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抓实抓牢经济体制改革“牛鼻子”
作者: 王锋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坚定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统揽成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谋划推出一系列体现四川底色、彰显成都特色的重大改革举措,为我们因地制宜抓实抓牢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任务指明了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我们要坚决贯彻党中央、省委和市委改革决策部署,立足宏观管理和经济综合协调部门职责,紧紧扭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突破,以更强改革动力赋能成都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谱写新篇章。
坚持战略引领,紧抓落实国家和省重大决策部署
积极把握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都市圈和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交汇叠加机遇,充分发挥成都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主动构建更好履行战略使命的制度体系,推动战略势能更好转化为发展动能。
一是助力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严格落实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部署安排,细化分解、压茬推进、攻坚突破涉及成都的重大任务,确保支持政策用好用活、赋能措施落地见效。扎实推进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开放合作、深化改革、民生事业等领域重大事项。用好政策红利,建立健全西部鼓励类产业目录认定协调机制,推动企业所得税减征政策落实到位。
二是服务和融入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完善重点产业转移承接机制,主动服务国家建设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交通大通道和科创大平台布局建设,提升能源、水利、数据、算力等基础设施能级。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积极构建大储备体系。
三是持续深化成渝双核联动联建。在川渝党政联席会议机制框架下完善成渝双核联动联建工作机制,每年推动实施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项目。健全交通、产业、科技、金融、公共政策等领域共建机制,扎实推动全方位、深层次互联互通。加快成渝中线高铁等双核直连互通重大项目建设,探索开展跨区域产业建圈强链,合力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四是协作联动建强成都都市圈。以产业协作和品牌打造为重点,接续实施都市圈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启动编制新一轮都市圈发展规划。聚焦科技协同创新、先进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开放门户联动构建、文旅融合发展和民生服务共建共享等重点领域,进一步联合谋划合力实施一批示范性、引领性合作项目事项。研究推动在蓉功能平台赋能“五区共兴”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五是更高水平推动公园城市建设示范突破。以重点片区为关键载体、以结对联动为重要抓手、以改革试点为核心突破,统筹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集成、改革集成、制度集成、品牌集成,聚力增强“三中心一基地”城市核心功能,做优做强城市新区、中心城区、县市新城,促进城市多中心网络化发展和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突出靠前服务,充分激发经营主体动力活力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突出问题导向和用户思维,用改革的办法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一是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入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推广政企“面对面交流、点对点解难、一对一服务”模式,调动市场和各方面力量帮助企业稳健发展、做大做强。把营商环境评价权交给经营主体和园区载体,实施产业园区营商环境无感监测,以企业满不满意、园区需不需要作为政策实施的衡量标准。聚焦政务服务、要素供给、市场机会、开放环境、法治保障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迭代升级营商环境7.0版政策体系,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强化企业合法权益保护。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全面推进数字化赋能营商环境建设,持续打造“蓉易+”系列品牌,健全中小企业增信支持体系,分类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易申快享,促进各类惠企政策“真金白银”兑现落实。
二是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运行模式,打造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协调机制,推动形成齐抓共促工作合力。面向民营企业常态化发布政府采购、民间投资等机会清单,充实做大全市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出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实施细则,以及常态化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申报发行的相关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领域项目建设,推动市场机会更多、更广泛地向民营企业开放共享。开展民营经济地方立法前期研究,加强与公安、司法、网信、纪检等部门的统筹协调,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三是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强化多形式质押融资等金融要素供给,探索降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费率。推动建立市县两级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方案,搭建协调对接平台,引导信贷资金快速直达基层小微企业。建立健全创业投资企业与创新创业项目对接机制,持续组织创投机构和创新创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入库国家“创业投资项目对接系统”,推进资金供需双方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愿自主开展高效对接。
着眼创新突破,持续擦亮“成都园区”品牌
深入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加快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四链深度融合、竞争能力突出、运行机制高效”的现代化园区。
一是深化园区优化调整推动特色立园。落实国家和省部署要求,聚焦国家级园区示范引领、省级园区竞进争先、市级园区突出特色,优化“3+22+N”园区体系,划清四至边界、明确发展定位、确定主攻方向。创新园区管理、运营等体制机制,以“一区多园”“园中园”等模式推进机构编制优化整合,积极探索园区“管委会+专业公司”管理机制,加快构建“小而精”的管理机构和“大而专”的运营公司。锚定“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目标,探索推动园区减负扩权赋能,推动逐一制定园区管理机构赋权清单,推动政务服务窗口向园区延伸。
