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DeepSeek了吗

作者: 马迪

今天你DeepSeek了吗0

DeepSeek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传统AI巨头的垄断地位,重塑了全球AI市场的竞争格局,也为我们展示了人工智能未来的无限可能。

2024年12月,DeepSeek推出的V3模型以极低的训练成本,实现了与GPT-4o和Claude Sonnet 3.5等顶尖模型相媲美的出色性能,在AI领域掀起了一阵波澜。时隔不到1个月,他们推出的新模型R1仅用1/10的成本就达到了GPT-o1级别的表现,登顶中美两国苹果应用商店下载排行榜,彻底出圈。

DeepSeek的故事,要从它的创始人梁文锋说起,这位年轻的85后科学家自小便展现出对科技的浓厚兴趣。以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浙江大学,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后,他与同窗好友共同创立了杭州幻方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数学和人工智能进行量化投资。短短几年间,幻方量化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就突破了千亿大关。

然而,对于梁文锋来说,这只是他科技探索之旅的一个起点,通用人工智能才是他真正热爱的方向。2020年,梁文锋决定在内部孵化出一个小而精的AI部门,后来这个团队独立出来就是现在的DeepSeek深度求索。

彼时,AI大模型尚处于“算力为王”的阶段,许多巨头都在加速“参数内卷”,也逐渐违背初心,从开源走向封闭,彻底走向商业化道路。但DeepSeek的团队认为,开源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研究者、开发者,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区氛围,更适合DeepSeek成长。他们的第一款产品DeepSeekCoder(2023年11月2日发布),就是一款服务于开发者的开源工具,吸引了许多技术博主与开发者热情分享自己的测试体验与二次开发心得,为DeepSeek 贡献了大量实用的改进意见。

2024与2025之交,对于DeepSeek来说是一个“高光时刻”。2024年12月26日,他们正式发布了V3模型,其技术报告展示了“惊人的数字”—6710亿模型参数、训练数据规模达到14.8万亿tokens。仅看参数量,DeepSeekV3的体量已逼近或超越主流巨头的同级别大模型。

最令业界震动的还不是庞大的参数规模,而是其“低成本”:百万tokens级别的推理费用只需要几元到十几元不等,远低于业内推测的 GPT-4o(往往在数十美元或更高)。这一份在业内看来颇具“性价比”的数据,迅速在技术圈与社交媒体上成为热门话题。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DeepSeek 的技术架构建立在 Transformer架构之上,这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经典架构。但 DeepSeek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对其进行了深度优化。在V3模型的技术白皮书中提到,他们创新采用了混合专家模型(Mixture of Experts,MoE)。简单来说,MoE并非让所有参数每次都“全员出动”,而是只激活5%-10%的“专家网络”,大幅降低了大模型训练的算力需求。

DeepSeek的另一个重要突破是引入“动态稀疏注意力机制”。这种技术让模型在处理长文本时,能够像人类阅读一样自动聚焦关键信息,而不是逐字逐句地解析。

更值得一提的是,DeepSeek通过后训练与蒸馏策略,大幅减少了对RLHF(人类反馈强化学习)的依赖,既节省了人工成本,也优化了数据处理流程。

DeepSeek的探索之路当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目前,它面临着三大技术挑战:首先是“符号接地”难题,即如何让模型真正理解物理世界的运作规律;其次是降低训练成本,DeepSeek正在推进“绿色训练”计划,致力于将能耗降低到行业平均水平的1/3;最后是构建可信的AI系统,其最新研发的“可解释性接口”希望能可视化地展示模型的决策过程,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AI的推理逻辑。

DeepSeek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传统AI巨头的垄断地位,重塑了全球AI市场的竞争格局,也为我们展示了人工智能未来的无限可能。展望未来,DeepSeek计划在2025年前完成万亿参数模型的训练,并实现跨模态的自主知识迁移,更长远的目标则是构建具备常识推理能力的认知框架—这或许将开启通向AGI的新路径。

上一篇: 《哪吒2》带来的想象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