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作者: 丁小斌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坚定贯彻落实中央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立足成都发展阶段性特征,直面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谋划一系列体现四川底色、彰显成都特色的务实改革举措,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快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充分体现了成都对标对表、笃信力行的使命担当。市科技局要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深化改革“四个紧盯”、攻坚突破“七个聚力”要求,充分发挥成都科技资源富集、战略平台众多、创新人才汇聚优势,实施科技创新促转化攻坚行动,不折不扣完成市委部署的各项科技体制改革任务,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新篇章贡献科技力量。

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在科技创新策源上攻坚突破

高能级创新平台是重大科技创新的支撑和载体,在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资本、凝聚创新人才、孵化创新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成都高标准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高水平打造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争取国家、省编制《关于加快建设成渝地区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案》,构建形成了“1个国家实验室+4个天府实验室+10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4个国家创新中心”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建成投用西部地区首个国家超算中心,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总数增至146家,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增强。

下一步,市科技局要坚决扛起创新策源地职责使命,布局落地高能级科技创新资源,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方式,聚焦“四个面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实现更多“从0到1”的成都创新。一是推进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争取国家批复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案。“专案专班”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运营保障,服务保障太行实验室科研成果在蓉转化。聚焦清洁能源、工业无人机等领域,争取布局国家级创新中心,探索建立“创新平台+园区转化”的耦合机制。二是支持在蓉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完善天府实验室建设运行机制,争取四川省出台天府实验室管理办法和专项支持政策,试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赋予其项目方案制定、技术路线选择、科研经费管理等自主权。三是深化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组建市场化运行、专业化服务、成果转化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构建“研发机构+孵化公司+转化基金”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四是聚焦产业发展、城市治理技术需求,制定“揭榜挂帅”实施方案,以场景应用为牵引,构建研发机构、科技企业、行业部门协同联动的攻关机制,推动更多原创性成果产出,推动各类创新平台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在产业能级提升上攻坚突破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强化和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既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优化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市科技局高度重视科技型企业培育和创新能力建设,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行动计划,综合利用税收优惠、项目资助等方式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成都科技型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3146家、5年增长两倍,科创板上市企业19家,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4家。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多措并举激发企业创新潜能,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建立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决策机制,强化企业在科技计划、产业技术、政策制定、要素配备等方面的参与度、话语权。二是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研发准备金制度,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在低空经济、网络安全等领域建立创新联合体,配套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三是面向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点产业园区布局建设一批孵化器、加速器。四是进一步推广企业创新积分制,探索积分变信用、积分变贷款,深化完善“积分贷”,探索推出“积分保”。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区(市)县开展财政科技资金“先投后股”试点。五是会同相关部门建立企业创新产品目录定期发布机制,支持政府重点工程、投资项目、国有企业依法依规采取单一来源方式采购创新产品。支持链主企业、科研机构采取远期约定采购方式开展“订单式”研发。

畅通科技供需两端

在成果高效转化上攻坚突破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成都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全市科技工作“一号工程”,制定出台《成都市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建立高校、院所、企业、政府、中介机构多方参与的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构建“科创岛+科创通”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率先开展技术经理(经纪)人职称评定改革。常态化举办“校企双进·找矿挖宝”对接活动,近3年累计组织科技成果对接活动超过300场,推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域外高校院所孵化注册成果转化公司近400家。聚焦航空发动机、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采取“链主自建+共享开放”“企业主建+专业服务”“政府主建+机构运营”“政府搭台+院所主建”4种模式备案建设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69家。2023年成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1614.2亿元、同比增长10.8%。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下大力气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堵点痛点,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努力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一是深化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开展以科技成果价值、绩效和产业化应用为导向的分类评价改革。完善企业购买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补贴机制,鼓励高校院所以零门槛费、阶段性支付、收入提成等方式把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二是实施“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常态化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建立健全“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创新转化服务模式,完善科创岛专业化运营机制,深化“聚、服、展、孵”功能,依托专业化、市场化机构,探索建设集中式、分布式“共享实验室”,推动高校院所科学仪器、科研设施、数据资源面向企业开放共享。三是聚焦生物医药等领域,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逻辑”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小批量试生产等中试平台。探索“中试+基金”、“中试+孵化”模式。四是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科技交易大市场。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围绕重点产业、园区,引育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技术转移学院,布局成果转化应用基地,建立科技助理(成果专员)园区全覆盖机制。

做优科技创新生态

在高端资源引聚上攻坚突破

一流的城市创新生态是围绕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建立健全政策制度和服务体系,充分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和创造力。近年来,市科技局持续推进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加快健全完善政策制度,颁布实施《成都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出台《关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成都市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实施方案》,配套实施平台建设、人才引育、企业培育、金融服务等40余项政策措施。在全国首创“人才贷、研发贷、成果贷”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制定海外高层次人才直通车、高层次专家举荐人才等政策措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824.12亿元,同比增长12.4%,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提升至第23位。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持续深化“四链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潜能,打造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集聚融通的创新生态。完善科技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体系,推动组建S基金,建立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国有创投考核制度。深入推进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大力引育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全面落实成渝双核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方案,推进实施“共建重大创新平台、共建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等4个方面18项具体任务。协同推进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建设,支持成德眉资创新主体开展技术研发合作。支持外资企业在蓉设立研发中心,办好“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争创“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集聚创新资源。

[作者系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市外国专家局)党组书记、局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