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学生社区补全“大思政”育人拼图
作者: 杨龙 李维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强调,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构建大思政实践育人模式。成都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深入推进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运用大运遗产,深化党建引领下的城市型大学“十大社区、五育并举”学生社区育人工作机制,以共建共享安全、美丽、学习、文明、幸福“五个社区”为目标,补全“大思政”育人拼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体系与学生社区建设的深度融合,打通了育人“最后一公里”。
畅通育人主渠道
学生社区不仅是新时代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育人场域,也是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更是第二课堂的延伸拓展。近年来,成都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通过制度设计,在学生社区扎实落实“一线规则”,从“岗位职责进驻社区、思想引领进驻社区、成长帮扶进驻社区”,到“学生情况知底”“学生特点知情”“学生成长知心”,构建起了全方位、立体式、浸润式的社区思政育人工作微体系。通过抓住学生、教师、社会资源等关键要素,激励各部门向着协调、协同、整合、互嵌的整体性治理目标,提升学生思政教育引领力、组织力和服务力。校领导带头深入学生社区调研,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摸透学生社区实际情况、摸准学生实际期盼,回应学生现实需求,帮助青年学生实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等常态化走进社区,后勤服务人员全天在岗在线及时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落实辅导员、班主任值班制度,推进从与学生“同吃、同住、同成长”的“老三同”向更高层次的“同场域、同频率、同成长”的“新三同”方向发展,将第一、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开展高品质的第二课堂活动,培育青年学生深层次综合能力,共同汇聚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强大合力。不论是“四美”公寓建设,还是“橙园”数智服务系统建设,学校都始终将青年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学习、生活、心理、职业发展等现实问题结合,将环境育人与知识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等结合,加强学生社区隐性教育体系建设。通过体验式、浸润式、情感化、滴灌式的教育,打通“育人环节中贴近学生的‘最后一公里’”,让思政教育沁入学生心田,在学生成长成才上凸显成效。
筑牢育人主阵地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把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方向的根本所在。从本质上讲,“一站式”学生社区是高校组织形态上的创新,这一组织创新构筑起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的学生社区,对培育学生价值观、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以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属性、系统提升党建质量为导向,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根据地”,通过组织引领、队伍建设和机制保障等工作的协同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学生社区学习生活之中。近年来,成都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着眼于打造功能型党支部,构建起了“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一体化社区党建工作格局。学院领导、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我与院长面对面”“朋辈有约”“畅聊午餐会”等形式进驻“书香”社区,了解青年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技能训练与竞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数字校园建设等方面的困难、困惑与困扰,并针对青年学生关心的理论热点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释疑解惑,让更多暖心服务飞入师生心中。大学是青年成长为具备独立社会化能力人才的重要阶段,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是培养青年学生社会化能力的重要途径。将学生社区作为促进青年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培养青年学生责任心、使命感,锻炼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主要场域,让学生从被管理者转变成管理者。通过成立“公寓先锋队”“志愿服务队”,开展系列“答疑杂货铺”“我为师生办实事”等社区活动,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基层社区治理,让学生在“琐碎小事”中得到锻炼、提升,这样的一些举措不仅丰富了社区育人内涵,也推动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相辅相成。
实现育人全覆盖
学生的思想问题往往与学习适应、日常生活、身心健康、生涯发展、朋辈互动、家庭支持、社会关系等多重问题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而学生社区对于青年学生各类习惯培育、价值观形塑、人格养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同时又是极其深刻甚至持续一生的。因此,学生社区不仅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能力的“第一社会”,也是培育大学生良好习惯的“第二家庭”,更是形塑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第三课堂”。近年来,成都大学在原有社区空间基础上,以宿舍楼栋的功能房为载体,结合空间特色和学生群体学科特色,引入社区空间“特色+”理念,逐栋打造“诚信长廊”“知行长廊”等多功能学生社区共享空间,满足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活学习交流需求。这些共享空间会定期举办“诚信教育”“学业指导”“生涯咨询”等特色活动,为青年学生专属订制“社区文化菜单”。同时,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下,带领青年学生制定学生社区公约,为“美好社区”建设建章立制,引导学生关心并解决身边的人际关系矛盾、社区公共事务以及“急难愁盼”问题,营造“环境美、服务美、和谐美、心灵美”的“四美”社区氛围,实现了学生社区的良好自治,提升了学生的政治觉悟、思维水平、职业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赋能育人新路径
用信息化赋能学生社区服务管理,在学生社区部署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做好人员匹配,梳理业务归属,全方位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实现学生事务的业务协同、流程优化、精准管理,是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的新路径。在思想层面,树立“数字化思维”,推进数字化思维和技术手段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的全面应用,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实践层面,学校在深入研究学生需求和科学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加大对社区设施设备的数字化投入,同时对传统设施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长期以来,成都大学建立全覆盖、综合性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数据信息平台,实现信息集成共享。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提升,对管理流程优化、社区安全管理网格化、服务便捷智能化等方面进行数字资源平台建设。借助政府政务自助服务的理念,把以往学生办理事务“跑断腿”的各类在读证明、成绩单、证书打印等事务通过信息化手段集成到自助终端设备上,并投放到学生社区,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打造“一站式”“一键式”“只跑一次”学生事务服务平台。借鉴社会居民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理念,实施学生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学生社区党员宿舍挂牌,制作党员风采展示墙,引导学生党员亮身份、当先锋、作表率。运用智能门禁、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记录学生作息、夜归信息,代替传统的宿管查寝,提高了画像数据的准确性和效率,不断创新工作形式,让学生社区生活学习变得更美好,让学生社区治理有速度更有温度。
(作者:杨龙,成都大学商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李维,成都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