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对“两个答案”的认识和实践

作者: 李忠杰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要求,从而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十年来,江苏省委及江苏各地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保障了“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系统的党建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提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即“党的自我革命”,要求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历史周期率是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历史课题。黄炎培与江苏颇有渊源。他出生于上海川沙,川沙1958年前曾属于江苏。1902年秋,黄炎培到南京应乡试,中了举人。辛亥革命后,他曾任江苏教育司司长近三年,在江苏全省创办师范学校9所,普通中学11所,还办了许多工校、农校、商校等职业学校,推动了江苏职业教育的发展。当时的江苏教育事业,名列全国之冠。1920年毛泽东就听过黄炎培的演讲,所以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欢迎黄炎培时说:“我们20多年不见了!”让黄炎培很惊讶。

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中与黄炎培对谈时,提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第二个答案”。“第二个答案”是对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重大推进和发展。“两个答案”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必须不断深化对“两个答案”的认识和实践,切实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一、从四个“天问”的高度深化

对历史周期率的思考和探索

党的二十大要求全党“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

怎样跳出历史周期率?就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面临的一个历史性“天问”。习近平总书记重提历史周期率,把这个历史性的“天问”提到全党面前,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历史周期率,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现象,而是深藏着某种内在的规律。

从字面上看,历史周期率的“率”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用规律的“律”,一种是用概率的“率”。我们党的文献用的是概率的“率”,习近平总书记用的也是概率的“率”。这两个字有什么差别?到底用哪一个更好呢?从文字上解析,如果是规律的“律”,那就无法违背和突破。而概率的“率”,就是一个概率问题,是可以突破的。那么,在什么历史条件下,这个周期率是个规律,无法突破?在什么历史条件下,这个周期率不一定是规律,可以突破、可以跳出呢?

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来看,黄炎培所说的兴亡盛衰周而复始的现象,根本上是由君主专制主义的制度决定的。在这种制度下,天下者,是一个家族的天下,是少数人统治的天下。社会矛盾日积月累,社会压力也不能正常化解,最后往往只能诉诸暴力,实行王朝更迭。历史周期率就成了规律,几乎没有哪个朝代能够突破。

但在现代文明社会,周期率还是不是一个规律?这就需要具体分析了。一般来说,在民主法治政体下,国家和社会都有正常的纠错机制。某个集团或政党,如果干得不好,人民不再信任,是可以用民主的方法按照法定的程序来解决问题的,用不着用血雨腥风的方式造成社会的剧烈动荡。至于执政的政党和集团能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能不能避免垮台或下台的命运?这就要看自身的努力,看通过什么路径来跳出这种“陷阱”了。曾经的规律也可以变为不是规律,较大的概率也可以逐步变为较小的概率。

因此,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周期率的重要论述,首先要提高站位、拓宽视野,从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高度,挖掘历史周期率形成的机理,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从根本上铲除兴亡盛衰周期循环的条件,使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同时,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自我革命,大大减少历史周期率发生作用的概率,并使其最终不再成为规律,从而使中华民族彻底摆脱历史周期率的束缚和羁绊。

二、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深化

对“第一个答案”的理解和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时隔将近80年后重申毛泽东的“第一个答案”,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毛泽东“第一个答案”的原话是:“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

这条“民主新路”,是与李自成等截然不同的新路,也是与一切君主专制主义完全不同的新路。黄炎培记录了毛泽东的答案后写道:“把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2]在党的七大期间,毛泽东402次用到“民主”这个词,明确提出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要建设的是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毛泽东说:“还在一九三七年我就提出只有民主才能救中国”[3]。“我们是干革命的,还怕民主?”“只有民主才能救中国”这句话,非常值得我们体会和掂量。

毛泽东的“民主新路”内涵丰富。展开来主要是两句话,一句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一句是“人人起来负责”。两句话有着内在的联系,一句都不能缺少。两句话孰轻孰重?应该是“人人起来负责”最为重要。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与以往君主专制制度的根本区别,就是谁为主体。封建王朝也有监督,但主体是皇帝、君主,是封建朝廷,而不是人民,这种制度再监督也是有限的。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人是人民,人民起来当家作主,也就是人人起来负责,“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建立在“人人起来负责”之上。“人人起来负责”,再加上“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才能真正跳出历史周期率。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民至上,强调“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是对毛泽东“第一个答案”的最好诠释。新时代坚持毛泽东的“第一个答案”,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切实保障人民权益,大力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稳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三、从自我革命战略意义的高度深化

对“第二个答案”的认识和实践

党的二十大宣告:“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4]。党的二十大5次使用“自我革命”概念,强调“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要以“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要“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强调“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

“两个革命”意义重大。什么是革命?中国古代所说的“革命”,是“变革天命”、改朝换代的意思。近代以来的革命,多指自然、社会或思想领域发生的深刻质变。而社会革命大多指通过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推翻旧政权的社会变革。孙中山最先把他推翻清王朝的活动称为革命。1902年,邹容著名的《革命军》一书,使“革命”一词风靡一时。很有意思的是,他把革命区分为“野蛮之革命”和“文明之革命”两类,主张“文明之革命”,反对“野蛮之革命”。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举起了革命的大旗,并先后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场伟大革命。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些革命,对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当然,在历史上,“革命”一词也曾被赋予过不同的含义。国民党叛变了革命,但他们仍然以“革命”者自居。当代世界屡屡发生的“颜色革命”,中国政府从来不予认同。“十年内乱”中,很多老革命家都问,这是革谁的命?怎样革命?他们无法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革命,也就始终无法跟上这种所谓“革命”的步伐。

所以,对“革命”一词,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原意,认真学习,科学解读,准确领会,把握真谛。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自我革命,主要指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

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践中需要把握好九个问题。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将其概括为“九个以”。即:以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为根本目的,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跳出历史周期率为战略目标,以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为主攻方向,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为有效途径,以锻造坚强组织、建设过硬队伍为重要着力点,以正风肃纪反腐为重要抓手,以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为强大动力。

这“九个以”,系统阐述了党的自我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两个革命最集中、最权威的概括和提炼,为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指明了方向。其中的每一个“以”,以及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都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全面把握。

四、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化

对“两个答案”的研究和实践

学校考试中的答案首先要写在纸上,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答案却决不能仅仅写在纸上,它要写在党的骨髓里、血液中。不仅要记在脑子中,更要落实在行动上;不仅要作出顶层设计,更要贯穿在全党全社会的实践中;不仅需要党中央的科学领导,同样需要各级党组织和所有党员的实际行动;不仅需要理论上的答案,更需要行动中的方案。

因此,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不仅要作出理论上的科学阐述,更要研究以什么样的实际措施有效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深化对“两个答案”丰富实践和实际举措的研究。

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告诉我们,封建王朝的每一次兴亡盛衰,其实都会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伤害。每一次动荡起伏,都会在相当程度上打断或延缓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和防范历史周期率的重现。竭尽全力跳出历史周期率,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面对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历史“天问”,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推进政治建设,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切实推进思想建设,提高全党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切实推进制度建设,用科学完善的制度管事管人;切实推进法治建设,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切实推进纪律建设,严格遵守宪法法律和党规党纪;切实解决选人用人问题,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切实加强道德建设,培育党员和干部的优良人品;切实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赢反腐败攻坚战持久战,坚持不懈用伟大实践写好伟大答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一八九 三——一九四九):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611.

[2]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7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4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97.

[4]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2.

责任编辑:刘志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