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种田记

作者: 全威帆

长势旺盛的稻苗中,一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朝稻田深处飞去,所到之处,荡起绿色的波浪。田坎上,90后小伙舒星宇正指导另外两位飞手操作植保无人机,跟他们沟通植保的区域和作业时间。

5年前,舒星宇回到家乡创业,创办起万茂欣欣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一名农业职业经理人。他带领团队实现了耕田、育秧、插秧、植保、收割和烘干的全流程机械化操作,用科技帮助周边农户服务种植4万余亩土地,带动种植户增收。

近年来,成都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工作中稳步推进、大胆探索,持续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农村环境持续优化,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到乡村,扎根发展。

回家乡种出“名堂”

沿成温邛高速驱车行驶约40分钟,大片稻田出现在眼前。出高速顺乡道驶入,本刊记者来到舒星宇所在的崇州市万茂欣欣农机专业合作社。

库房里,舒星宇举起一捧小麦查看,一旁待烘干的小麦堆成了一座小山。“父亲那辈就开始种田了。”舒星宇坦言,过去自己并没想过种田。2015年,他从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毕业之后,便开始从事通信行业,那时他认为种田搞不出大名堂。

“以前地里道路泥泞,一下雨,车就开不进来。”舒星宇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国家这些年对农村持续投入,农村环境、交通都变好了,真正具备了投资的价值。”2019年,辞职后的舒星宇回到家中,目睹传统农业相对低效率的种植方法,“那时植保无人机等农机具还没有现在这么普遍,几千亩的田地管理全靠人工,处理起来特别麻烦。”他认为,迫切需要用科技来赋能农业生产。

2020年,舒星宇购置了第一台植保无人机。当年,这台无人机就为9000亩土地提供了无人机植保服务。于是,信心大增的他组建了农业专业合作社,购入植保无人机、高速插秧机等先进农业机械设备,并招募了一批年轻的“新农人”,慢慢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托管,全链条式的社会化服务。

回乡创业之路并不轻松。由于自身技术不成熟,人员培训不到位,虽然农机具买回来了,但实际对外作业情况不理想。“川西林盘的作业环境相对复杂,技术要求较高,一名新手至少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完全熟练。”从那时开始,舒星宇认识到团队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们停下业务,专门请老师来培训,政府也提供了大量培训的机会,让我们逐渐走出了困境。”

7月中旬,连续降雨给“看天吃饭”的农业带来了些许麻烦,查看完库房的小麦,舒星宇立马开车去数公里外的稻田,指导植保无人机作业。

穿行在稻田之间的小路上,舒星宇不断接到种植大户关于农机服务需求的电话,“天气预报说明天上午有雨,我们就会在下午将合作社所有的喷洒设备在农田里全面铺开,抢抓时间窗口期。”

从3月开始,专业合作社的订单就没有停过。眼下正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刻,舒星宇和团队都非常忙碌,仅植保无人机作业便覆盖15万亩,此外,还有粮食烘干作业4万吨,机械化育秧作业2万亩。

如今,他所在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已经实现了耕田、育秧、插秧、植保、收割和烘干的全流程机械化操作,而这个年轻的“新农人”团队共有29人,平均年龄不到27岁,最大的29岁,最小的21岁。去年,他们为周边农户服务种植4万余亩土地,收获水稻和小麦2000多万斤。

“新农人”成“兴农人”

从2019年返乡创业至今,舒星宇一直在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新农人”。

随着经验的积累,他建立了自己的生产标准和管理制度,但这还不够。2021年,舒星宇通过报名、培训、考试等流程,成为成都农村职业经理人,他说,那时候感觉自己真正地成长为一名职业农人。

据了解,从2012年开始,成都市通过创设农业职业经理人推荐选拔、培训教育、等级晋升等一套完善的培育制度,打造出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针对农民“老龄化”、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成都聚焦创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种养大户、转业军人等重点人群精准遴选培育对象,采取自愿报名、乡镇推荐、资格审查的方式,梯次建立市、县两级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对象库,已入库后备力量达10万余人。

“现在我们是职业农人,有个职业化身份,更加专业化,团队成员也有更多的身份认同感。”舒星宇说,“在现代化技术、标准化管理赋能下,我们的业务覆盖逐渐拓宽,这两年我们在省内外跑了很多地方,不断开发新的市场。”去年3月,舒星宇和团队来到达州渠县一个偏远山区,当地整理出1000多亩耕地,请他们进行水稻种植及全链条农业服务,“条件艰苦,我们把无人机、拖拉机等农机具都运了过去。”舒星宇说。

“8月收割的时候,实现了亩产1000多斤,虽然不算很高,但为当地村民增加了收入,特别有成就感。”舒星宇给本刊记者翻看着手机里稻田收成的照片,在他看来,这是一次全链条农业服务实践的成功,“我们的经验、技术能够在其他地方运用并且取得成果,我们有信心在更多的土地上种上粮食。”

在舒星宇的带动下,团队管理的土地面积也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效益迅猛提高,带动群众实现增产增收。他希望在未来,和团队一起将标准化作业模式带到更多地方,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种满丰收的希望。同时,舒星宇也期待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土地上,“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团队,培养更多现代化农机手,然后通过我们这一代‘新农人’的努力,承上启下,推动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化农业发展,一起为‘天府粮仓’建设贡献力量。”

在专业合作社门口,有一幅丰收画面的墙绘:金色的稻田中,一位戴着草帽的农人手捧稻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他背后,无人机在空中翱翔,收割机在田间翻腾……这幅墙绘是舒星宇创立专业合作社后,亲手画上去的,“他们都说画里的这个人是我,其实,我更希望是我们这一代人。”舒星宇说。

视点

健全乡村振兴人才引培留用机制

成都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超3.2万人

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市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工作中稳步推进、大胆探索,先后获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等,累计承担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拓展试验任务32项。

其中,在健全乡村振兴人才引培留用机制方面,实施“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蓉城英才计划”涉农专项,持续深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创新探索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制度,出台《关于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意见》,积极探索以农业职业经理人为重点的高素质农民培育路径,目前全市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达32056人。组建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17支,“一对一”服务涉农区(市)县,深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帮扶指导,推广应用适宜本地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模式。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深化改革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增强集体共富引领能力,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该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抓好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11项拓展试验任务实施,有序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和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制定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发展规划和专项激励政策。推动“农贷通”平台扩面提质。

同时,开展“消薄强村”集中攻坚,试点“村庄经营计划”,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基本突破10万元。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行动,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指导各类经营主体行业联盟(协会)规范运行,新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1万名。实施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消费帮扶、兜底保障“四大增收行动”,力争脱贫群众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水平,重点村农民收入增速高于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