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点领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尹宏 黄志兵

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指出,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成都须聚焦重点领域,敢于“啃硬骨头”,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持续发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坚定不移抓主体、抓实体、抓个体,持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激发市场个体活力,让“稳”的基础更加扎实、“进”的动能更加充沛、“新”的特质更加鲜明。

健全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民营企业全方位服务体系。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完善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和服务链条,做到“有需必应、无事不扰”。建立健全“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常态长效机制。以提升产业园区综合服务水平为重点,定期举办“蓉易见·民企会客厅”进园区活动,健全企业服务“啄木鸟”机制,加快实现“园区事园区办”,变“企业跑腿”为“上门服务”。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落实公平竞争政策、推进惠企政策直达、加强金融助企惠企、支持民间投资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加大拖欠账款清理力度,搭建一批银企、产研、产销、上下游对接平台,开展涉企乱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

健全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体制机制。健全制造业提能升级体制机制。推动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集群能级跃升,加快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快布局无人驾驶、商业航天、细胞治疗、核聚变等新领域、新赛道,孕育催生一批未来前沿产业。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发展反向定制、共享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引导数据、资本、土地等资源要素有效向制造业聚集。

深化产业园区综合体制改革。优化园区管理机构。谋划好改革“后半篇文章”,以“一区多园”“园中园”等模式推进机构编制优化整合,提升园区运行管理能力。推动园区减负扩权。突出园区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服务主责主业,制定“产业园区赋权清单”,探索将部分市级管理权限依法依规按程序下放园区。提升园区市场化运维水平。培育“蓉字号”专业团队、招引先发地区成熟运营团队,支持运营公司开展特色园区建设、项目人才招引、产业培育服务、市场供需对接等经营服务。因地制宜推行“全员聘任”“竞争上岗”“特职特聘”,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度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相通相容,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健全高水平开放通道枢纽体系。推动国际航空枢纽、国际铁路枢纽、国家物流枢纽和国际通信枢纽建设,深化“两场一体”协同高效运营,建设多式联运智慧枢纽,增强内畅外联的枢纽通达能力。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拓展中间品贸易、数字贸易、绿色贸易、服务贸易,推动跨境电商与市场采购贸易等深度融合发展,提升成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健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体制机制。建强“两场两港”国际消费载体,深化“口岸+商圈”协同联动,实施优化外籍人士支付、景区预约、离境退税等便利化措施,提升消费服务国际化高端化水平。

构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制度体系。构建主动服务国家安全能力建设体制机制,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健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体制机制,深化成渝双核联动联建,深入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

(作者:尹宏,成都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黄志兵,成都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