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智慧提能实施高效能治理
作者: 邓凡当前,科技日益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支撑。成都提出的“智慧提能”,高度顺应了城市治理的新规律。实现智慧提能,需要从构建治理平台、提高运行水平、完善保障体系等方面多措并举,为城市治理赋能。
构建智慧治理运算中枢
2022年4月召开的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就提出了“城市有机生命体”的理念,高度契合智慧治理的发展方向。当前,科技支撑的城市治理正在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迭代,城市正在进入以智能有机体为代表的变革重构期,在技术体系上注重打造融合感知、智能中枢、一体安全的数字孪生城市,建强“城市大脑”是构建城市有机生命体的前提。
依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都建强“城市大脑”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2022年5月,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成都智算中心”正式上线运行。该中心集成了人工智能算力平台、城市智脑平台和科研创新平台三大平台,将为“智慧蓉城”建设提供端到端的场景化服务支撑。实现智慧提能,成都要依托以算力为核心的技术应用能力,为城市治理、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发等提供强有力的算力支撑。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强大的“城市大脑”,通过智能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计算,驱动数据流通应用,形成面向各个领域、各个场景、各种事件处置的“思考”能力,推动城市运行从事后统计向事前预测、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转变,从而增强城市整体运行管理、决策辅助、应急处置能力。
夯实智慧治理的“神经末梢”
数据是智慧提能的基石,推进智慧治理,需要通过构建泛在的感知网络,收集城市运行的海量数据,为城市大脑进行运算提供素材。在智慧提能的过程中,成都市要充分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构建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城市感知系统,覆盖到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社会治安、信访维稳、医疗卫生、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诸多领域,实现整个城市“一网可观”,做强通达市、县、镇、村、小区的各级“末端神经”,以收集的数据全面展示物理世界的运行情况,构建起数字孪生城市,为数据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奠定数字底座。
提升智慧城市运行能力
在完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的基础上,要推动城市治理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让城市运行更加聪明,推进以大数据融、聚、通、用为基础的城市运行体系建设。在公共服务领域,推行“一卡通用、一码通行”,围绕交通、医疗、养老、抚幼、就业、教育、旅游、文体等重点领域,打造智能化公共服务应用场景;在基层治理领域,促进各级治理平台融合协调,探索建立多平台协同运行体系,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治理服务平台,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在风险防控领域,要围绕城市的典型风险,提高关键参数及状态监测能力,做到防范于未然,构建一体化的安全治理体系,实现风险防控、应急决策、应急指挥的系统管理。
完善智慧提能的保障体系
加快补齐城乡基层智慧治理人才资源支撑力不足的短板。根据城乡基层智慧治理的特点,制定灵活高效的用人制度,构建以专业性、创新性、适用性为指标的人才评价机制,真正凝聚一批高水平智慧治理人才。加快补齐城乡基层智慧治理制度体系不健全的短板,一方面,要建立灵活的城乡基层智慧治理体制机制,形成党政部门、社会组织、公众等治理主体积极参与的多元共治网络,破除数据壁垒和技术鸿沟,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跨系统的协同共治;另一方面,要加快形成并完善有关智能治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以法治保障城乡基层智慧治理的有序实施。
(作者系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教务处处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