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区:做好“必答题” 激发“新”动力
作者: 李可欣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步伐,是成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聚焦方向。5月召开的成都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明确提出,聚焦智能化,着力实施“智改数转”行动,并印发了《成都市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面对“智改数转”这道工业、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答题”,近年来,温江区紧紧围绕企业所需,强化扶持引导,做实要素支撑,让一批批企业求新图变,向数字化要动力。截至目前,温江区上云企业总数已突破3000家。
多措提升服务质效 推动企业积极转型
为鼓励企业“智改数转”,温江区拿出“真金白银”。2021年,温江区出台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鼓励“智改数转”标杆示范企业积极申报认定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并分别给予最高300万元、500万元补贴。“目前,瑞森纸业、顶津食品等6家企业已获得共计1006.92万元区级补贴,全区累计兑现政策资金2000余万元。”温江区经济和信息化局信息化推进科科长王丽说。
同时,为夯实“智改数转”基础设施,温江区建成6000多公里光纤管网、各类通信基站6000多个,实现千兆入户万兆入园。截至2023年12月,累计建成5G基站3089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39.9个,在全市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规模部署,千兆网络覆盖率达100%。
针对部分企业“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问题,“除了在政策上给予企业支持外,我们还着力营造积极转型的浓厚氛围,培育企业家前瞻意识。”王丽介绍,温江区通过定期开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转型培训,引导企业家形成数字化转型思维,已举办了两化融合、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供需对接、新智造百城千园等十余场大型活动,累计参会逾千人。
2022年,温江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出台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认定办法,开展智能制造标杆示范企业认定、智能制造诊断服务等专项行动,引导企业以“智造”为支点撬动“存量”转型。“以温江区本土调味料龙头企业圣恩生物为例,通过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新模式,解决企业在研发、管理方面的难题,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35%,年产值增速达84.8%。”王丽说。
同时,为破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高等难点,温江区积极引导中小企业有序推进工业设备和核心业务上云上平台,实施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的数字化改造,聚焦数字化转型共性需求,提供低成本、轻量化、普适性的解决方案和产品,提升企业工作协同、运营管理等方面效率水平。截至目前,温江区上云企业总数已突破3000家,其中,2023年新增上云企业430家。
由点到线,聚线成面,面动成体,温江区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了企业成本、能耗降低,质量、效率综合提升。“目前,温江区已培育11个市级数字化车间和3个智能工厂,全区企业‘智改数转’成本平均降低16.3%,效率综合提升58.5%。”王丽说。
做好前期调查研究 实施三年行动计划
“下一步,温江区将持续强化政策与基础设施建设优势,重点实施‘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王丽表示,温江区将贯彻落实省市制造业“智改数转”工作要求,以成都市创建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新型技改试点城市为契机,全面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发展。
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认真开展调研,对温江区企业“智改数转”水平进行全面摸底,联合专业机构深入了解产业链式转型共性问题。“我们拟于5月底编制完成《温江区制造业智改数转调研报告》,摸清温江区企业底数、找准问题,为制造业深化‘智改数转’找明方向。”王丽介绍。
同时,积极营造“智改数转”氛围,持续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定期开展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培训活动,总结区内行业示范企业的经验,及时分享推广,引导数字化转型思维。开展以行业交流、技术对接为重点的“走进名企”考察活动,组织企业家到经济发达地区、知名企业参观考察学习,拓展企业转型思路。推出数字化转型评估服务,为有意愿数字化转型企业一对一免费“问诊把脉”,解决“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难题,深入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在结合前期调研报告成果的基础上,为强化政策引导,温江区拟于下半年出台《温江区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构建温江区“3+6”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此次先进制造业政策修订为契机,新增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评价、鼓励企业认定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奖励等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吸引更多高新科技企业及互联网领军企业落户,借助其技术优势及专业人才优势加速推动温江区本地工业数字化转型;拟在重大产业数字化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支持,精准助力工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同时,在数字化基础设施承载、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上发力,以持续深化智能制造诊断评估、加快推动中小企业上云用数、打造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标杆引领、推动产业链“链式”转型、产业园区区域整体转型等方面展开探索,推动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