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怎样走好中国式现代化城市道路
作者: 白茹 陈婷婷
《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为主题主线,以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聚焦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一总体目标,按照思想指引、总体谋划、重点任务、政治保证四大板块展开,共同回答了“成都怎样走好中国式现代化城市道路”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本期“先锋会客厅”本刊独家专访《决定》起草组成员,市委政研室主任、市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曾明友,从《决定》出台背景、目标愿景以及实践路径等多维度进行深度解读。
对表对标系统谋划成都现代化建设
《先锋》:《决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出台背后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曾明友:《决定》是将中央的擘画转化为城市的实践,将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与成都实际相结合。
《决定》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为主题主线,以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聚焦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一总体目标,按照思想指引、总体谋划、重点任务、政治保证四大板块展开,共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强调坚定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统揽新时代成都工作全局;第二部分提出成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使命责任、目标愿景;第三至五部分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作出系统部署;第六部分强调以全面从严治党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坚强保障,共同回答了“成都怎样走好中国式现代化城市道路”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进一步解析《决定》的四大板块,梳理其中内容逻辑,就能明确看出成都出台《决定》的现实意义。一是对表对标中央、省委部署,在“国之大者”“省之大计”中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号角,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作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部署。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渝极核城市、四川省会城市,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做出应有的担当和作为,落实中央和省委战略部署,《决定》给出了明晰的路径方向。二是勇担城市现代化建设国家试点示范的使命责任。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成都的时代使命,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承担城市现代化的国家试点任务。《决定》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探索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三是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成都从“一五”时期工业立市到“三线建设”奠定家底,到改革开放大解放大发展、到借力西部大开发实现城市能级跨越提升、再到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了从传统手工业城市到新兴工业城市、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的巨大跨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跨越2万亿元,位势能级不断跃升,需要我们针对自身实际,结合自身特点走好中国式现代化城市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对不同的城市而言,侧重点和表现不一样。当前,成都正处于能级位势持续上升、发展方式调整转型、增长动能加快转换、开放格局整体跃升、民生福祉提升优化、城市治理深化变革的关键时期。分析这六大特征,有的表现出的是优势,有的则是短板。城市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城市的长板,而城市发展基础和安全韧性取决于短板。成都现代化建设,一方面要扬优势,另一方面要尽快补齐短板,既提高核心竞争力,又夯实城市基础,提升城市韧性。四是强化政治保证,夯实了成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支撑。《决定》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作出系统部署,要求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旨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时刻保持“三个务必”的高度清醒,坚定“两个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以“五个走在前列”的奋斗姿态,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成都新征程中创造新的更大业绩。
找准成都现代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先锋》:“五个坚定扛起”的使命责任,“五个率先突破”的努力方向与成都现代化建设的有机联系是什么?
曾明友:《决定》从国家、区域、省域、城市以及为民服务初心五个层面提出了“五个坚定扛起”的使命责任,并对照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明确了通过“五个率先突破”奋力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努力方向。
《决定》提出坚定扛起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时代使命、坚定扛起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的时代使命、坚定扛起引领带动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建设的时代使命、坚定扛起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时代使命、坚定扛起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时代使命。这“五个坚定扛起”的使命责任,每一个后面都对应接续发挥什么优势,比如“坚定扛起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时代使命,发挥‘双机场双枢纽’门户优势和向西向南开放前沿区位优势,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这是我们深入分析成都在开放格局中的独特性所得出的结论,体现成都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责任,其他四个坚定扛起也是同样的道理。
“五个率先突破”聚焦成都需要着力突破的问题,对照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一一突破。首先,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成都常住人口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尽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地跨越2万亿元,但是人口众多,人均GDP不高。针对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成都首先要破题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问题,所以提出创新驱动、精明增长、智慧治理,在探索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上率先突破。强调做大蛋糕的同时,“五个率先突破”的努力方向也解决如何分好蛋糕的问题。成都在推动城乡共同富裕方面,应该说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但成都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有待提升,整体富裕程度不高。我们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着眼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致力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幸福提质,在促进城乡共富共美和社会公平正义上率先突破”。
再比如在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上率先突破,这是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应有之义。《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中,明确要求成都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可以看出《决定》提出的使命责任和努力方向,都体现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同时又与成都自身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指导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引领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步调一致向前进。
《先锋》:怎样理解《决定》提出的目标愿景?目标背后,透露出什么关键信息?
