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功能提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者: 魏倩成都要实现新时代新征程“两步走”目标愿景,未来五年至关重要。如何坚持功能提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幸福提质创造高品质生活、智慧提能实施高效能治理?专家学者为您解读——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为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四川省会城市,理应主动担当,在探索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站在新的发展起点,要求成都发挥在内陆地区显著优势,加快提升城市位势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在拓展国家发展战略纵深、引领区域协同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聚焦党中央和省委赋予成都的时代使命和独特定位,成都强调要坚持功能提级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建设“四中心一枢纽一名城”为抓手,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为谱写超大城市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提供了路径遵循。
全面增强极核引领能力
提升极核引领能力能够有效发挥中心城市聚合效应和传导效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成都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31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已经迈入超大城市行列,但功能结构布局与资源配置需求不相匹配、公共服务供给与人口分布不相匹配等现实矛盾日益凸显。应当突出功能协同、区域协调,以“三个做优做强”重塑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城市内涵发展、区域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功能能级;以“三圈一体”推动三圈融合发展,共筑发展合力,构建市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以“五个互联互通”聚集高端资源要素,实现“双核联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进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是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核心“芯片”。新时代十年,成都经济规模连续跨越两个万亿级台阶,但经济总量增长与发展质效不高同时存在。应当突出建圈强链、数实融合,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着力打造地标产业,建设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二是大力构建服务业新体系。深化国家“两业”融合发展试点,构建创新支撑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引导制造业龙头向服务型融合转型。三是大力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充分发挥辐射西部3.8亿人口的地域优势,立足消费升级需求,培育多元融合消费场景、营造安全诚信消费环境。
全面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经过多年发展,在蓉高校、科研院所数量排名全国前列,累计吸引新落户青年人才超过47.6万人,但高端人才缺失、高端创新资源聚集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应当突出科教支撑、产研融合,引培共促提升城市创新能级。一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市。高质量落实教育改革举措,加快推进教育资源扩容提质,强化教育人才支撑、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大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二是加快建设科创强市。抢抓成渝共建西部科学城机遇,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重点引入一流创新团队,加大服务平台建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三是加快建设人才高地。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推动人才专项支持政策落实落地,探索构建柔性引才、用才的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全面提升国际门户枢纽功能
提升国际门户枢纽能级,是用好用活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成都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成都国际班列通道能级不断拓展、“两场一体”协同运营加快推进、开放平台载体更加多元,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突破8000亿元,但开放通道平台能级和开放型经济发展质效仍有待提升。应当突出内畅外链、要素运筹,努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一是着力建设空港陆港大枢纽。聚力打造连接泛欧泛亚的国家陆港主枢纽,加快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提升开放通道枢纽运营能力。二是着力打造开放合作大平台。协调联建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等战略枢纽,增强国际合作园区等开放平台的服务承载能力。三是着力拓展国际国内大市场。畅通国际国内商品物资循环,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打造国际贸易中心城市。
(作者系中共成都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