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会客厅智慧城市城市发展方式的智慧化
作者: 辛爱峰 陈婷婷
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如何理解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的发展要求?什么是智慧城市?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体现在什么方面?
“智慧城市”这个词,是IBM 提出的“Smart Planet”(智慧地球)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的结合,我们取“智慧”而留“城市”,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并确定其基本架构。即,感知:主动感知、上报数据、数据挖掘等;判断:数据分析、预测模拟、评测工具等;反应:政府决策、社会决策、市民决策等;学习:模型改善、流程改善、经验提升等。
智慧城市就是以数字智能技术为支撑,服务于城市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的高品质运营,为城市的美好生活而提供的未来城市解决方案。
2016 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发展步入新阶段,开始推进智能化城市建设。
无论是智能城市还是智慧城市,其基础都是数字。没有数字支撑,智能和智慧都只能凭感觉。智慧城市的发展有三个阶段:首先,把城市的物理的和社会经济的活动,转译为可描述城市运营状态的数字,形成第一个阶段“数字城市”。其次,把这些数字转化为有效信息并分析得出规律,进入第二阶段,称为“信息城市”。在信息化的基础上,通过智能识别技术,形成各领域和各层级的关联规律,进入第三个阶段“智能城市”。最后,把人类主观能动的创造力、不同空间的各种物质与能源、社会经济中的各种网络组织融于一体,将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和数字世界三元合一,实现真正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可降低城市对自然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避免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无序、混乱,减少各种社会活动的“ 心耗”,缓解“ 大城市病” ,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以社会行为的智能化支撑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2020 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调研时说的八个字让我印象深刻,“收放自如、进退裕如”。这也表示智慧城市一定要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这些技术的综合使用,把城市治理水平从过去比较粗放的、碎片化的、“拍脑袋”经验式的,能够真正变成数据驱动和优化的,基于数据和在城市治理中积累的很多知识模型、机理模型、经验模型、应用算法叠加以后,形成更高阶段的治理和服务体系以及相关能力。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我个人的观点,是信息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形态特征。从广义上来说,信息化是一个全局性、长周期、普适化的概念,信息化是人类利用各种手段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过程。从过去的语言、文字、书籍到电报、电话、互联网、区块链甚至到未来的元宇宙,代表了信息传递和处理的不同形态。以前的信息不一定是数字化的,现代的信息则普遍是数字化了的。信息化是随着信息技术演进不断演化、升维的过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征。现在信息化的形态是以数字化为引领,再往下走可能是智能化、智慧化、元宇宙化,等等。
我们今天讲数字化,跟过去经常讲的传统信息化概念在内涵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的信息化主要是系统思维,关注原来的生产方式、组织流程,以技术应用为主,以流程驱动,注重提升效率,解决管理问题,数据库里面的数据主要是预先设定的,行业部门特征非常明显;现在的数字化要求有数字思维,通过数据来改变业务、创新模式,讲究数字重构,通过数字化的要素和技术,打造新的管理模式、服务模式、治理模式,是一个改变结构的过程,以数字驱动,注重提升价值,解决业务问题,数据库要求涵盖动态数据、融合数据、活化数据,需要数据集中和系统的统建共享。
智能化和智慧化是数字化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目前阶段,智能化应用越来越多出现于智慧城市建设,但大多仍然非常初级。技术层面,智能化是把人原有的经验通过信息系统以新的方式释放出来,具有能动地满足人各种需求的属性,具备自适应、自校正、自协调等能力,目前智慧城市领域的人工智能都属于弱人工智能。智慧化要解决数据的融合、活化、关联,再跟知识、经验、模型融合之后形成对各领域的支撑,实现推理和解决问题,这时智能系统才会表现出类似生命体的感知、预测、分析、响应能力。
智慧城市,目前国际国内没有权威的或者大家一致认可的定义。我的看法,智慧城市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的条件下,利用现代技术,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核心,为提升城市发展方式智能化智慧化而开展的改革创新系统工程。它是基于信息化的,同时高于信息化,它不完全等同于城市信息化,是城市发展方式的智慧化。智慧城市建设是按照技术的演化,按照需求的演变,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要有建设实效,本质是改革创新。
智慧城市包括的领域可以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关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六大方向来看,主要是信息网络宽带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比对以上建设方向,我认为目前各地城市的疫情防控是检验智慧城市建设效果的最直接、最现实、最综合、最实战的一个应用载体和场景体现,能直观体现智慧城市系统的作用发挥。
评价体系→探索推进
类如深圳、上海等地已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有什么特点?与过去相比有什么不同?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工信部、科技部早在2011年起就开始关注智慧城市,经过10 年试点,各城市间的智能化发展逐步拉开了距离。
我们团队在中国工程院的重大战略咨询项目中,组织了中国工程院、德国工程科学院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的50多位院士,在2012年共同建构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这个全球公认的City IQ评价体系包含了智能生态、智能政务、智能经济、智能基建、创新人才五大维度,并对全球已宣布建设智慧城市的500个城市连续10年进行跟踪测评。2022年的最新指标显示,中国城市中,香港、深圳、北京、广州、台北、上海等排行前列。虽然成都排位在第二梯队,但有两个指标特别显优势,即创新人才指标和城市生态环境指标,在全球名列前茅。自2017 年“ 人才新政12 条”出台以来,成都吸引了大量青年人才来蓉发展,随着人才政策的不断更新、完善,以及高校教育资源支持,人才吸引力已成为成都的明显优势。而国家层面支持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更是筑牢了成都的生态本底。
