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历史生成、新时代实践与未来展望
作者: 洪向华 王辰
【专家简介】
洪向华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政党、领导科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在《人民日报》《求是》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译文200余篇,主编《复兴之路》《聚焦中国经济社会大转型》《做合格共产党员》等30余部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健全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机制研究》等。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首次提出“中国梦”这一概念,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不断深化中国梦的新时代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相贯通的逻辑演进出发,把脉中华民族寻梦、追梦、圆梦的奋斗历程,对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梦的历史生成
在中国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中国梦”,其内涵、特点和实现程度也不尽相同。就近代以来的中国而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最大的中国梦。从其历史生成看,大致经历了从追逐独立梦到追逐富裕梦,再到追逐强国梦的历史嬗变进程。
追逐独立梦,中国人民站起来。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国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然而,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以及之后一系列战争的失败,中华民族置身“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压,实现民族独立成为中国近代史寻梦的开篇。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民族独立探索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中华民族的独立梦终于有了先进指导思想的政党领导力量。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民族独立梦终于实现,中国人民从此真正站起来了。
追逐富裕梦,中国人民富起来。国泰则民安,民富则国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民族独立梦实现后,实现国富民富的富裕梦成为党和人民的现实诉求。对此,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细致规划了实现富裕梦的“三步走”战略,并且每一步都有相对应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具体要求,具体描绘了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的逐梦路线图。在“三步走”战略指引下,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贫穷落后的旧面貌,人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中国人民真正富起来了。
追逐强国梦,中国人民强起来。中国梦就是强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本质上与国家层面的“强国梦”有着内在的基本同构性。在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富裕的基础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逐梦新征程题中应有之义。在这个意义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以民族复兴为“主体”,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两翼”的中国梦,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中国人民在强起来的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中国梦的新时代实践
从大历史视角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在此过程中,新时代十年推进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立足现实又着眼长远,为伟大梦想的最终实现奠定了全面坚实的基础,切实增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迈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键一步,它延续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继往开来,既是胜利的丰碑,又是进一步发展的起点。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憧憬与向往,在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下,中国人民的“小康梦”“幸福梦”成为现实;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铸就坚实基础。人民幸福的“小康梦”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其如期实现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其二,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找到实现中国梦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能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之路?从性质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能够在方向上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会走入邪路、老路、死路、绝路;从内涵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所包含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能够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澎湃动力;从优越性上看,中国式现代化靠全国人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艰苦奋斗来实现,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备更扎实的根基。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大道、必由之路。
其三,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奠定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只有以丰富的物质资料为保障,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才有现实的可能。进入新时代,基于对经济发展阶段认识的不断深化,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高质量发展是综合式发展,它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起点,逐步跨越经济领域,向社会生活的各领域渗透。新时代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这些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伟大成就,奠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坚实基础。
其四,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巩固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局面。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前提。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态,在时间上贯穿人民群众参与利益表达过程、征询过程、决策过程、评价过程等多个环节,在空间上统摄基层、地方和国家三个层次,在实践上覆盖人民生活各个领域,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能够有效起到稳固政治局面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备,参与实践进一步丰富,人民民主从巩固走向深化,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良好政治前提。
其五,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框定实现中国梦的文明维度。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我们从人类文明发展层面把握民族复兴未来走向的重要视角。从国内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指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整体协调和全面发展的文明形态;从国际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指向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共同发展的文明形态。在此意义上,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一体两面的文明指向,共同框定了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明维度。新时代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深入挖掘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全面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广阔外延,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显示出其他文明不可比拟的显著优势。
中国梦的未来展望
回顾中国梦的历史演进过程与新时代实践可以看出,中国梦的生成是基于现实历史发展需要的必然逻辑选择,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国家理想,并且经过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实践,已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迈上新征程,特别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充满时代机遇,也面临重重困难。为此,必须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斗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其一,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具体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就是要把握好“顺势而为”和“奋发有为”的辩证统一关系。顺势而为,就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引领人民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奋发有为,就要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抓住历史发展大势、历史变革时机,把民族复兴更好地推向前进。
其二,捍卫伟大梦想,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对于那些危害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迟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进行坚决斗争。同时,注意斗争的灵活性问题,把握好斗争的时、度、效,在原则问题不让步的前提下灵活机动,一步步解决问题,走向伟大胜利。
其三,成就伟大梦想,必须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从“中国梦”这一概念出发,其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具体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也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永葆对党的历史使命的初心。同时,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保持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创新理论、创新实践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
(作者王辰,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