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索 有力推进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新图景加速呈现
作者: 黄建华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天府新区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的理念,特别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2020年1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的历史使命。同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成都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提出有关部委要指导编制示范区建设方案。2022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同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开发布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
《总体方案》公布一年来,成都坚定扛起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时代使命,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崭新图景加速加快呈现。
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公园城市经济活力更加强劲
高质量发展,既是示范区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示范区建设的内生动力。《总体方案》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结合,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着力营造宜业优良环境、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一年来,成都始终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推进发展和赢得主动的核心载体、关键抓手,坚持以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公园城市经济活力得到有效激发、有效提振。
一是加快发展重点产业。出台“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落地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9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114家,获批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国家级民用无人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融合发展,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近1.2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能源装备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万家,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世界500强本地企业增至3家。
二是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加快建设,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正式揭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139家,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4家、总数居全国第6位,新增独角兽企业4家、总数排名全球第25位,全球创新指数排位较上年上升10位、排名全球第29位,人才总量达622.3万、排名全国城市第4位,再度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称号。
三是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开工建设成渝中线、成达万等5条高铁,陆港空港物流枢纽功能协同布局,“两场两港”协同高效运营,稳步推进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片区改革探索,深入实施“外贸进口年”行动,稳定开行20条国际货运航线,国际(地区)航线突破130条,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量突破2万列,入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四是不断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统筹推进“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出台空间、产业、交通、能源4个优化行动方案及政策措施,持续深化“碳惠天府”机制,实施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24个,新建充电桩4.8万个,新增4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印发实施《成都市支持绿色低碳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组建成都绿色低碳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十余家在蓉高校院所、76家绿色低碳骨干企业共同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全年共签约重点项目46个、签约金额达1469亿元,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达2500亿元。
五是全力打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出台《成都市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举措》,不断深化商事制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制度建设,实现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100%“最多跑一次”、90%以上“可全程网办”,以12345亲清在线为牵引,打造蓉易办、蓉易享、蓉易见等城市服务品牌,市场主体总量达364万户、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
聚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公园城市民生福祉更加厚实
示范区建设,最终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总体方案》要求,要创造宜居美好生活,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为人民群众打造更为便捷、更有品质、更加幸福的生活家园。一年来,成都始终将“高品质生活”作为不断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的目标取向、价值归依,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公园城市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持续增进。
一是坚持以生态宜居为导向持续优化生活环境。大力实施“五绿润城”行动,全面完成“百个公园”示范工程和龙泉山国家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打造“金角银边”205个,建成“口袋公园”60个,新增城市绿地184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0.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5%。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完成岷江、沱江干流入河排口排查整治。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PM2.5平均浓度降至38.8微克/立方米,消除重污染天,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入选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二是坚持以优质均衡为导向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扩容提质、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实施“家门口的好学校”“健康成都”建设行动,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开工新改扩建幼儿园和中小学80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4.2%,启动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100个,成都国际职教城投入使用,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天府国际健康服务中心、市临床检验中心建成投用,实现医联体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
三是坚持以可感可及为导向织密社会保障网络。加强社会兜底保障,新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35个,发放各类困难群众救助资金13.8亿元、覆盖221万人次,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6.1万套(间)。16个城市更新全国试点项目全部开工,打造祠堂街、建设巷等20条特色街区,新增背街小巷环境品质提升示范街巷23条,完成人民中路等15个片区建筑风貌提升,推动既有住宅自主增设电梯1509台。民生实事工作目标全面完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68.7%。
四是坚持以共富共美为导向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聚焦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目标,发挥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绘就城乡共富共美崭新图景。推动完善积分落户和条件落户“双轨并行”落户政策,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快构建“4+6”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15个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区、100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片(园)区。聚焦川西林盘等开展生态价值核算转化试点,打造国家级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10个、生态价值转化场景380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
着力实施高效能治理,公园城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高效能治理,是示范区建设明确的“三高”建设要求之一。《总体方案》要求,践行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的理念,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全面提升安全韧性水平和抵御冲击能力,使城市治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率先探索符合超大特大城市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治理路径。一年来,成都始终将“高效能治理”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重要来源,持续深化智慧蓉城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安全韧性城市、夯实“微网实格”基础等重点,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园城市治理体系不断改善、不断优化。
一是深化“智慧蓉城”建设,持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瞄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方向,专项扎实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立建设领导小组,出台《成都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智慧蓉城运行管理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按“领导小组+城运平台+工作专班”模式高位推进,构建明晰一个总体目标、四项重点任务和两个关键的“1+4+2”总体布局,统筹建设三级智慧蓉城运行管理平台,完善“天府蓉易办”“天府市民云”“12345”热线等平台,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公共服务一网通享、社会诉求一键回应。
二是创新“微网实格”治理体系,持续深化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积极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子,以“微网实格”为基础体系优化治理单元,坚持“党建引领、双线融合”,构建社区(村)总网格、一般网格、微网格和专属网格“3+1”网格体系,优化设置一般网格1.4万余个、专属网格8500余个,因地制宜划分微网格12.4万余个;选优配强网格治理力量,以通过选派优秀干部、发动热心市民任微网格员等不同方式,组建14.6万名微网格员队伍,基层治理“毛细血管”不断丰富,切实将治理效能转化为服务效能,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在去年“8·25”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党建引领社区“微网实格”治理作用得到了充分验证、工作经受住了重大考验,国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督导组四川工作组高度认可成都“微网实格”治理工作做法,充分肯定了“微网实格”在疫情中的突出作用。
三是用心用力下足“绣花功夫”,持续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水平。立足超大城市发展实际,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韧性安全城市,开展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预警平台建设试点,加快实施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等重大项目,加快构建完善“1个目标”“2步计划”“4全体系”的总体布局。总体布局,即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引领力的安全发展城市”这一目标,分两步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细化完善“全主体”城市安全治理责任体系、“全流程”城市风险防控体系、“全灾种”城市应急救援体系、“全社会”城市安全治理体系,以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上一座城“三城一体”等模式,全面增强城市“空间”“设施”“管理”“社会”韧性。
(作者系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社会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