二是注重圈链融合集群发展推动企业满园。实施企业梯次培优行动,加快培育“镇园之宝”龙头项目,推进企业“上规、上市、上榜、上云”,加快形成“独角兽”“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次发展的有根企业集群,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园区创新资源运筹能力,加快构建“资助—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基金投资体系,推动专业人才力量集聚,构建完善园区“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高端产业+人才服务+金融服务”等创新创业创造生态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三是增强服务保障能力赋能园区发展。用好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服务保障园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制定“1+N”政策体系,在人才、金融、财政、资源要素等领域强化园区硬支撑和软服务,持续提升园区产城融合度和生活便利度。优化资源配置,优先保障园区项目建设用地,为园区重大项目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建立健全生产要素保障调度机制,按程序推动设立市级园区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年度新增专项债券额度分配向园区项目倾斜安排。突出“实干论英雄”“实绩比高低”,建立园区动态监测评估机制,常态化推进区(市)县和产业园区月度经济指标“双调度、双通报”。
聚焦高效协同,加速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围绕服务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着力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全力助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
一是健全市场制度规则。持续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类规定和做法,开展成都市市场准入效能评估研究,探索开展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试点,实施招商引资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加强信用信息归集,拓展“信易+”应用场景,推进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服务范围扩展至社会组织,加快成渝互认,推动认可其他地区信用报告。
二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制定实施《成都市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工作方案》,落实“数据要素×”行动,编制全市数据资产一张图,推动四川数字资产交易中心建设。深化水、燃气、交通、生态环保等领域价格改革,抓好国家绿色发展价格机制落地见效,有序推进非居民厨余垃圾计量收费和污水处理费动态调整。
三是统筹指导公共资源交易。建立健全公共资源交易协同监管工作机制,研究修编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法、公共资源交易目录,动态更新《公共资源交易法律法规汇编》,持续开展招投标领域多维度系统治理,建立招标采购信息发布专区,探索中标候选人“评定分离”“暗标盲评”,探索建立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
发挥比较优势,深入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坚持“抓好两端、畅通中间”,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牵引,实施“强县活镇兴村”行动,深化城市新区、中心城区、县市新城联动发展,积极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新路径。
一是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高标准制定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年度重点任务,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五项试验任务,开展试验区建设预评估。深入推进金堂县、彭州市等4个省级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示范、11个省级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动态更新项目机会清单,完善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三方对接机制,用好各类财政、债券和信贷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加大投入。落实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二是多措并举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园区引领、强镇支撑、市域结对、集成赋能”,深入实施百强县和千亿县提升行动,研究制定推动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及“一县一策”专项支持政策,持续开展中心城区(城市新区)与县市新城结对联动发展,推动资源向县域下沉、配套向镇村延伸、力量向基层集中。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一批工业重镇、农业大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构建“多镇一品”等经济发展带,全力打造各具特色、动力澎湃、活力充沛、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引擎,加快推动8县市向“八小龙”跃升。
三是筑牢底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组织推进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持续建好国家级粮食物流核心枢纽,抓牢安全生产,持续提升粮食信息化监管效能,开展联动执法督查,加快构建1个市级机构为核心、6个县级机构为基础、社会专业机构为补充的粮食质检体系,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聚力内联外畅,加快推进高水平开放
坚持交通先行、制度引领、平台支撑,着力健全高水平开放通道枢纽体系,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强化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夯实国际门户枢纽和对外交往中心功能,加快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
一是加快建设立体开放“大通道”。深化“两场一体”协同高效运营,推动天府国际机场总规修编和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培育打造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积极构建亚蓉欧国际大通道,建设“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成都集结中心,深化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改革,探索成都国际陆港“一主两辅多支点”建设,打造联通欧亚、辐射陆空的“1+1”立体开放枢纽体系。
二是强化开放制度创新探索。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扩权赋能,高质量建设陆港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积极争创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筹备建设西部农产品骨干流通走廊,打造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稳步推进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建设。
三是提质赋能国别合作园区建设。制定实施国别合作园区建设年度工作要点,创新推动7个国别合作园区与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市级产业园区一体发展,以“园中园”模式实现多种资源要素赋能集聚,加强国别合作园区综合考评和对外宣传工作,推动更多高质量外贸项目和外贸主体入驻国别合作园区。
(作者系成都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