曾明友:《决定》聚焦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一总体目标,充分反映出了成都的现实区位和理想坐标。即,“中国西部”是现实区位;“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是置于全球维度的理想坐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则是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铺就最鲜明的城市底色。
西部地区作为战略大后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极核城市,理应主动担当先行示范,在推动西部地区现代化,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中,发挥先行引领作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
近年来,成都突破“盆地桎梏”,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全方位开放,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全球资源整合和竞争,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位势迅速上升。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与美誉度的城市,关键是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建圈强链、内畅外链、要素运筹等方面加力加劲,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科技创新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宜居宜业、生态环境和治理水平是成都最显著的比较优势,“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是最鲜明的城市特质,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最亮眼的底色。从“首提地”到“示范区”,成都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努力在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城市人民宜居宜业、城市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率先突破。
明晰成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先锋》:围绕目标愿景,《决定》在路径安排上有何特点?
曾明友:在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路径安排上,《决定》全面对表党的二十大明确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对标省委全会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突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把牢“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总抓手,按照“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坚持以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提出坚持功能提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幸福提质创造高品质生活、智慧提能实施高效能治理,并作出“十个突出、十个全面”的具体任务安排。
这一系列部署为成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指明了实践路径:一是突出功能协同、区域协调,全面增强极核引领能力;二是突出建圈强链、数实融合,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突出科教支撑、产研融合,全面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四是突出内畅外链、要素运筹,全面提升国际门户枢纽功能;五是突出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全面提升幸福成都品质;六是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融;七是突出开放包容、自信自强,全面推进文化繁荣兴盛;八是突出良法善治、公平正义,全面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九是突出敏捷高效、智慧智能,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十是突出底线思维、有机韧性,全面提升城市安全水平。
“十个突出”主要是安排近五年的重点工作,“十个全面”主要谋划中长期成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任务。比如,全面提升国际门户枢纽功能是长期任务,到2035年仍需要提升,这是一个久久为功的事。那么,未来五年在提升国际门户枢纽功能方面,我们重点做什么?就是突出内畅外链、要素运筹,目前,成都具备门户枢纽这个功能,但是需要把枢纽功能转化为枢纽能力。“双机场”是全国少有的,但有这个功能,不一定进行了有效转化。去年,成都双机场的客流量全国第一,这种流量如何转化为流量经济,突破口就在要素运筹,通过着力拓展国际国内大市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等,提升资源要素全球运筹能力,把人流、物流转化为经济流,真正使枢纽功能转化为枢纽能力,这就是未来五年的着力重点。
《先锋》:《决定》提出的目标愿景与实施路径,与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的部署相比,丰富了哪些内容?
曾明友:《决定》与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是对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相关部署的延展和细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部署对目标进行了丰富完善。按照党的二十大“两步走”战略安排,特别是结合落实省委提出的支持成都建设“四中心一枢纽一名城”重大要求,《决定》结合成都现代化建设的六大阶段性特征,分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两个阶段确立了成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及未来五年的阶段性目标,解决如何在城市层面进行落地的问题。
第二,目标更加清晰,路径更加精准聚焦。这次《决定》是对城市现代化的一个全面部署,首次提出了“五个坚定扛起”的使命责任,“五个率先突破”的努力方向以及“十个突出、十个全面”的路径设计,全面贯彻了党的二十大关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路径等部署,目标更加清晰明了,路径更加精准聚焦。
第三,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更加准确。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成都在推进“三个做优做强”、产业建圈强链、“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智慧蓉城建设等重点工作中形成了一些新经验新做法,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决定》把经验成果形成固化。比如成都提出“三个做优做强”战略部署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次强调了“三个做优做强”的核心是做强城市整体功能,包括基础功能、核心功能和特色功能。各个区域在推动“三个做优做强”中,都要服务于整个城市的核心功能定位,即“四中心一枢纽一名城”。成都东部新区、双流区和青白江区要重点围绕做优做强门户枢纽功能,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要重点围绕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来做优做强。当然,并不是说这些功能只是由这些区(市)县来承担,当中有一个主责和次责的问题,或者说主要承载地和配套承载地、共担和分担的问题。各个区域的着力重点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