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四个层面
作者: 李海青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始终以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深刻内涵,坚定不移地用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本期特稿邀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海青教授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四个层面”进行研讨,现刊出有关成果。
摘 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是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层次的规定性,对此可以主要从以下四个层面来理解:价值层面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的高度文明和谐;物质层面的本质是生产力的有效解放与发展发达,产品的丰富以及享有上的公共性;制度层面的本质是经济领域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政治领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文化领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制、社会领域的共建共治共享制、军事领域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制;领导层面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这四个层面中,领导层面与制度层面服务于物质层面和价值层面。由于社会主义实践的复杂性以及社会主义探索的开放性,我们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时不能求全责备、期望一劳永逸,而是应保持认识的开放性。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自由;生产力;共享;党的领导
[中图分类号] D60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2)005-0006-010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2.005.001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是有效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是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当然必须体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本质并为其深刻决定,但同时,由于我国的具体状况与鲜明特色,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必然具有自身的独特本质。自从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以来,共产主义学说已经170余年;自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已经60余年;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发展已经40余年;自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已10年时间。在这一系列前后相继的历史进程中,对于共产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联系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我们现在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层次的规定性,是一个集合概念。具体而言,对之可主要从价值、物质、制度与领导四个层面来理解,而这四个层面又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性的逻辑框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层面
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吸引力,其所提供的共产主义图景之所以具有巨大感召力,一个极为关键的原因就在于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的理论论证与揭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及其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在价值层面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关于共产主义在价值层面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体之间的差别已经消失,阶级已经消灭、国家已经消亡,社会成员做到了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自由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段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2]566
一方面,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自由发展。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二章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称为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理解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有三个关键范畴。第一个范畴是自由时间。共产主义社会科技高度发展,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社会成员没有必要像阶级社会特别是生产力不发达的历史阶段一样辛辛苦苦从事劳动,而是在极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有大量的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用于个人发展。马克思高度重视自由时间的意义,指出自由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3]205“从整个社会来说,创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等的时间。”[3]86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财富的尺度不再是必要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这表明财富本身是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的”。[3]200“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也不再是财富的尺度。”[3]196第二个关键范畴是全面发展。不全面谈不上自由,自由本身就意味着全面。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成员有大量的自由时间,可以在广阔的领域内发展自己的能力、素质与爱好。在那个历史阶段,虽然客观上仍有职业的区别,但人们已经摆脱了强制分工的限制,人的能力、爱好与创造潜能得到全面的释放与培养。对于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全面发展的状态,马克思、恩格斯曾有过非常诗意的描绘:“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4]537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在此所谓的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只是形象的比喻而已。第三个关键范畴是自由个性。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才能够既摆脱了人的依赖,又摆脱了物的依赖,个性生长不受压抑,真正生成独立人格和自由个性。每个人都具有个性,整个社会和而不同,充满生机和活力。
另一方面,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成员在发展上互为条件、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阶级社会中,一小部分统治者的发展与享受是以绝大多数人的不发展甚至牺牲为前提和代价的,人与人的关系中充满了负和博弈与零和博弈。与充满矛盾对抗、利益冲突的阶级社会不同,未来的理想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是高度和谐的。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共产主义社会中高度和谐的交往关系必然会促进人的本质的完善与优化。正是在这里,人类历史显示出其最为深厚的伦理底蕴:人的自我生成与相互生成。按照我们的理解,这样一个社会确实是一个幸福的社会,是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与情感共同体。
按照以上两方面认识,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没有了人对人的剥削压迫,每一个人都可以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从而成为自己生活的设计者,生活变成了个体的自我创造和个体间的相互生成,整个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优化,人们的生活和谐而幸福。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与其他社会形态的最本质区别正在于此。这种自由人联合体的价值图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的高度文明和谐——可以说是共产主义最为深层的本质规定性。正由于此,在1894年,当有人请求恩格斯为即将出版的周刊《新纪元》题词,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基本原则时,恩格斯毫不犹豫地指出:“除了《共产主义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①,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当然,现实的社会主义达不到这种理想状态,但不能没有这种价值立场,并且要在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多方面需要,努力推进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和谐。
我们党的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也有着非常明确的论述。毛泽东同志提出保障广大人民能够自由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江泽民同志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胡锦涛同志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习近平同志也明确强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新时代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应该说,在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层面,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与我们党的领导集体的认识是一致的。当然,针对不同情况,他们阐释的价值可能各有侧重,比如马克思、恩格斯针对理想语境主要强调自由,其他人针对现实语境则更为强调公正、和谐、文明、幸福等,但都主要围绕着人与社会两个维度展开。这种各有侧重、各有角度的阐释符合马克思主义讲求现实历史条件的唯物史观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是完全正常的。
这种价值层面的规定性贯通着未来的共产主义和现实的社会主义,贯通着理论与实践。没有这种关于人与社会在价值层面的规定性,共产主义就不成其本身,现实的社会主义也就不是社会主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如此。这一价值规定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基调,也提供了判断现实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成效的根本尺度。社会关系结构的优化与否及其程度,社会成员发展、幸福与否及其程度,应是衡量现实社会主义发展成效的核心尺度或根本尺度。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物质层面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达到这样一种个体自由发展与社会关系和谐优化的理想之境,社会生产力必须高度发达,包括物质产品在内的各种产品必须极大丰富并有效实现共享。由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特别强调未来的理想社会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物质基础,在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时非常有必要把物质层面单独列出予以分析。
一方面,生产的发达与产品的丰富不断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没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就无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正因如此,《共产党宣言》才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才强调,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对于极为丰富的产品还要实现有效共享,使之能够增进整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福利。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3]200。“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3]710换言之,在产品的使用上要充分体现公共性而不能有所偏私。当然,理想社会也不会出现这种产品分配在阶级社会才有的偏私现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已故著名学者高放先生才认为从公共主义来理解共产主义更为精准。“‘共产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communis,原意是共有或公共。日本人在19世纪后期用中文把它译为共产主义,中国人在20世纪初年把共产主义一词移植过来。我从旧期刊中查到中国人把共产主义另译为‘公共主义’……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不仅限于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而且更要管好公共资产,增加公共投资,丰富公共产品,发展公共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增进公共福利,保证公共享用……总之,公共性越增多,就越接近共产主义生活会。共产主义是我们长期奋斗的目标,它并不渺茫,是靠我们日积月累、不断积累,增多公共性而逐步达到的。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用中国话语就叫公共主义社会,用中华传统文明话语就是大同社会。”[6]其实,社会主义之所谓称为社会主义,也是因为其关注社会整体利益,注重社会整体利益的共有共享。
中国共产党对于新社会的这一本质特征也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是解放生产力,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要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从而逐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他特别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7]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以往建设教训的基础上,更是明确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注重现实功能与效果,有效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著名的“猫论”就是这种本质观的形象表述。特别是邓小平同志的本质观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将过程性思维引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给人以深刻启迪。当然,这是由于中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强调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强调实现共同富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此处的共享是全民共享,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