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机器“人形”路
作者: 全威帆7月,一个细雨绵绵的上午,在兴隆湖东侧的成都科创生态岛一间临时会议室里,一个个机械臂端立在会议桌上。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下称“创新中心”)负责人张睿睿正与专家团队展开技术论证,为接下来将推出的人形机器人软硬件母平台作准备。
张睿睿所在的团队月初入驻“岛”内,正式的办公场所正在装修中,工作却早已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人形机器人产业是一次绝佳的机遇,这一次我们必须加快脚步。”张睿睿说,“目前我们有一些阶段性成果,今年底还将推出全国首个带‘大脑’的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产业聚集效应将不断放大。”
近年来,成都一系列改革举措出台落地,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像张睿睿这样的创业者带来了机遇。
全国首个带“大脑”的人形机器人
力争年内推出
成都科创生态岛,环形的楼宇十分醒目。走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特色楼宇W7,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这里环绕而生,向上望去,如同一片“科创雨林”。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便身处这片“雨林”之中。
“不同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是有自主感知、理解、推理和执行能力的强人工智能产品。”张睿睿介绍,人形机器人由大脑、小脑和肢体三部分构成,其中大脑控制人形机器人的思考推理能力,小脑负责肢体控制和平衡,肢体则包括机械臂、灵巧手、皮肤等。
去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指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并提出中国到2025年将批量生产具有人工智能“大脑、小脑、肢体”的人形机器人。
“在技术上我们侧重于大脑部分,因为大脑之于人形机器人,就像智能驾驶系统之于新能源汽车,是其精髓和灵魂。人形机器人不一定具备双手双脚,但是一定具备大脑,这是它的核心。”张睿睿说。
不久前,创新中心发布了中国首个基于视觉扩散架构的人形机器人任务生成式模型R-DDPRM,这是人形机器人的重大核心技术突破,能让人形机器人跨越多个约束进行泛化,赋予人形机器人“大脑”,让其能够毫不犹豫“丝滑”地处理各种复杂任务。
据了解,该模型具有同时确定拿起物体的最佳抓持位姿、移动物体最佳路线、能耗最少最佳等多要素全局规划思维能力,能够在人为破坏任务进程时迅速进行决策修正和调整执行方式,接续完成任务,诸如自主流畅完成从整理房间到复杂外科手术等各种任务。
“不久的将来,会看到它们在家里帮忙收拾房间。你需要什么物件,只用给出一个指令,它就会去你指定的地方找到拿给你;找不到的话,它还会去别的地方继续帮你找。”张睿睿说,目前在肢体部分已经完成了相应的草案设计,力争在年内推出首个双足式带“大脑”的“成都造”人形机器人整机,这也是目前创新中心正在紧锣密鼓推进的一个目标。
在3楼的临时办公区,创新中心的专家人才团队正为了这一目标不断攻关,首批核心团队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瑞士等全球顶级高校、研究机构和人工智能机器人头部企业,包括研究人形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机器视觉、电子皮肤等方面的行业专家。
“这些顶尖人才将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探索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年内实现全国首个带‘大脑’的3.0版人形机器人整机‘成都造’打下坚实基础。”张睿睿表示。
中西部首个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抢抓产业绝佳机遇
张睿睿是成都人,本科和硕士就读机械工程专业,博士阶段留学英国学习机器人相关专业,师从国际机器人学、机构学领域专家,英国皇家工程学院及欧洲科学院院士戴建生教授。求学期间,他就在当地创立了自己的科技公司。博士毕业后,张睿睿成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负责遗传基因快速检测主打产品从研发到量产全过程。
2017年,张睿睿参加了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获得总冠军。在国内机器人行业崭露头角后,他受邀到成都参与“快递最后一百米”物流机器人研发项目。“我就想做产业化的事情,我认为有订单比有投资更重要,于是我们就在成都成立公司专门做这个。”张睿睿说。
张睿睿与来自全球的顶级人工智能机器人专家汇聚成都,创办了成都睿乐达机器人有限公司。经过数年发展,目前,他所在的团队已经研发出5大系列、100多款机器人。去年,成都大运会专用的“蓉宝”机器人,就是由张睿睿团队打造。
回到成都创业之后,张睿睿看到了机器人在祖国、在家乡发展的潜力,他干劲十足。“我们一直想做人形机器人,也认为应该把更多精力花在如何务实解决诸多基础性的问题上,为此我们把睿乐达营收的70%拿来做研发,以突破很多‘卡脖子’难题。”令张睿睿感到振奋的,是四川省、成都市对此的重视。“加快抢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新赛道”“以机制创新给予超常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是张睿睿和团队得到的回应。
近年来,成都市先后印发《成都市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进方案》《成都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致力打造创新活跃、能级领先、生态完备、应用广泛的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在全国率先出台算力产业专项政策《成都市围绕超算智算加快算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创新提出“算力券”供给机制。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今年4月11日,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这既是四川省“一号创新工程”的首个原点项目,也是中西部首个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设计以及测试和产出。
在张睿睿看来,人形机器人产业格局未定,这也正是成都抓住风口的绝佳机遇,“工业机器人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关产业链已经很成熟,很难再有机会去重塑,而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机遇很大。我们有制造业的优势,随着现在技术越来越成熟,我们以技术领先来做新的赛道,速度也会越来越快,我们有信心在国际竞争中把握未来。”张睿睿认为,机器人产业具备龙头产业效应,能够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比如电子皮肤,能够带动柔性线路板、精密气缸传动装置等产业聚集。成都在垂直模型、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等领域有深厚的产业基础,抓住人形机器人这条未来赛道,就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
视点
聚焦场景牵引
推动成都机器人产业跃升
机器人产业作为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打造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门领域。
“培育增长新引擎、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改革创新。机器人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锋,目前,我们正全力策划机器人‘十进’活动,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大力支持企业推广创新应用,让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竞相涌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装备制造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成都推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加快发展,并将人形机器人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未来产业重点赛道之一,全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以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成华区等地为主要承载地,聚集了卡诺普、越凡创新、成焊宝玛、布法罗、睿乐达等重点企业,初步形成了从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发展态势。2023年,成都市机器人产业规模为40亿元,在中国机器人产业区域发展潜力城市中排名第9。
“凭借丰富的应用场景、强大的数据底座和强劲的创新活力,成都有优势有潜力在机器人领域乘势而上、加快推进、实现赶超。”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成都将聚焦场景牵引,高标准策划机器人进景区、进社区、进学校等“十进”活动,并研究出台机器人产业专项政策,制定发布成都市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26年,集聚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00家以上,制造业规模突破100亿元,关联产业突破500亿元,推动全市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