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作者: 刘炳香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中排在第一位;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贯彻的六大原则中是打头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性和正确政治方向。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增强改革战略定力,坚定回答好“改不改”的问题,把改革进行到底。
减少改革阻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改革之所以得到人民支持,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改革能够给人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当改革触及深层次矛盾,不能给所有人直接带来利益,或让一部分人利益受损时,则会遭遇反对甚至强烈抵制,这必然会让改革遇到困难、增加成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致力于解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中出现的许多绕不开、躲不掉的深层次矛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有时无法做到让所有人受益,遇到阻力在所难免。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使改革体现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减少改革阻力。
克服改革中的困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在探索中推进,不可能一帆风顺。由于观念障碍、资源不足、经验有限等,改革随时可能遇到困难挫折。坚持党的领导,坚信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才能确保“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出现什么干扰,都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同时,在改革中着力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包括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错误,在推动改革发展的无意过失等,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
第二,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改革为了人民、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定回答好“为谁改”的问题,为改革明确正确方向。
人民幸福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改与不改、必须改的改到什么程度,都与“为谁改”密切相关。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改革为了人民,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体现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保证改革在正确轨道上推进。
党持之以恒“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而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连在一起。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同富裕方向,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获得人民广泛认同,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自愿听党话跟党走,在党领导下踔力奋发、共创未来。
第三,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力量,坚定回答好“靠谁改”的问题,为改革提供强大支持。
形成改革共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共识是共为的基础。由于人民群众的观念不同、视野不同、认知不同、利益诉求不同,对改革的方向、重点、举施的认识和要求都会不同。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用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唤起群众千百万,同心干。
汇聚改革力量,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改革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把最广大人民力量汇聚到改革上来。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多面广,工作头绪繁多、任务繁重。“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力量,披波斩浪,勇毅前行。
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首先要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第一,完成党的使命要求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我们党创立后就明确要求全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二大党章明确规定,任何一级党组织与中央不一致时,必须“绝对服从”中央;所有党员的言论与行动与中央不一致时,必须“绝对服从”中央。其底层逻辑,即党是使命型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民族复兴使命,完成这一使命必须由党团结人民共同奋斗。党必须通过自身的团结来团结人民。党自身的团结要求全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全党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党的初心不改、使命不变,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传统就必须不断传承。在改革中,如果没有中央的权威,“各顾各,相互打架,相互拆台,统一不起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党的二十大“两步走”战略安排,全党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才能团结全中国人民、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
第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有其法理与道理。
从法理上分析,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章对全党的明确要求。党章作为党的根本法规,明确规定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原则与组织制度。民主集中制要求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党中央由全体党员依规逐级选举出的全国代表选举产生,是全体党员的意志,党员个人要尊重全体党员意志,这是党章关于党员少数服从多数的要求。党中央选举产生全过程,都在党组织领导下推进,选举产生的党中央体现了党组织意图。党员个人与中央不一致时,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章关于党员个人服从组织的要求。
从逻辑上分析,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顺理成章。中央是经过全党党员层层选举和党组织层层把关,优中选优产生的,是由全党中“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人组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各项决策都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都注重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都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反复讨论而形成的”。一般说来,党员依靠个人经验智慧所作判断与党中央凝聚全党智慧、依靠集体经验所作判断不一致时,后者符合实际、符合规律的概率更高。
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要求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党章规定,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这既有利于提高党的决策执行力,又能不断完善决策,维护中央权威。
第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
抓落实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这迫切要求全党各个组织、全体党员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严守党的纪律规矩,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中央定了措施,各地各部门就要坚决执行,不但要迅速,而且要很有力”,而“一个松松垮垮、稀稀拉拉的组织是不能干事、也干不成事的”。
维护中央权威要体现在行动中,取得预期结果。“中央行使权力,是在大的问题上,在方向问题上。”党的地方委员会、各党组要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谋划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到2029年完成改革任务,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为实现党的二十大“两步走”战略安排打牢基础。
无论是党员个人还是党的各个组织,当与中央不一致时,要提高站位,站在全局高度想问题,与中央保持一致;当与中央一致时,要立足局部位置做事情,履职尽责,为2029年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贡献力量。
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能力
提高党领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是坚持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领导的基础。党领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能力可分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能力来源与特点不同,提升能力的着力点不同。
一是党的制度性能力,由党的制度优势转化而来,具有可靠性、稳定性。
建党100周年时,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已经形成,依规治党、制度治党的“规”和“制度”比较定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党组织要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完善党的建设制度机制;领导干部要“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这就从制度机制完善与制度执行维度保证了党的制度性能力不断提高。
二是党的组织性能力,由有形的党的组织体系与无形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转化而来,具有确定性、长期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发挥党的组织功能、提高党的组织性能力作了进一步细化,明确要求,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激发其活力,面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探索新兴领域党的建设有效途径,实现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全覆盖;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等等,从而形成党的强大组织能力。同时,部署不断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并在总结长期执政经验基础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通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力量,从而放大党的组织能力,推进改革、实现目标。
三是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取决于党组织的干部管理及干部的信仰、价值观、工作本领等,具有适应性、动态性。
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需要从党组织和干部个人两个维度发力。
从组织角度而言,要科学管理、使用干部,拓展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施展与提高的空间。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让信仰坚定、价值观正确、工作本领高强的干部被重用,让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有舞台,对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及时调整,让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配套制度,保证干部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为干部创造开拓进取、干事创业的制度环境,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强化对干部的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使干部不断适应领导现代化建设实践需要。
从干部个人来说,要自觉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不断提高现代化建设能力。这涉及诸多方面要求,集中体现在信仰、价值观、工作本领上。党员干部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之成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在遇到困难时敢迎难而上,遇到挫折时能不屈不挠,受到诱惑时能保持定力。广大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始终代表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杜绝政商勾连、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现在干部出问题,主要是出在‘德’上”。这也警示干部要自觉增强党性,站稳人民立场,立足本职工作,解难题、办实事,及时回应群众急难愁盼。要自觉主动学习最新技术,运用科技手段,转变思维方式,改革工作方法,激发群众积极性,从而上下同意,形成合力,推进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