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视域下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

作者: 杨乐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既肯定了资本逻辑的历史进步性,又批判了资本逻辑所面临的价值困境。从生态维度来看,资本逻辑中的生产逻辑和消费逻辑都潜藏着不可消弭的生态悖论。我国当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需要发挥资本逻辑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必须竭力规避资本逻辑的负面影响,要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意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形成绿色健康的生产方式,构建绿色消费模式,养成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推动建设“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皆备的“美丽中国”。

关键词:资本逻辑;生态批判;生态悖论;《共产党宣言》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2)005-0076-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2.005.006

一直以来,学界对《共产党宣言》的研究集中在科学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等各个方面,鲜有基于生态维度进行的理论挖掘和梳理。实质上,《共产党宣言》在以消灭私有制、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为“红色”主线的同时,也蕴含着建立人与自然和睦共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绿色”辅线。当前,全球生态问题加剧,我国学界加深了对《共产党宣言》的研究,进一步阐释挖掘了《共产党宣言》的生态文明思想。不少学者认为,《共产党宣言》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文本之一,《共产党宣言》探索的是资本主义反文明的异化本质,而所有的生态问题都缘起于资本的增殖逻辑。

一、问题缘起:资本逻辑的生成与作用

当今世界,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危机进一步加剧。人类一直关注地球环境问题,但是,这一问题为什么始终无法得到解决或者减缓呢?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给出了问题的答案,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为了利润,无底线、无止境地盘剥地球资源,形成了人无限向大自然索取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造成的。为了实现尽可能丰厚的利润,穷尽利润空间,资本可以铤而走险、使用一切手段,巧取豪夺。可以说,只要资本逻辑依然在世界上占据支配性地位,发挥支配性作用,仍然是为了获取最大化利润而生的,那么生态危机是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的。

(一)资本逻辑的生成

资本主义社会到来之前,其要素也曾在封建社会的商业经济形态中有所萌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商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低。工商业在社会中占据主体地位是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资本家出现了,是由商人转变而来的,剩余价值也出现了,是由商业利润所形成的。这一切形成了资本逻辑。马克思指出,资本的一切都是非常肮脏的,资本出现后,人们之间只有现金交易,利害关系凸显,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资本逻辑即是资本在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属性和客观规律,实质上,资本逻辑就是资本增殖,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了资本增殖的方式:“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1]403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更加深入地论述:资本增殖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创造又来源于且只来源于雇佣劳动。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得以形成的条件是劳动者一无所有,被迫失去了生产资料,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没有任何养活自己的方式,而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获得了对社会生产的支配权。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购买劳动力,从而拥有了对劳动者劳动力的使用权,劳动者成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被资本逻辑支配的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大量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形成了新增的资本,并将新增的资本的大部分投入扩大再生产中,资本主义的整个生产过程就成为资本最大化的过程。为了完成资本增殖的“神圣”使命,资本必须与雇佣劳动紧密结合,以便于在生产过程中源源不断地吸吮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逻辑的最大特征就是使资本自身增殖,产生剩余价值。资本“人格化”之后就是资本家,资本家是资本外化为人的形式,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灵魂同样也是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灵魂[1]1028。今天,墨西哥的一个亿万富翁的收入就相当于他最穷困的1 700万同胞的收入总和。以资本为中心的生产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只要有利可图,资本主义就能干出反社会的暴利勾当。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认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被压迫者只需要满足最低的生存需要,当今资产阶级统治的西欧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资本家所注重的只是利润,生产出来商品的效用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2]。

(二)资本逻辑在历史上的革命性作用

相比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等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资本逻辑在促进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具有历史进步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高度评价了资产阶级的作用,德国著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将《共产党宣言》开篇部分称为“你见过的对资本主义的最高褒奖”。

首先,从促进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发展来看,资本逻辑无情地“炸毁”了封建的所有制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1]402它在挣脱封建羁绊的同时,建立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它鼓吹利己主义,用交换价值代替了人的尊严,用贸易自由取代了特许自由。资本主义的大生产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促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在资本逻辑面前,以自给自足、自我封闭为主要特征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被打破了。资产阶级在统治的地方把所有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摧毁了,宗教虔诚、热忱或者伤感被利益主义所淹没,被“现金交易”所取代[1]233。市民关系、旧的制度和旧的经济形式也被打破了,资本使剥削赤裸裸地显示出来,封建社会的所有制关系已经开始阻碍生产,最终被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制取代了,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制可以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资本逻辑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世界。

其次,从提高社会生产力来看,资本逻辑像“魔法师”一样实现了“自然力的征服”。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个体的小生产,生产资料主要是供个人使用的,因而是原始的、笨拙的、效能很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在两千年的人类文明里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资本主义兴起后,资本逻辑下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近乎残酷的市场竞争,让一切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充分流动起来,资产阶级在较短的阶级统治中创造出空前的生产力,资本逻辑创造了伟大的物质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此作出了客观的评价: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405。工厂大工业逐步取代工场手工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以人力为主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使得生产效率急剧提高,资本征服了自然,在生产中广泛使用先进的机器,在工农业中采用了化学最新的发展成果,资产阶级创建了规模巨大的船队,铁路里程不断延伸,电报传播到全世界,资本征服了每个大陆,开拓了世界市场,资本家的大生产雇佣了大量的人口,让世人惊叹于社会劳动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量。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释放出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迅速地改变着世界,其伟大成就,使“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以及哥特式教堂等不同的艺术奇迹”都为之逊色、无法比拟。

