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拓展两个市场 联动配置两种资源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作者: 张金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更好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提高对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配置的全球性影响力。统筹做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既有助于加速产业链供应链和企业转型升级,也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升级,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不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持久驱动力,对于培育国内需求市场和畅通国内大循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消费促进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成都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为成都加快建设蕴含天府文化特色、彰显公园城市特质和引领国际时尚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指明了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明确全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赋予成都强化极核功能、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多重改革任务。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健全高水平开放通道枢纽体系,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体制机制,加快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

成都是西部消费中心城市、全国第二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万亿的省会城市,直接辐射带动拥有全国71%面积、27%人口、21%经济总量的西部市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备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商务工作将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求创新,发挥联通内外、贯通城乡、对接产销优势,更好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探索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和推进高水平开放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提升“成都消费”国际美誉度和影响力。

聚焦重点国别市场

持续拓展稳固对外经贸网络

当前,国际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正面临重塑,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持续上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凸显。随着一系列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落地实施,有助于打通国际市场供需梗阻。

做强产业支撑“卖全球”。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深化国家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示范城市建设,产贸联动建强“4+4”特色优势外贸产业集群,精心打造蓉品细分领域自主品牌,推动产业建圈强链与贸易强市建设联动互促。

搭建贸易平台“链全球”。做强“两场一港”门户枢纽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支持引导“成都造”企业参加境外高能级国际展会,推动装备制造、绿色食品、鞋靴服饰等行业交流合作。用好商务部国别地区贸易投资指南和四川省“川行天下”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参加进博会、服贸会、欧洽会等国际性展会拓宽经贸合作渠道,深入开展“蓉品出海”六大行动。建立与上海、海南和新疆等沿海沿边沿江城市产业合作、开放协同推进机制,加强市场联建、服务联网、机制联动。

聚合发展优势“走全球”。构建“1+N”外贸综合服务体系,提升企业“走出去”意识和能力,持续优化政策措施,深化法商融合赋能产业发展,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通过海外上市、境外直接投资、产业技术合作、项目共建、人文交流和国际消费赋能等方式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加快培育具有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的跨国公司。加强外事外资外经外贸外宣“五外”联动,支持商协会抱团走出去全球布局,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

培育新兴动能“云全球”。开展“跨境电商+产业带”系列活动,探索“海外仓+直播”跨境电商零售新模式,争取“保税展示+跨境电商快速配送”新零售试点。争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建设数字服务、文化、人力资源服务等5个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推进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文化演艺等领域重点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成都服务”海外影响力。推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消费深度融合,发展远程医疗、智慧旅游、电子竞技等新型消费模式,推动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和国际消费吸引力。

做强国际门户枢纽

不断塑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以做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为支撑,强化改革创新,稳步推进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提升,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互衔接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内连外畅全球供应链。

前置国际贸易网络节点。鼓励引导企业在全球核心节点城市、“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布局建设供应链分销网络、公共海外仓、展示展销中心和售后服务中心。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以市场化方式合作共建跨境商品集散基地。稳定运行蓉欧速达“定站点、定线路、定车次、定时刻、定价格”五定班列,做强“中老泰马”“澜湄蓉欧”等特色快线品牌,积极拓展米兰等国际客运航线,扩大全球消费品和消费者通达便利覆盖面。

搭建贸易投资服务平台。实施“开放成都”合作伙伴计划,聚集一批领事机构、国际商协会、重点涉外企业、专家智库等“成都伙伴”,推动涉外资源优势转化,拓展双向交流合作资源渠道。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保障体系,鼓励“走出去”企业联合设立境外商会和投资服务联盟,推动在欧洲、新加坡等地建立海外经贸服务机构,加快扩大成都对外经贸合作“朋友圈”。

深化区域经贸交流合作。利用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吉乌”国际多式联运通道,深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经贸交流和务实合作,聚焦东盟、中亚、西亚、欧洲及南美地区,鼓励产业梯度转移,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智慧治理,链式发展离岸贸易和服务贸易。加强和重庆在商圈联建、活动联办、政策联动等方面协同,争取144小时过境免签“此进彼出”政策落地,协同推进国际消费目的地建设。

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外籍人才引进和管理服务、特殊物品出入境、跨境资金流动等环节制度性创新,探索放宽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等模式下的服务贸易市场准入限制。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持续推动国务院调法调规任务落地见效,有序推进电信、医疗、文化、教育等领域扩大开放,创新“两业”融合发展路径,深化法商融合,扩大企业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持续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提升国际消费核心承载能力

作为消费资源要素的集聚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加速集聚全球优质消费资源要素,要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持续推动、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国际化服务水平日益提高等一系列变革来实现。

塑造国际消费品牌。健全成都消费品牌国际推广机制,培育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国际消费新热点和数字消费新平台,打造华西牙科、医疗美容、川派餐饮、中医药等服务消费品牌,办好国际非遗节、国际车展、国际美食嘉年华等展会活动。持续优化首店、首发、首秀、首展等首创经济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打造消费品牌集聚地和消费创新策源地。

扩大进口消费规模。深化“商圈+口岸”协同联动,推动亚蓉欧国家(商品)馆打造跨境电商消费中心。支持在核心商圈打造常态化进口商品展示展销平台,鼓励商场、超市、连锁店直接开展进口业务并设立进口商品直营专区。聚焦打造多元立体的进口消费场景、创新推广进口供应链模式、积极推动国际品牌入市等举措,深化“进口嘉年华”品牌IP。全面推广进口商品“DOCP集合海外直采”新模式,致力打造短链化、扁平化进口贸易路径,推动更多境外商品在蓉直接进口,实现“汇成都、买全球”。

打造国际消费载体。推动《成都市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4-2035年)》实施,打造创新示范消费场景和新“十二月市”等城市消费活动,开展“一区一特色”分级分区商圈打造行动,加快建设一批国际级、城市级、区域级商圈,推动春熙路、交子公园等商圈与全球顶级商圈联动,提质建设西博城、蓉北、空港新城商圈,打造国际时尚消费地标,发布场景建设导则、机会清单和支持政策。盘活存量商业空间焕新在地文化资源,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把街巷林盘“用”起来、历史文脉“活”起来、生态价值“提”起来,优化各类企业参与消费场景创新营建的体制机制。加快推动市内免税店建成投运。

优化国际消费服务。完善机场、公共交通工具、酒店商场、景区景点、街巷等场所外语标识设置,完善外籍人士来蓉线上预订、跨境支付、离境退税、消费维权、体验评价等便利化服务,健全涉外导游培养体系,深入实施外籍人士“家在成都”工程,着力打造国际游客首选城市。用好24小时直接过境免办边检手续等政策,打造商圈离境退税便捷办理点,完善商圈与机场退税点衔接机制。拓展“蓉易退”商家覆盖面,优化境外人士支付解决方案,营造便利友好国际消费环境。

(作者系成都市商务局党组书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