贫困地区摆脱贫穷面貌,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同年,专门设立“以工代赈资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激发内部活力,加快本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状况,并由此开启了我国以政府行动消除贫困的序幕。短短几年时间,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就全国农村人口的人均纯收入来看,从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1985年的397.6元,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从2.5亿减少到1.25亿左右,足足少了一半[1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