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圈链思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找准破题关键
作者: 陈婷婷5月13日,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重点研究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问题并作出《决定》。一周之后,成都市举行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强调要全面落实省委工作部署,坚定工业兴市、制造强市目标不动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在加快营造先进制造业发展良好环境方面,成都提出,注重长短结合,强化圈链生态思维。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圈链思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高水平推进产业建圈强链? “融合+细分”“强链”“五个更加注重”,成为破题的关键词。
“融合+细分” 构建产业发展新的“四梁八柱”
2021年12月10日,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首次提出“产业建圈强链行动”。至今,领导小组会议已经召开了5次。从“大力实施”到“持之以恒推动”“持续深入推进”“有力有效推进”,再到“以更高水平推进”,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以更高标准、更强力度纵深推进。
几年来,成都聚焦产业生态“建圈”、围绕重点产业“强链”,不断重构新形势下产业发展新的“四梁八柱”。“从开始部署的12个产业生态圈和20条重点产业链,逐步迭代,优化调整形成当前8个产业生态圈和30条重点产业链。”成都市发改委现代产业处副处长张杰明介绍,可以用“融合+细分”来总结这一变化,“在‘生态圈’里贯通上下游、左右岸,培育产业生态体系,把握产业间交叉衍生的新赛道、新机遇,推动融合集群发展;在‘产业链’中提升产业能级,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将赛道做细、做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助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做强比较竞争优势。”
产业建圈强链不断优化调整背后的逻辑考量是什么?“成都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考量。”张杰明阐述,一是国家有部署。例如,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将低空经济纳入成都今年新增的重点产业链,与国家“顶层设计”一脉相承。二是市场有需求。比如,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及应用场景,成都在产业生态圈和重点产业链优化布局时,应该把握这一趋势。“我们将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重点产业链更名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将产业的关键环节与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三是未来有潜力。类似绿色氢能产业,正处于技术窗口期和突破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围绕新机会新赛道,成都产业生态圈和重点产业链相应作出优化调整,将氢能产业新增为重点产业链。四是成都有基础。当前全市部署的30条重点产业链,都是对成都具备特色优势、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规模且未来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赛道。
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成都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5+N”产业生态为关键“建圈”,以“四链”融合为重点“强链”,实施“月季监测、年度评估”动态跟踪问效,产业建圈强链正源源不断为成都提供加速动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我们主要从培育创新型市场主体、推进重大产业化项目和培育产业生态三方面不断突破。”张杰明介绍,做强产业链,以链主企业为引领,贯通上下游、链接左右岸。2023年,培育链主企业197家,新增规上企业971家、新上榜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家;新增航空制造和新能源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增2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做强创新链,以科创平台为支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2023年,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7家、总数达146家,新增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40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全球创新指数城市排名提升5位、居全球第24位。
做强资金链,不断集聚多渠道资金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2023年,“重产+科创”基金群规模突破1250亿元,累计投资重点产业链项目80个,开展建圈强链融资对接活动270场、达成意向协议金额1500亿元。
做强人才链,坚持产业导向加快汇聚人力资源。2023年,遴选产业建圈强链领军人才518人,举办“蓉漂杯”产业建圈强链专题赛18场,落地人才项目56个,投资额达70亿元。
“五个更加注重” 更高水平推进产业建圈强链
如何以更高水平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推动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量质齐升?近日,《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2024年工作要点》印发,成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迎来全新“路线图”。
张杰明表示,成都现代化产业发展仍面临创新发展能级不高,部分重点产业链本地配套率不够,企业能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以及产业区域均衡发展不足等挑战。下一步,更高水平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都将以“五个更加注重”为突破重点。
更加注重实质能级,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实施企业“四上一增”攻坚,力争14条产业链产值规模超千亿,10条产业链产值规模增长超百亿。实施产业建圈强链招商引智攻坚,持续招引重大项目,聚焦京东方、空客、通威等链主项目,深度挖掘上下游配套企业,实施靶向招商,推动集群成势。
更加敏锐把握态势,精准锚定发展重点。健全“链长+牵头市级部门+区(市)县+产业联盟+专业智库”为架构的重点产业链工作推进机制,深度挖掘税收大数据,锚定产业链在国际国内的竞争位势,编制2024年版产业图谱。“更新的产业图谱,精准捕捉技术前沿、市场动向、未来趋势,集众智汇众力为重点产业链把脉问诊。”张杰明称。
更加彰显科技引领,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加快建设西部中试中心尤为重要。”张杰明介绍,“接下来,会打造一批中试平台。目前已建成第一批中试平台30个,今年将新打造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40个以上,同时储备约15个中试平台。”搭建“线下科创岛+线上科创通”中试综合服务平台,举办西部“中试+”生态大会,发挥西部中试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另外,创新领域,聚焦重点产业链,加快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活动。“我们正在研究出台‘链长+天府实验室’联动工作机制,构建科技成果与重点产业链常态对接机制。”
更加注重完善生态,做优产业发展环境。更好发挥政府性产业投资基金作用,赋能重点产业链发展,力争“重产+科创”基金群规模突破1400亿元。持续打造“蓉易贷”等金融服务专项产品。推动链主企业围绕本产业链关键环节进行股权投资,组织开展融资对接活动200场以上。聚焦重点产业链编制发布成都人才开发指引,实施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遴选培育产业领军人才280人以上。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高质量打造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
更加注重同向发力,加快推动集群成势。“主要体现为政策一致性发力。比如,汽车产业链向智能网联方向发展,需交通领域应用场景测试示范和商业化推广,除了经信部门在产业制造端的集聚发力,也需要交管部门强化管理创新和协同推进。”张杰明谈道,按照“一链一政策包”要求进一步更新完善“1+30”产业政策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积极协调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