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新论

作者: 贺冠雄

摘 要: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进入加速期。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既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论和辩证发展观、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等理论基础,也有文化强国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双循环战略等战略支撑。在二者加持下,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未来发展方向是:文化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一体化趋势加快形成、协同创新发展始终是主旋律、融合催生新业态新场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终极价值取向。可采取做好战略定位和规划设计、推进区域协同和产业融合、加强区域治理和园区治理、凝聚文化认同和提升精神动力等政策措施,实现路径优化,从而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关键词:文化;经济;协同;创新;融合发展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高水平区域协作样板及协同发展评价指标研究”(SC20ZDCY009);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视野的重庆市企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研究”(2020TBWT-ZD05)。

[中图分类号] G05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2)004-0118-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2.004.008

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是新时代的大格局,也是着眼于未来发展的战略取向。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成为理论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围绕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主题,从理论角度探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机理,从政策层面分析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制度安排,从战略视野梳理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从前瞻维度作出文化与经济协同融合发展的走向判断,探索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一、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相关综述

本文从文化与经济定义、文化与经济关系、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等方面来扼要综述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理论探索。

(一)文化与经济的定义

《大辞海》指出: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1]。雷蒙·威廉斯也认为,在考古学与文化人类学里,“文化”或“一种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名词,主要是指物质生产,而在历史与文化研究当中主要是指“表意的”或“象征的体系”[2]。而关于经济,《大辞海》定义为,经济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3]。因此,文化偏重精神领域,强调意识形态属性;而经济偏重物质领域,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本文阐释的文化,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文阐释的经济,特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遵循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均有其运行机理。

(二)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作用[4]。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适用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也贯穿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辩证关系。从社会历史进程观瞻,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的表现。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关性,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至关重要。

(三)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在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与经济关系认识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兴起,学术界也在探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李海舰、王松回顾了经济学对文化与经济关系研究由分离论到融合论的发展过程,提出了文化引领经济发展的观点,认为只有树立大文化观才能形成大经济观,以及由小文化小经济向大文化大经济的转变[5]。黄江华、莫远明认为,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文化产业体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的载体和窗口。“十四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向产业集聚化、园区开放化、融合多元化和治理现代化等方向发展。促进文化创新、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下一步的重要趋向[6]。

在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基础上,一些学者还在探索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在2021年第四届“文化和科技融合热点和趋势”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发布了《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21)》,认为文化数字化发展形成了文化数据资产化、文化产业数字化和文化空间智能化“三化融合”的生态体系,具有突破文化产业困境、重组文化生产关系、重构生产流程、畅通跨产业通道、匹配新消费特征的价值[7]。梅兵认为,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推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是为了在发展地域优势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保护好旅游资源,从而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8]。宋瑞认为,在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产业与事业、政府与市场、居民与游客等关系,并从体制机制、法规政策、产业统计、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提供支持[9]。

(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政策配套

除学术理论界在探索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外,政府部门也在政策配套上作出了探索。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文化部等部委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文产发〔2014〕14号)《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产发〔2014〕28号),从文化创意设计、文化与金融、文化产业的角度提出融合发展。2019年,科技部等部委出台《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国科发高〔2019〕280号),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北京、上海、广西等地,出台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三十六章“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到2021年底,国家层面的“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规划已陆续出台,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发挥了政策规划对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导向作用。

二、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运行机理和战略支撑

研究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需要把握其运行机理,并从战略视野上来看待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依托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撑来谋求更好的发展。

(一)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矛盾理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理论等。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

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适用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也贯穿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研究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一对最基本的理论关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尽管面临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新的发展挑战,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本质上没有任何改变,因而其依然是指导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理论源泉。

2.矛盾论和辩证发展观

马克思的矛盾原理,是辩证法思想的核心。矛盾理论的肯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的存在以及矛盾在联系和发展中的根本因素。矛盾意味着对立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与经济是对立统一关系。矛盾理论适用于文化与经济关系。文化与经济在融合发展进程中,无论是此消彼长,或者是同频共振,都是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具有普遍性。辩证发展观表明,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世界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看待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问题上,要有辩证思维和发展眼光,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轻重缓急,在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中科学、理性、辩证认识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3.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理论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提出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理论。从新结构经济角度来看,林毅夫教授认为,必须要按照各个方面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同时必须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10]。这表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理论,在政策层面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市场与政府,分别代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市场与政府作为经济调控手段,在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得益彰,无疑是最好最实用的调控手段。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更离不开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让市场更加有效有用,让政府更加有为有位。因此,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必须在把握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规律和机理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一是不断开展理论创新和地方差别化探索,寻求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最大公约数,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功用最大化,这就考量各级政府的施政智慧。二是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打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效市场;同时加快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各级政府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

(二)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运行机理

基于上述对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可剖析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运行机理。

1.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

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在于其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文化作为上层建筑要发展,经济基础也要发展,二者高度正相关,融合发展体现了很强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体现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向而行、相互促进的内在驱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政策层面优化营商环境,可发挥文化引领经济作用,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2.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外部机理

文化与经济,既有融合发展的一面,也有分离或背离的一面。由于经济的外部性,引致文化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外部性。其中经济的负外部性对文化,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影响甚大。因此,要增强对经济活动的约束性,及时矫正市场失灵,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统一,从而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把握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运行机理,注重其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考虑到其外部性,有利于正确认识文化与经济的运行规律,更好地尊重市场规律,最大限度创造条件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三)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战略支撑

“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文化与经济协同融合发展也面临百年难遇的战略机遇。特别是在文化强国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双循环战略驱动下,文化与经济协同融合发展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把握这轮战略风口,发挥战略支撑作用,文化与经济融合将取得突破性进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1.文化强国战略

文化强国战略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和先导工程。进入第二个一百年的历史长河,文化强国战略持续推进。重塑世界文化格局,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强国任重道远。文化强国战略作为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的重要载体和战略方向,深度影响各级党委政府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程度和效果,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施政智慧。要统筹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从战略层面将经济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将经济影响力转化为文化影响力,发挥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促进文化强国战略走深走实。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写入了党的系列重要文献。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新时代文化强国目标,进一步阐释了文化发展对于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价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体来说,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文化建设角度作了分领域的全景式总结和呈现。这充分表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之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