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 传统制造业闯出新天地

作者: 全威帆

双流区空港五路,坐落着特锐德川开电气有限公司(下称“川开电气”)的智能工厂。走进车间,明亮、干净、整洁,10余条自动化生产线、200余台自动化设备有序运转。

“以前,车间生产要靠手抬肩扛,地上铺满了各种物料,不像现在这么有科技感。”川开电气中压空气柜产品线生产主管林昆说道。身着短袖工装的他,挺拔而精干。

5月召开的成都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提出,聚焦智能化,着力实施“智改数转”行动。传统制造业应当如何把握时代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本刊记者来到“2023年度成都市智能工厂”之一的川开电气能源互联网装备“低碳智造”智能工厂寻找答案。

智能工厂能效优化

川开电气生产车间里,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有序分布。一条蓝色的产线内,多个机械手正在同时作业,高大的网架里,不同的板材被自动调出。

这条生产线名为普玛宝柔性加工中心。“这是生产电气开关柜的第一步——生产框架和骨骼。这个高大的网架结构是立体料库,所有板材都要进入这里,然后根据操作人员的指令自动调出来,放进相关设备进行折弯加工。”普玛宝柔性加工中心班组长朱昌明介绍,机械化、智能化装置的运用,集成了冲、剪、折、激光切一体的钣金加工能力,具备自动堆料、加工成品自动分拣的功能,能够大幅度减少手动折弯工作。

“以前全靠手动折弯,一块侧板需要两人在前、两人在后一起完成。现在,一个人就可以做两块侧板的折弯。”朱昌明说。

生产线的另一头,一只灰色的机械手正“小心翼翼”对完成折弯的板材进行堆放,它被称为ABB码垛机器人,能根据不同的产品特性和尺寸,灵活调整堆放方式,确保货物的安全和稳定。

当电气开关柜框架和骨骼生产完成之后,便被送往中压空气柜产品线。在这里,数名工人正在进行柜体组装工作,接入各种复杂的元器件和电路等。安装重达数十公斤的互感器,则是由一名工人操作机械手完成。

在中压空气柜产品线的过道,一辆穿梭小车在轨道上来来回回,将经过柜体组装、互感器安装、门板安装等工序的产品依次送去下一道工序。“一车产品很重的,有上百公斤。穿梭小车按照计划和指令进行物料输送,工序衔接有序,可以显著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效率。”林昆说,“还是原来的10个人,智能化制造不但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大大降低了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

“智改数转”带来变革

川开电气是一家输配电成套设备研发生产商,其客户几乎遍布所有能用到电的行业。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长征火箭、“嫦娥五号”及“天问一号”探测器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里,都有其身影。

作为一家有40余年历史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川开电气前身是“成都市双流电控设备厂”。2006年正式进军核电设备领域,2009年整体变更为川开电气有限公司,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输配电研制基地。2015年,川开电气与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资产重组,成为特锐德的全资子公司。

“2019年,我们打造了特锐德川开电气智慧工厂,总投资8.41亿元,这标志着从‘智能制造’到‘低碳智造’的转型。”川开电气董事长李军介绍,智慧工厂重点解决传统制造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比如产能过剩与同质化严重、资源使用效率不足、生产过程不透明、生产异常反馈的及时性与闭环性差等,完成了从营销、设计到生产的“端到端”一体化。

如今,“低碳智造”智能工厂包括智慧工厂管理系统、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微电网系统及1.5万平方米光伏发电系统、十余条自动化生产线、200余台自动化设备,全面实现计划管理、产线建设、精益管理、物流管理、耗能管理、仓储管理全周期数字化可视。

林昆在川开电气已工作了10年,他认为,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并没有“终结”一线工人的岗位,而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高效率生产模式,这正是传统制造业不断推动“智改数转”所带来的变革。

数据显示,较传统制造工厂而言,川开电气生产效率提升53.85%、一次良品率提升40.74%、单位人效优化提升17.19%,产值连续3年持续增长近20%……通过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闯出了新天地。

“低碳智造”向“新”力

在川开电气能源互联网装备“低碳智造”智能工厂,厂房屋顶铺设大量光伏板,月均发电量14万度,年度发电量可达160万度。发电用于工厂照明、新能源汽车充电等,除了自发自用还实现余电入网。

屋顶上还铺设了一些管道,这是建设的水蓄能系统,达到节能的目的。李军介绍,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好比一个“最强大脑”,它以数字化智能配电为基础,以交直流母线混合架构的“光、储、充、放”新能源微网系统为支撑,与水储冷空调、压缩空气、天然气、生产生活用水等多个用能子系统深度融合,通过边缘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帮助管理公司复杂的能源结构,既能保证大量使用光伏发电,又能保障生产用能供应稳定。

在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大屏上,可以看到系统利用算法,结合价格信号、历史数据等因素,实时预测工厂内的能源供需变化。通过对系统内的源、荷、储、车等资源进行实时监测,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分布式发电能源,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据了解,光伏所发电能优先供给园区生产使用,剩余电量反送电网销售。在2022年高温期间,依靠光伏发电满足了园区内三分之一的用电需求,完成了4.5亿元的产值目标。

去年,川开电气能源互联网装备“低碳智造”智能工厂入选“2023年度成都市智能工厂”,川开电气也正式获评“2023年度四川省绿色工厂”。

“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的运用,确保了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有效降低单位能源消耗。”李军介绍,该系统每年节省用能费用180余万元,减少标准煤用量630余吨,综合能耗节约30%左右。李军表示,川开电气将继续在智能化、绿色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视点

推进新型工业化

成都以“智”提“质”

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为什么要“改”和“转”?成都如何“改”和“转”?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工业互联网推进处(智能制造推进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改数转”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过程,是实现数据驱动的企业业务、组织、商业模式变革转型的过程。

“‘智改数转’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制造企业、服务商、中介机构等共同推动。”该负责人表示,推动“智改数转”是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有力抓手。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工信部正在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新型技改城市试点,成都作为首批试点城市,必须进一步加快“智改数转”。同时,成都正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智改数转”作为有效抓手,将推动制造业降本增效提质扩绿,实现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近年来,成都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积极推进“智改数转”,获批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新型技改城市试点,近三年全市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升,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等工作获2022年国务院首批督查激励。

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成都将遵循系统推进、重点突破、供给可及、支撑有力、生态优化的工作原则,聚焦供需两侧,从融合应用、产品供给、数字底座三方面发力,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五大支柱产业深度覆盖,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字产线和智造单元。以应用深化牵引供给体制,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引育一批高端服务商,推出一批优秀解决方案,培育一批首(台)套、首版次产品,打造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的典范样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