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者: 赵春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做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新篇章的决定”,要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成都工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明晰了思路。全市工业战线将按照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成都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深刻认识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要求

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健全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体制机制、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园区综合体制改革等重点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加快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都工业战线需要牢牢把握四个方面要求。

一是需要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勇担城市使命。近期,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明确成都“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功能定位,首次赋予成都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新定位、新使命。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成都的关心厚爱,也是对成都以发展先进制造业服务国家战略的更大期许,要求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为牵引,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度整合全球资源要素、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二是需要在产业梯度培育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和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这要求我们把握产业更新迭代趋势,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坚持增存并举、立新优旧,加快构建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梯度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机制,推动工业经济焕发新活力、实现新发展。

三是需要在企业数智转型中加快发展动能转换。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完善中小企业“智改数转”普惠性服务体系,推动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要求我们推进科技创新培育产业新动能,提高数字技术赋能效率激发产业新活力,加快绿色化转型塑造产业新优势,培育一批“成都造”爆款产品,在品牌、标准、规则等方面形成话语权,引导和推动企业生产方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变革,不断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推进制造方式、生产效率、发展模式全方位提质。

四是需要在推进“立园满园”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深化园区综合体制改革,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分类分级培育“镇园之宝”企业,加快形成更多千亿级园区。这要求我们牢固树立拼经济搞建设“关键在产业、重点抓园区、最终看质效”的思路,进一步凝聚“园区兴则产业兴,园区强则经济强”的共识,打好产业集群提能级攻坚战,推动园区做大规模、做强能级,加快建设现代化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园区,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强高品质空间载体。

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当前,成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面临的环境更趋复杂,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唯有把握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在产业国际竞争、城市竞合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

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新产业新模式。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将重构生产、流通、分配等经济活动各环节,推动生产模式、要素配置、组织方式发生系统性变革,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上赋能千行百业。同时,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催生出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绿色氢能等新的产业赛道,将成为引领产业发展、形成增量带动的重要领域。成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纳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增至12个,飞行汽车、固态动力电池等产品获评首批省级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未来轨道交通科技园加快建设。我们要持续提高对前沿趋势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产业体系迭代升级,为城市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是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近年来,全球产业布局深度调整,国际供应链布局由成本和效率导向转向产业链韧性和安全导向,本地化、区域化、多元化等特征明显。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制造业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繁荣、保障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实施制造业回流、提高关税和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等措施。越南、印度等周边国家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部分大型跨国企业存在订单外流、产能转移风险,成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的难度加大。我们要提前谋划、积极应对,加快以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领域,以出口区域多元化拓展产业市场空间,以头部企业引领带动提升本地配套能力,增强发展韧性,提升在更广空间更高能级上链接和配置资源能力,构建具有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刻改变城市产业发展逻辑。近年来,国家层面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全国统一大市场改革任务的路线图、时间表。必须深刻认识国家建设统一大市场的改革逻辑和政策要求,按照国家改革要求,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企业培育模式,推动产业发展从要素成本优势向生态体系优势转变,招商引资从“给政策”向“给机会”转变,企业培育从“给市场”向“给场景”转变,以有为政府激活有效市场,以更好的产业生态、更优的营商环境在城市竞争中赢得先机。

四是多重战略机遇叠加推动发展新优势新动能集聚。成都一直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城市之一,在“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多重国家级战略机遇叠加下,城市的战略位势更加突出,有利于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对成都来说,就是要加大力度抢抓国家赋予的战略机遇和支持政策,将政策红利转变为发展动能,推动关键领域产业备份,增强城市发展支撑能力和区域产业带动能力。

加快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工业强则经济强。成都工业战线将以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决策部署,从壮骨干、增动能、提能级、优质效、强保障五个方面着手,加快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聚力壮骨干,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了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构架体系,我们将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能级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建设世界级集群,装备制造产业冲刺万亿目标,推进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千亿级先进能源产业,打造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矩阵。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壮大,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显示、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培育打造绿氢之都、工业无人机第一城等产业地标,人工智能产业今年争取进入千亿俱乐部。推动未来产业抢占先机,前瞻布局下一代移动通信、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未来赛道,探索建立未来产业识别、场景建设和投入增长机制,争创一批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二是聚力增动能,塑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竞争优势。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作为产业部门,我们将从面上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开发一批高集成性、高影响力的典型示范应用场景,研究制定进一步支持首台(套)推广应用政策,促进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从链上完善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强化航空动力、超高清视频、精准医学、川藏铁路等领域“国字号”创新平台赋能,支持工业云制造、工业信息安全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更多国省级创新平台。从点上提升工业企业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完善企业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激励机制,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发展格局。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或研发中心,力争今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建成率超过60%,未来三年研发活动覆盖率大幅提升。

三是聚力提能级,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承载能力。市委强调“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坚定不移做强以开发区为主体的产业园区”。我们将做大园区规模,优化园区产业定位,支持园区集中力量壮大主导产业,实施专业化招商,培育“镇园之宝”企业,到2027年新培育工业千亿级园区3个以上、500亿级园区3个以上。创响园区特色,实施特色产业园培育行动,支持区(市)县聚焦特色领域,未来三年以“园中园”形式打造30个叫得响、立得住的特色产业园,打造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增强园区活力,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盘活闲置低效工业用地,提高标准厂房使用率,推进万兆进园区、数据进园区、基金进园区、服务进园区,高水平推进“企业满园”。

四是聚力优质效,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把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我们将加快智能化改造,用好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系列政策,到2026年建成智能工厂100个、数字化车间300个,实现规模以上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加力绿色化转型,扎实抓好工业领域节能减碳,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快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年内新增国家级、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25家以上。加强融合化发展,围绕建设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反向定制、共享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支持发展现代都市工业,推进“工业上楼”。

五是聚力强保障,配置现代化产业体系资源要素。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特别指出要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我们将引导资源要素有效向制造业聚集,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源头活水”。创新高能级要素配置方式,实施“数据要素×”行动,提升数据算力供给质量,2026年实现算力规模超3万P;强化金融服务支撑,逐步实现“有链有基金”,构建总规模3000亿元以上、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基金体系;打造高素质产业人才矩阵,引育领军人才,实现“一条产业链、一名首席科学家”。增强基础性要素保障弹性,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盘活闲置低效工业用地,提高标准厂房使用率;提速建设“蓉耀工程”,适度超前布局虚拟电厂、新型储能设施,加快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的新型能源体系。

(作者系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书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