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的若干思考
作者: 何睦 苏鹏 钟学丽摘 要:党员干部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加强对这一群体的政治意识培育,事关强党兴党,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顺利推进。新时代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对于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深刻把握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行动力等核心内容,遵循时代性、科学性、创新性和普遍性的基本原则,抓住制度、技术和文化机遇,坚持以党的领导、思想自觉和制度建设等现实路径来化解挑战。
关键词: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政治意识培育
[中图分类号] D261.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2)008-0112-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2.008.009
一、问题的提出
党员干部是强党兴党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政治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党和人民的事业能否顺利向前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全党“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1],将“政治意识”置于“四个意识”之首。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既迎来了全新局面,更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全党秉持更加鲜明的政治意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这就使得政治意识培育成为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的重要课题。这其中,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更是成为重中之重。
新时代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是一项系统、严谨的工程。新时代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的意义何在?核心内容有什么?有哪些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面临着怎样机遇与挑战?如何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
二、文献回顾
学界对于政治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治意识的概念界定。一方面有学者将政治意识等同于政治观念,认为政治意识是“政治生活与政治活动的心理反映和精神现象”[2],“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观念形态”[3];另一方面,有学者将政治意识视作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以是不是“讲政治”来反映政治意识的强弱[4]。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政治意识是政治权利意识、政民互动意识和政治行动力意识的集合反映[5]。
二是政治意识的研究对象。政治意识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全体公民、农民及进城务工人员、大学生、出版工作者及编辑等。首先是对于全体公民的研究,有学者分析了公民政治意识对于政治文明、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作用[6],对于国家意识形态具有反作用[7]。其次是对于农民及进城务工人员的研究,有学者指出,当下进城务工人员的政治意识具有现代性与非现代性的二维特征[8]。再次对于大学生,有学者指出要用好“协同理论”,同时要契合新时代内涵、打造人才队伍、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构建共治机制[9]。最后对于出版工作者和编辑,有学者认为编辑要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红线意识、底线思维,在工作的全环节增强政治意识,创新出版方式,出新书、出好书[10],同时也有学者指出要重视期刊中的“地图”“保密”“港澳台”等内容,切实增强科技期刊的政治意识[11]。此外,也有学者面向领导指出,要从“公共服务”“政治规则”“战略决策”“人才”“政治合法性”维度进行政治意识重构[12]。
三是政治意识的研究论域。政治意识的研究论域主要集中在政治意识的表达、变迁、影响因素等方面。首先是政治意识的表达,有学者以共青团为切入点,指出要做好发生、沟通、实现保障机制的构建,同时要做好“政治意识表达的‘六位一体’路径构建”[13]。其次是政治意识的变迁,有学者分析农民政治意识变迁指出,主体呈现的“依附性向自主性过渡”,自我表达的“被动性向主动性过渡”,利益追求的“单一性向多样性过渡”[14]是政治意识变迁的主要特征。最后是政治意识的影响因素,以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虚拟公共领域为公民政治意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5],城镇化也“开拓了农民视野,改善了农民生活,提升了农民政治意识的现代性”[16]。
既有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政治意识概念较为清晰,研究论域较为广泛,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的全体公民,以及农民、大学生和期刊编辑等,对于党员干部群体关注不足,相关研究较少。二是对于政治意识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梳理。基于此,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意识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所讨论的政治意识是指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行动力状况。系统梳理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基本原则、机遇与挑战、现实路径等,旨在为政治意识研究做一些有益的补充。
三、新时代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17]从“两个大局”出发,可以发现,在新时代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总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前提要义
新时代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有利于培养敢闯敢干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利于提升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是总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前提要义。一方面,在新时代,对敢闯敢干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渴求,自然转化为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的行动。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就是要回答“为什么干”“为谁干”“怎么干”的问题,让初心和使命植根于党员干部心中,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地从思想上到行为上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离不开党的领导,而党的执政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则要求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执政成果显著,但仍然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要使党持续保持生命力和活力,就必须加强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能够使党员干部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党组织,了解党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光辉成就,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性。同时也能够增强组织观念,使党员干部在新时代始终如一地认同、依靠、服从、信赖党组织,行使党员权利、履行党员义务。
(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
