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定
(2022年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党的二十大发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动员号令,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作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部署。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定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统揽新时代成都工作全局
突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首要政治任务,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贯穿到成都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党中央和省委系列决策部署在成都落地生根、见行见效。
(一)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十年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和迈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做“两个确立”的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绝对忠诚体现在坚定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上、体现在履职尽责推动城市发展上、体现在永葆初心服务人民上,确保成都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
(二)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成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深刻把握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丰富内涵,全面把握其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坚持好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破解发展难题、服务市民群众、战胜风险挑战的能力,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实践检验和人民检验的发展实绩。
(三)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城市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战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承担着城市现代化的国家试点任务,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着眼2100多万人口规模的现代化,致力创新驱动、精明增长、智慧治理,在探索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上率先突破;着眼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致力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幸福提质,在促进城乡共富共美和社会公平正义上率先突破;着眼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致力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文化富饶,在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上率先突破;着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致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节约集约,在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上率先突破;着眼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致力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五外联动,在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和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上率先突破,奋力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
(四)深入落实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要求。党的二十大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深刻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系统部署,全面彰显了我们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坚定决心。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三个务必”,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带领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五个走在前列”的奋斗姿态引领保障成都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二、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成都现代化建设
当前,成都正处于能级位势持续上升、发展方式调整转型、增长动能加快转换、开放格局整体跃升、民生福祉提升优化、城市治理深化变革的关键时期,面临重大战略交汇叠加、重大部署深入实施、重大政策加快落地等一系列历史机遇,必须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放在“两个大局”下审视,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把握,努力在新征程上担当作为、走在前列。
(五)把握成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聚焦党中央和省委赋予成都的时代使命和独特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把牢“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总抓手,按照“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坚持以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坚持功能提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幸福提质创造高品质生活、智慧提能实施高效能治理,努力建强“大后方”、唱好“双城记”、做强“都市圈”、建好“示范区”、打造“幸福城”,加快建设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
(六)担当服务国家全局和全省大局的使命责任
坚持在国家战略全局和治蜀兴川大局中找位置、强担当,坚定扛起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时代使命,发挥“双机场双枢纽”门户优势和向西向南开放前沿区位优势,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坚定扛起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的时代使命,发挥产业基础良好、创新资源富集、市场腹地广阔的优势,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坚定扛起引领带动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建设的时代使命,发挥国家中心城市要素聚集力、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的优势,在推进“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中建设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坚定扛起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时代使命,发挥生态本底良好、发展活力强劲、城市治理有序的优势,打造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坚定扛起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时代使命,发挥现代城市与大美乡村融合发展、巴适安逸与创新创造相得益彰、历史文化与开放时尚交相辉映的优势,打造高品质生活幸福城。
(七)明确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愿景
到2035年,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目标全面实现,基本建成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实现,城市经济实力、科技创新策源转化能力、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高品质生活共建共享,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世界文化名城魅力充分彰显,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共同富裕走在全国前列;高效能治理精准精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成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发展高质高效、动能充沛充盈、文化自信自强、社会和顺和谐、城乡共富共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实现上述愿景,未来五年至关重要,要努力实现以下奋斗目标:超大城市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城市核心功能、基本功能、特色功能全面增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四化同步”协同推进,全国重要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实现新跃升,“两场两港”枢纽优势持续巩固,在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节点地位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更高水平;世界文化名城彰显新魅力,“三城三都”国际美誉度、全球影响力持续增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渐丰富;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新进展,“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幸福成都品质内涵得到新提升,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乡融合美丽画卷加快绘就;城市现代化治理达到新水平,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智慧蓉城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和抵御冲击能力全面提升。
三、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快建设“四中心一枢纽一名城”,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建设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八)突出功能协同、区域协调,全面增强极核引领能力
推进“三个做优做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坚持战略定位指引,聚焦“四中心一枢纽一名城”功能定位,持续做优做强高端要素运筹、创新策源转化、国际消费引流、对外开放门户等核心功能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宜居环境、现代治理等基本功能,支持各区(市)县立足实际发展特色功能,推动城市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跃升。突出协同共进发展,推动中心城区先行引领,强化城市新区牵引带动,做强郊区新城战略支撑,着力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发展格局。强化重点片区示范,完善重点片区融合开发机制,加大规划建设、要素保障、公服导入等政策支持力度,把更多高能级平台、标杆性企业、重量级项目聚集起来,加快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中的“示范区”。抓实项目集群建设,健全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推动重点片区项目攻坚和集群成势,筑牢夯实城市功能核心支撑。
构建“三圈一体”打造现代化都市圈。深入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协同推进基础设施一张网、产业协作一盘棋、政策设计一体化。着力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建设市域铁路S3线、S5线、S11线和都市圈环线铁路,实施宝成铁路、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改造,推动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协同构建高能级产业生态圈,以共建“三带”为重点,推动先进制造业链式关联、梯度布局、集群发展,共筑现代服务业高地,推进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构建公共服务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强化社会保障服务对接、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社会治理联动协同、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全面增强人口综合承载服务功能。加快建设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共建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完善人才联合引育支持政策,强化财税金融支持创新政策协同,共建共享创新资源、创新平台、创新服务,全面增强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
聚焦“五个互联互通”打造现代化双城经济圈。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列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机遇,深入落实“1+5”合作协议。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成渝中线、成达万等高铁建设,共同优化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升中欧班列(成渝)、中老班列运行质效,推动双核枢纽机场资源开放共享,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建立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链供应链协作配套机制,建好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国家示范区,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科技创新资源互联互通,携手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技术交易市场,高水平建设成渝科创走廊,共建西部科学城。推进城市服务功能互联互通,推动金融服务一体化,争取联合授信,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跨区域开展业务和设立分支机构,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推进社会公共政策互联互通、政务服务互认通办,实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便捷生活行动,协同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共建现代化国际都市。
(九)突出建圈强链、数实融合,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深入推进智造引领建设制造强市。坚持实体经济为根基、先进制造为方向,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力建设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实施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加快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优势产业和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10个以上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推动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绿色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前瞻布局量子互联网、服务机器人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培育链主企业和重点链属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打造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壮大高成长型中小企业,推动企业上规、上榜、上云、上市,做大做强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形成大企业引领发展、中小企业协同共进良好局面。实施产业生态培育行动,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聚焦产业生态圈和重点产业链,建立完善产业建圈强链评估机制,构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投资基金、领军人才等“5+N”产业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