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与振兴:疫情防控新阶段超大城市经济发展路径初探

作者: 王晋

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特别注重提振信心、激活主体,加快优化提升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特别注重源头治理、统筹联动,加快推动城市绿色转型,不断提升城市整体能级和现代化水平。要致力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五外联动,在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和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上率先突破,奋力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为此,今后一个时期成都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2022年,成都各项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又接连遭遇罕见高温干旱、缺电保供、暴雨山洪和疫情袭扰,多重困难叠加、多种矛盾交织。成都积极应对多重困难挑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抓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但从全国经济发展大局看,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2023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仍然很多。从各地经济来看,不少城市外需走弱、订单不足、成本上升,成为突出的现实难题。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提振市场信心、释放潜力活力、稳定经济增长,扎实推动中央和省委各项经济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是当前成都面临的重要任务。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激发消费活力

把恢复和扩大内需摆在优先位置,大力提振消费信心和活力。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均把扩大国内需求、增强消费能力视为提振经济的重中之重。作为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之一,消费是城市经济的主拉动力。成都应加快重启文化旅游、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困难行业。受疫情影响,文化旅游和餐饮娱乐等产业都受到巨大冲击,推动相关产业复工复产,有利于提振城市消费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发挥成都产业优势,积极推荐成都品牌,增强成都文旅竞争力。重点招引时尚潮流、动漫游戏、艺术投资出品等重大文旅项目,着力引进品牌酒店和品牌民宿,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联合在线文旅消费平台,大力推广文旅消费券,让老百姓愿消费、能消费、敢消费。鼓励发展夜间经济、地摊经济,增加城市烟火气息,提升城市发展韧性。同时,规范地摊经营方式,划定地摊经营的区域,限定开放时间,并要求地摊经营者保持摊位整洁,避免地摊经济可能带来的街道脏乱、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营造国际消费新生态,制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支持政策,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品牌。

“走出去”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受疫情影响,供应链受阻,不少企业订单流失,产业发展出现困境。“出海抢单”“出海招商”已成为各地“拼经济”“稳大盘”的当务之急。2022年11月,广州外贸企业就组织了百余人包机“征战”东南亚;12月,浙江“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启动;同月,成都高新区的15家企业包机前往欧洲,拉开“出海招商、出海引智、出海抢单、出海交流”系列商务活动首站序幕。成都其他区(市)县也应积极跟进,抢抓市场,化危为机,用实际行动重塑和拓展海外市场,为城市经济振兴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政府机构应积极主动作为,当好企业的“店小二”,主动收集企业出海意向和需求,积极协调外事、公安、卫健等部门,为企业出海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金融机构做好跨境结算、资金融通等跨境金融服务,为企业“出海抢单”做好金融保障。当然,除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可以同时发力,邀请海外客商来蓉洽谈商务,主动推进交流合作,积极创造新的商机。

优化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通道

深化“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加速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积极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提高中欧班列(成渝)运输时效,增强中欧班列(成渝)辐射能力,深化对欧经贸合作,加速整合成渝地区的产业链,与重庆协同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优化和稳定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深化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一主两辅多点”网络建设,加快形成以成都-钦州-东盟铁海联运通道为主,成都-昆明-老挝中老铁路通道、成都-凭祥-河内铁路直达通道为辅,南沙、黄浦等港口多点进出境的南向国际多式联运网络体系。强化中欧班列与南向班列有机衔接,进一步释放西部陆海新通道“红利”,引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高质量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创新要素集聚,减少制度性成本,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依托成都国际航空枢纽、成都国际铁路港,构建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和长江经济带空、铁、公、水联运的综合物流服务体系。支持创建天府国际机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强枢纽建设,提升机场、港口等口岸能级量级,畅通国际开放通道。

切实提高企业发展韧性,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市场主体是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就业创业的基本载体。截至2022年8月末,成都市市场主体数量达到353.9万户。经历疫情等影响,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经营遇到了很多困难,对市场活力产生了较大打击,对企业发展韧性提出了挑战。为此,应采取积极措施,切实提高企业发展韧性与活力。一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疫情对市场主体的韧性和活力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一个强有力的公司治理框架是应对外界风险的关键所在,是加强投资者信心、实现资本融通等经济目标的重要保障。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提高风险治理能力。完善线上股东大会监管框架,提高股东大会的参与度。完善风险信息披露框架,包括健康、供应链、公司声誉和环境风险等,强化对风险的监测和披露能力。二是推进市场主体的数字化转型。疫情给商业环境带来重大转变,根据有关机构研究,新冠疫情加快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大批工作人员转向远程平台。因此,企业必须提高数字化能力,不仅把数字化转型作为短期的商业对策,也将其作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三是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股票市场在为公司提供股权资本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股权资本能增强公司的财务韧性,使公司得以履行对雇员、债权人和供应商的义务,帮助公司克服暂时的衰退带来的困难。因此,应通过支持企业到资本市场融资,带动可持续的复苏,增强经济体系韧性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冲击,并促使新的商业模式出现。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