时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欧美等发达国家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硬武器”,以“普世价值”为幌子的资本主义政治思潮等“软武器”对不同制度、不同文化的国家和民族进行“围猎”,“变”与“乱”成为世界局势的主要特征,这对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新要求。在新时代持续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实际上是筑牢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长城”。是切实利用好和平发展环境的基石,也是加强自身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基础。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足,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也就无从谈起,和平发展、团结合作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只有不断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才能发挥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大力量,从而应对外部势力的“硬武器”和“软武器”。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大国,坚决抵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政治渗透、“和平演变”,也绝不允许其他国家运用形形色色的“硬武器”和“软武器”来攻击我们。通过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使主流意识形态焕发出无穷力量,就必然能破解一切“硬”“软”武器,战胜一切进犯之敌。
四、新时代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要长久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18]。因此新时代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的核心内容必须要从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入手。
(一)提高政治判断力
政治判断力主要是关于“是什么”的问题,是决定政治方向的根本性问题。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的首要核心内容就是要筑牢政治判断力这一根基。提高政治判断力意味着在大是大非面前的立场坚定、态度鲜明,提高的是对于政治大局和政治方向的科学把握能力。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也要关注可能出现的挑战,尤其是披着虚伪“价值中立”外衣的西方政治思潮和对我们的制度、道路、理论和文化的污名化。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的未来,在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实现幸福生活的过程中必然会与这些伪装度更高的挑战“交锋”,而提高政治判断力正是辨别这些挑战的关键所在。倘若不能筑牢政治判断力这一根基,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政治盲从的境地,没有鲜明的态度,没有正确的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新时代党员干部政治意识的培育要从政治判断力入手,切实筑牢这一根基性内容。
(二)增强政治领悟力
政治领悟力主要是关于“为什么”的问题,是涉及政治觉悟和政治忠诚的关键性问题。党员干部在政治生活中“必须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19],在培育其政治意识的过程中政治领悟力是贯穿始终的灵魂内容。增强政治领悟力是强化对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的正确理解的能力,是厘清“所以然”“所以必然”并忠诚于党和国家的能力。在新时代,政治领悟力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一方面它意味着党员干部政治觉悟的提升,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另一方面它是对党忠诚的深化,将对党忠诚真正落到实处,因为对党忠诚“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20]。党员干部缺乏政治领悟力,就容易走上投机主义的歧路。凡事利益为先,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缺乏正确的理解,就不能无条件地对党忠诚,党员干部也就失去了其先进性,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受到挫折。概言之,新时代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要将政治领悟力作为重点,使这一灵魂内容植根于心中。
(三)提升政治行动力
政治行动力主要是关于“怎么干”的问题,是考察政治担当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就在于其实践属性,“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21],体现出马克思对于政治行动力的关注。培育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最终要落脚到实际的行动上来,以行动展现政治判断力,诠释政治领悟力。新时代是转折的时代、奋斗的时代、播种的时代,一句话,行动的时代。在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而伴随着辉煌发展成就而来的,既有“喘口气、歇歇脚”的懈怠现象,又有经受不住利益诱惑的腐败现象。提升政治行动力,正是树立远大目标,不因一时之成就而沾沾自喜,亦不因一时之私利而腐化堕落。党员干部干劲足、富有创新精神,但也客观存在经验不足的情况,提升政治行动力,不只是行动起来,也是增强实践的能力,提升办事的水平。可见,新时代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要把政治行动力作为落脚点,真正将这一目标性内容落到实处。
五、新时代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的基本原则
政治意识是时代的产物,政治意识培育要从时代的需求出发。新时代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必需的重大工程,在实际执行中应当遵循时代性、科学性、创新性和普遍性等基本原则。
(一)坚持时代性的原则
时代性的原则,即要立足时代,发现时代的问题,满足时代的需求。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的时代性原则,是要立足新时代,丰富培育内容,切实提升培育效果。具体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红色景点时曾强调“你们要用这些红色资源教育党员”[22]。因此可以用好红色资源,来扩充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的内容,满足时代的需要。首先,在新时代要用好包括红色故事、革命历史在内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既富有知识性、启发性,又富有趣味性,同时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政治意识培育内容的重要参考。其次,在新时代要用好红色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资源,这些具体的场所往往具有丰富的史料,能够使党员干部切身体会到党和国家取得今日成就之艰难,提升教育效果。最后,在新时代可以借助革命人物、老党员进行现场教育,每一位革命人物、老党员都是一面旗帜,要充分重视,并运用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的经历来开展政治意识教育,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坚持科学性的原则
科学性的原则,即讲求理性,顺应规律,规范化地解决问题。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的科学性原则,是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完善、规范相应的制度体系。具体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要“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的科学性”。科学性原则是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切和重视的。回顾党史,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自上而下建立了一系列党员干部教育制度,使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培育得以制度化和常态化。进入新时代,要使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更加科学,就要在此基础上完善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制度。一方面要强调规范化,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现有培育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不断优化培育制度,同时根据新的情况,尝试建立起更加规范的制度。另一方面要强调法治化,虽然党员干部教育已有较为丰富的法律法规,但面对新时代新情况,既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又要保证法律法规的实施,还要监督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因此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完善培育制度,使其更加规范化、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