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与基本经验

作者: 李包庚 高山珊

摘 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在百年的探索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总结借鉴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形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不断加强党自身的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度重视科教兴国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建立并深化世界普遍交往、积极参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分工等基本经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现代化;中国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唯物史观视域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与世界意义研究”(20&ZD027)。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2)004-0071-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2.004.005

现代化肇始于近代以来的西方科技革命及其工业化。它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引起世界经济社会的大变革与大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中国属于后来者。1840年,英国用鸦片和炮舰轰开了大清帝国与世隔绝的大门,中华民族开始了百年屈辱的苦难历程。于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伟大梦想。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撰写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开拓史,就是一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披荆斩棘、立志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探索史。近代以来我国的遭遇证明,资本逻辑主导的“丛林法则”是无情的,如果不实现现代化,就不可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也就不会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但是此前的现代化,基本上都是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它的典型特征就是通过殖民和商品、资本的输出来实现对其他国家的侵略与掠夺,从而实现其本国的现代化。究竟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那么中国就只能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附庸,就难以完成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重任。因此,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一条超越资本逻辑主宰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一、中国共产党探索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背景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但是近代以后,西方列强的入侵与掠夺使我国被迫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我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也必须铺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2]655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探索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的理想追求。

从近代以来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一段时期内,对于如何实现现代化,我国进步人士曾提出并尝试了两种不同的方案:第一种是企图引进近代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而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以推动中国向近现代社会转型;另一种是试图用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从而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近代中国在不同程度上都探索实施过这两种方案。第一种以洋务运动为代表,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先是始于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和目的的“练兵制器”活动,重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了以“求富”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创办了一系列近代民用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创办了一批新式学校如京师同文馆,并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从而培养了一批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这些举措不仅满足了洋务运动的需要,还开创了近代教育之先河。这场运动历时30余年,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早期工业化和防卫现代化,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取得的重要成果。第二种以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为代表,分别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突破了洋务运动的思想局限性,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建立适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共和制度。他们的政治主张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推动中国现代化由“器物”向“制度”转变。

但两种方案均存在着严重缺陷。洋务派企图在不触及封建根基的前提下,将西方科技嫁接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试图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实现国力的增强和生产力的发展。然而这只是一种虚幻的梦想。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上层建筑,落后的、腐朽的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然而,资产阶级维新派却奢望通过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良来带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同样是行不通的。这场行政改革刚刚开始就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极力阻挠,最后以失败告终,这也表明晚清政府的“君主立宪”尝试未能实现近(现)代化。正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是先天的,他们终究没有能够巩固和发展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没有开通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反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愈陷愈深”[3],最终未能引领中国实现现代化。

20世纪20年代,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军阀混战不休,民不聊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岁月”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变得黯然失色。之后,国民党政府在国难当头抗战不力,一再挑起内战企图消灭共产党。在经济方面,国民党甚至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垄断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遏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在政治上,国民党政府实行独裁统治,丧失民心,最终陷入危机。事实说明,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所走的道路都不能担负起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重任。

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经验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无论是照搬西方现代性套路的清朝封建贵族改良运动,还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或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辛亥革命”[4],都不可能找到通向现代化的现实道路。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客观上需要有新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出谋划策。因此,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就落在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肩上,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努力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擘画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基础与战略构想

实现国家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确立并且始终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和顶层设计。我们所建设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现代化历程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突出特点。

第一,我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成功地让一个拥有14亿人口大国家现代化的成功先例。倘若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势必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难。如果能实现现代化,必将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是全世界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到了1978年,我国的贫困人口数量仍旧多达7.7亿。经过改革开放之后几十年的努力,到党的十八大前后,我国尚有上亿贫困人口。随着新时代开启“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逐步取得胜利,我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脱贫奇迹。随后,我国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这是对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超越。

第二,我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建设以共同富裕为根本指向的现代化,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和美好愿望。纵观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定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并就“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部署。这一举措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做大蛋糕,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分好蛋糕,解决好三大差距(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第三,我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统筹协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创造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长期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面,虽然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的现状。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却在某些领域诱发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意识的滋生和蔓延;个别党员领导干部的为人民服务意识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所松懈,滋生了腐败现象;生活上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盛行等等。这些说明,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得到同步加强。因此,我们党及时进行纠正与调整:从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搞好”,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二者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二者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些指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深刻把握了这两者相协调的重要性和内在要求,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既有物质上的富足,也有全国人民精神上的丰盈。

第四,我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要义。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十四五”时期不仅提出了我国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战略目标;同时也提出了我国要在 2035年前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建成这一新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5]。与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靠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增长的生态霸凌主义模式不同,我国坚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建设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根本超越。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必须从根本上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第五,我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对国际形势深刻分析和我国根本利益的认识上作出的科学研判,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建设现代化总结出的重要经验和宝贵财富。随着我国不断崛起和发展,西方国家对我国的遏制力度也不断加大,不断抛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错误言论。面对这些误解和偏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6],“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7]。这是中国共产党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作出的战略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的现代化,我国需要争取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