这说明两点,一是成都的智能化建设大有潜力,在智慧城市的智能政务维度、智能经济维度、智能基建维度可以集中发力,大幅提升成都智能建设在全球排行榜中的地位;二是特别需要发挥和巩固好现有的创新人才维度和智能生态维度优势,为其提供好政务、硬件和经济效益转换的支撑,特别是发挥IT 技术人才的作用,应该向深圳等城市对标,尽快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最近几年的测评结果显示,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其智能基建维度的表现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比如,深圳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较为完整,基本形成了全市智慧产业集群,软件产业产值占到全国10% 比重。已累计建成 5G基站 5.1 万个,5G 用户超 900 万户。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特点总体来说是按照自己的需求,结合产业经济的发展实际,通过数据化智能化,实现一体化的管理、公共服务,在这些方面可能一些城市做得更务实,或者理念上、内涵上把握得更好。国家信息中心现在已经建立了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基于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体系,支撑和配合了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牵头开展的两次全国新型智慧城市评价,从评价数据中我们已经分析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首先,是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快速发展;第二,统筹协调已成智慧城市建设共识;第三,新型智慧城市各区域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平均得分最高。从“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智能设施、信息资源、改革创新、市民体验”等一类指标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四大板块表现差距非常大;第四,城市群带动区域融合发展成效明显;第五,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是物质基础;第六,市民对新型智慧城市总体基本满意;第七,各区域间市民满意度发展更加均衡;第八,各评价领域体验提升程度差异明显,其中城市信息服务增幅最大,就业、医疗、政务服务增速缓慢。
进入新时期,特别是疫情防控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过去相比,深入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首先,更加以人为本。解决老百姓或者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这是一个核心要求;第二,要更好地实现城市复杂大系统建设,做好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避免分散化、碎片化、割裂化建设;第三,从以建为主转向长效运营、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第四,保障系统安全。数据、设施、资源、应用集中化的系统一定要保障安全可信,这也对智慧城市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优势→国际坐标
比如伦敦、新加坡等,有哪些先进经验可借鉴?与国际上的先进城市比,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属于什么样的水平?
目前,全世界没有一个城市可以宣称自己完全达到智慧化,所有城市都在进取中,都在向前迈进。
伦敦、新加坡的智慧城市建设处于世界前列。2022年我们的实测数据显示,伦敦的五项智慧城市指标综合得分在全球500个城市中排名第一。这两座城市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
比如,2018 年6月《共创智慧伦敦路线图》设计的五大发展使命,体现出智慧伦敦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将市民参与的“共创”作为非常看重的因素;设立伦敦数据分析办公室来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加强数据权利保护与问责制;打造世界一流的连接性和更智能的街道,启动伦敦互联计划来确保光纤到位、WIFI覆盖及5G集成开发战略;新加坡政府将构建“智慧国平台”,建设覆盖全岛数据收集、连接和分析的基础设施与操作系统,根据所获数据预测公民需求,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成都需要借鉴的先进城市经验,还有加快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向城市南部大力拓展的同时,可以把“智慧蓉城”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考虑进去,提前布置,如5G的覆盖面、网速提升、智能网服务等科创支撑。
总之,智慧城市与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数字、信息、智能为基础的“智慧”,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也必将成为现代城市、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我认为,国外智慧城市建设可借鉴的先进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市场化的运作。政府色彩比较少,更多按照社会需求来做,它可能是局部的建设,比如,以建设地下管网来做智慧城市,不一定是整体来做顶层设计;第二,多元的参与模式。以企业化的建设和运营为主体,注重解决具体的、细化的、实际的问题;第三,建设更加务实。按照业务的目标来做规划,不是只注重信息化系统的指标,而是更加注重效果,更加务实;第四,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比如,低碳、绿色和环保的理念;第五,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本来解决实际问题;第六,精益求精。与其文化相适应,追求质量,不追求短期效应。
比如,斯德哥尔摩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业务目标是:交通堵塞降低25%,交通排队所需时间降低50%,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0%,城市污染下降15%。这些目标都是业务层面的指标,也是老百姓都能体验到的效能指标,而不是摄像头、物联网、交通诱导系统等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建设指标。阿姆斯特丹的智慧城市发展目标是:到 2025年CO2排放降低40%(以1990 年为基准,是欧洲目标的两倍),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20%,据此开展可持续性生活、可持续性工作、可持续性交通、可持续性公共空间等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这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而不是只顾技术上的高精尖。没有业务层面的实效要求,容易变成空心化、概念化、实效差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