最后,从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来看,资本逻辑消除了与固定关系相适配的尊崇观念和见解。研究历史可以发现,欧洲的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中世纪把古代文明、哲学、政治和法学全部扫除了,在这个过程中,僧侣垄断了知识教育,神学渗透进了教育,教会的教条、圣经的词句在法庭中具有了法律效力。僧侣代表着中世纪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只有宗教和神学。资产阶级以宗教和文化为突破口,开展了反封建的斗争,最终获得了全面胜利,夺取了国家政权。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后,原有的旧的社会关系和等级秩序被破坏掉,人们需要用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他们之间的关于生产关系的变革持续被资本推动着[1]403-404。历史上所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和见解都逐步被消除了,神圣的职业也被世俗化,宗教和神学走下了神坛。资本建立了世界市场,使得各民族的精神产品迅即世界化、全球化,成为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被克服了,最终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世界各地的文明最终形成了一种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世界文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定,有了资产阶级后,世界上才产生了自由、民主、民权、女性主义、共和主义和科学进步等一大批宝贵财富。

(三)资本逻辑阻碍了人类社会发展并摧残了生态环境

资本逻辑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改变了社会关系,但资本逻辑在生产关系的变革、意识形态的塑造、生态环境的维护等方面陷入了困境。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早晚会毁掉我们的星球。斯洛文尼亚著名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将资本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境的破坏描述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市场失灵”。

首先,从生产关系的变革来看,资本逻辑在无限扩张的同时,生产力的提高也孕育着摧毁现有生产关系的潜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道:资本家创造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并如同魔法师一样创造了巨大的生产生活资料和交易手段,但是现在这个魔法师却不能再控制自己呼唤出来的恶魔了,他的魔术失效了[1]406,资本客观上使生产力得到了大的发展,但是无法摆脱因自身缺陷所带来的问题,每过一段时间,资本主义社会就会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资产阶级在发生经济危机时不得不销毁大量商品,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瞬间就倒退了很多。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危机的产生是因为资本逻辑始终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逐利的本性创造了社会财富,释放了资本活力,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具有盲目性和无序性,生产出了过多的商品,而无产者始终处于赤贫状态,没有能力购买过多的商品,这就产生了生产过剩的矛盾,这种矛盾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无法克服的。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社会生产力太强大了,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文明已经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438。资产阶级也曾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并没有彻底解决危机,资产阶级所采取的措施只不过短期缓解了危机,但从长远看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矛盾,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其次,从意识形态的塑造来看,资本逻辑“亵渎”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再次强调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类的生产条件、生活情况、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影响着人类的意识,社会存在变化后,社会意识也会随着改变[1]419-420。资本逻辑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存在”之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观念都纷至沓来。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整个社会充斥着对财产的私人占有、对资本增殖的贪婪以及自由竞争的个人主义的思想。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诸如法律、道德、宗教,全都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的工具,充满了偏见,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制度化。资本逻辑创造了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扭曲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支配着资产阶级逐利的生产模式。由于资产阶级逐利的天性,使得资本无情地斩断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人类社会中的尊严、爱情、友情、人格、名誉等,本来不是商品,但也被作为商品,具有了交换价值,甚至连美好温情的家庭关系也被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资本家只考虑是否获得利润,利润以外的任何事物都无法引起资本家的丝毫兴趣。为了刺激人们消费,资本家利用所掌控的媒体,在社会上宣扬超前消费、及时行乐等观念,诱使消费者过度消费,消费者不知不觉中充当了资本逻辑实现的消费机器。

最后,从生态环境的维护来看,资本逻辑蕴含着不可消除的生态悖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赖以存续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近代以来生态危机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到资本逻辑的主宰,资本总是在有用性的意义上对待一切事务,自然界也无法避免,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有用物”。人们探寻自然规律的根本目的仅仅是奴役自然界,被人类所支配,从而使大自然成为资本增殖的要素。这样,自然界就不过是有用性的某种具体体现者而已,它只是为资本逻辑所主导的一个环节。资本把世界上的一切都与钱联系在一起,把世界上的一切都转变成能赚钱的机器,把自然界也转化为金钱。资产阶级不断扩大再生产,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拥有充足的原材料。资产阶级投入巨额资本,运用先进的工业技术,对河流、森林、矿产、石油等自然资源进行饱和性开采,生产出商品并卖掉获得利润,形成资本增殖。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而无休止地扩大生产规模,对自然资源的大肆掠夺开采远远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资本逻辑与自然界承载能力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如果说在资本逻辑主导一切之前,自然界还让人类感觉到敬畏的话,那么在资本逻辑占据统治地位后,自然界也就成了 “真正是人的对象”“真正的有用物”,它不再具有自身价值。尽管在资本时代,人们也在不断地研究自然界,发现自然界的更多规律,但是其目的只是让自然界变得更加有用,更好地成为资本开发和利用的对象,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只要资本逻辑占据主导地位,就不可能实现环境的保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