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集萃

12 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消费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政策,为消费市场带来了活力;一些新兴消费模式快速发展,为消费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进一步落地显效,居民消费需求持续释放。

但也要看到,居民消费信心仍待增强。因此,要多措并举,不断夯实消费增长基础,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促进消费市场持续回升向好。

其一,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收入是决定消费的首要因素。有收入,居民才有底气去消费。一方面要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力度,提升整体消费能力。

其二,进一步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今年以来,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在释放消费潜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汽车以旧换新为例,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12月9日,全国汽车以旧换新合计突破500 万辆,其中,报废更新超244 万辆,置换更新超259 万辆。政策推动之下,效果加快显现,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公布的数据,11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242.3 万辆,同比增长16.5%,环比增长7.1%。今年以来累计零售2025.7 万辆,同比增长4.7%。未来,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有望持续发力,进一步激活消费市场“一池春水”,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其三,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是扩大内需的有力举措。今年8 月份,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释放以服务消费为抓手,为扩大内需添动力的明确信号。随着促进服务消费政策的落地,服务消费动能不断激活,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5%,增速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额3.3 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正处在服务消费较快增长阶段。未来,各方要不断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更好激发服务消费内生动能,为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促进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抓手,提振消费是宏观政策施力的重点。我们坚信,随着各项政策举措的持续发力,消费者信心会不断增强,消费潜力将持续释放。

(据《证券日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明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强调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自今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后,“内卷式”竞争此番再次被列为整治对象,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内卷式”竞争已对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造成严重阻碍,必须高度重视、尽快消除其不利影响。

企业之间的适度竞争,有利于提高产品性价比、让利消费者、加速落后产能淘汰,可一旦血拼价格、无序“内卷”,则容易扭曲市场机制,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内卷”之下,不少企业陷入“不卷价格就卷铺盖”的两难之中,如果本就处于微利边缘,一旦陷入价格战能否保住市场份额都难说,更遑论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

我们曾有过“内卷”致产业“伤筋动骨”的深刻教训。中国产摩托车曾在海外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但由于国内车企“内卷”导致产品质量下滑,最终痛失市场份额、产业风光不再。相比传统产业,光伏产品、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资金投入大、技术密集程度高,一旦遭遇“内卷式”恶性竞争,往往意味着要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行业“内卷”固然有企业逐利的因素,但也与地方产业同构、市场分割有很大关系。不少地方为了抢抓“风口”,在招商引资时不顾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开出过度优惠、不符合当地实际的条件,甚至不惜举债、突破环保约束,也要上马新兴产业、重点产业,结果造成大量重复建设。另外,一些地方人为设置市场壁垒,造成市场分割,既导致效率损失和隐形浪费,也加剧了产业同构和产品“内卷”。

对企业、行业乃至地方而言,突破“卷价格”的路径依赖,把更多精力和财力倾注在“卷”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上,是防止被“卷出局”的关键。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构建良性竞争生态,不仅需要国家层面对产业布局的规划引导、各地善用比较优势进行差异化竞争,还需要我们不断做大市场、扩大内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增量空间。

(据《新华日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