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艺创作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 韩松刚

在文艺创作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在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气质,塑造出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历久而成的一种观念形态,其所承载和蕴含的价值导向、社会理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具有经久不息的思想魅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享有者,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繁衍繁荣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和社会的号角。文艺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艺术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而文艺创作则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一方面,要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和力量,进行艺术的创造和创新,创作出具有中华文化价值、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文化特质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的艺术创作和优秀的文艺作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厚重和活力展现给全世界、传递给全人类。文艺工作者要通过文艺创作来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历久弥新,在当今世界和当下中国的发展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一、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认同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大师,为我们留下了灿若星河的文艺作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精神滋养,而且为世界各国奉献了精彩华章。虽历经千载、斗转星移,这些留存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却代代相传、薪火赓续,譬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观念,譬如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自强不息的生命追求、建功立业的家国情怀,譬如仁、义、礼、智、信、孝、悌、廉、耻等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识,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内核。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魅力,《诗经》《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文化典籍,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根脉,也是西方人的价值参照。《论语导读》的法文版于1688年在法国出版,孔子的文化思想深刻影响了伏尔泰等人,为法国启蒙运动提供了启迪。瑞士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深受中国儒家、道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其作品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观,有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意味。国产动漫《刺客伍六七》里展现的中国建筑、中国美食等文化元素在海外广泛传播,收获大量“粉丝”。这一切无不证明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由此,我们也更有理由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和恒久意义。

但我们也要严肃地看到,当下,中国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认同感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必须牢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在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立性,真正做到文化上的自信自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落实到具体的文艺创作中,既不能“妄自菲薄”,抛弃或漠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和特质,也不能“恃才傲物”,错失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和机遇。文艺工作者要时刻牢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文化底色,要牢固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时刻保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意,并将此贯彻到文艺创作的全过程。

二、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

任何一种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诸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陈旧过时的内容。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在学习、研究、运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更新和再创,并使之与当下的文化融会贯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以江苏为例,江苏历史悠久,文脉悠长,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江苏的文艺创作者历来十分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的灵感,比如赵本夫对黄河故道文化的颂扬、叶兆言对南京秦淮文化的想象、储福金对江南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迷恋等等,都是作家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实践。再比如由江苏大剧院和南京民族乐团联合出品的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对原著内容进行编排创作,通过现代的审美和表现方式对经典进行解构和重构,彰显中华文化的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可以看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在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提炼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核心要义,并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将这些内涵和精髓充分表现出来、表达出来,要与时俱进,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赋予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鲜活、更加生动、更加丰富的时代特质,从而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面对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守正创新,既秉持尊重、传承的文化态度,也遵循变化、发展的文化规律,对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的部分进行改进和提升,对其中的精华部分予以整合和发扬,积极寻求当代人最需要的文化共识和共同价值,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融合发展。

三、讲好中国故事,加快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叙事体系

《汉书·艺文志》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记言和记事都是叙事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志怪小说、宋元话本、明清小说,都是借助于叙事的翅膀,赋予我们对中华文化的想象和承续。而以古希腊神话故事、古希腊悲剧为代表的叙事作品,承载的则是西方古典文化的精神内涵。可以说,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通过讲述各自的故事,来构建各自的话语方式和叙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挖掘和阐发传统思想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文学艺术自身特点和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和道德精髓转化成动人的故事、感人的形象,把那些涵养和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价值追求的传统思想理念和道德精髓发扬光大,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关键词是中国。作家余华说:“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中国人喜欢。”要想中国人喜欢,作家艺术家所讲的故事就必须能触动他们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而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的思维方式和叙事体系,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路径之一。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为什么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就因为作品深入人心,并融入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中,就因为作者所使用的叙事方式和话语体系是本土化的、中国式的,他笔下的民俗风情,他描绘的百姓生活,他展现的精神世界,与中华文化中的民间文化相匹配、相映照。刘亮程的长篇小说《本巴》,为什么能够在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脱颖而出,不仅是因为它完成了从《江格尔》史诗的艺术再创造,还因为它以本土化、民族化的叙事方式,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精神在当下世界的传承和发展,《本巴》的叙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再表达。

讲故事,其实就是讲情感、讲道理、讲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讲出感染人的情感力量,这情感力量从哪里来,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悟;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讲出令人心悦诚服的事实道理,这道理从哪里获取,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讲出让人过目难忘的典型形象,这形象从哪里着手塑造,也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萃取。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从中华文化的本质和特征中去寻找语言的认同、思想的认可、情感的认知,精准选取故事素材和讲述方式,使故事的架构和表达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思维模式、情感框架,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叙事体系。同时,新时代的背景下,在文艺创作中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既是展现大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推手。

四、树立精品意识,推出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各种各样的载体和方式,而文艺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形式。正是依赖于浩如烟海的优秀文艺作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得以传承赓续,也才有了五千年从未中断的文明和文脉。而无疑的,文艺又是人们了解文化、感受文化、理解文化最为直接的方式,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互相沟通的最好方式。一本好书、一幅画作、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首音乐,不仅让中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入感受,而且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独特视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明清小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反映和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作家和优秀作品。而反观当下中国的文艺创作,能够充分体现和深刻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和发展的优秀作品,并不多见。相反的,我们的很多传统文化资源被外国人吸收、利用,打造出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比如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大熊猫,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也有讲述这些故事的文艺产品,但并没有美国推出的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影响大,美国人用他们的价值观塑造出新的文化产品,并且在全世界畅销。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汗颜,也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身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精品意识”的滞后。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依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树立精品意识,把创作优秀作品尤其是反映和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作为中心任务、立身之本。要充分发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深入挖掘其精神追求、情感诉求,学习借鉴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审美特质,打造一批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原创性、思想性、艺术性兼备的文艺精品。同时,不仅要让中国人阅读和欣赏这些文艺作品,还要让这些文艺作品走出去,让国外民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五、发挥媒介优势,丰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样式

媒介改变世界,也改变了文艺的创作方式、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在新媒体技术出现之前,传统的文艺创作相对而言比较单一,读者和观众作为接受者,更多的时候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现如今,在声音、视频、动画重新构造的影像时代,新的文艺创作方式和表现方式也因此而诞生,读者和观众甚至都能够亲身参与到文艺创作的过程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文艺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文艺创作生产的格局、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文艺产品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要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利用媒介优势,不断丰富艺术样式和表现方式,并借此拓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新媒体全面覆盖和广泛应用的时代,国内外的读者和观众可以从不同的新媒体平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丰富艺术样式的同时,积极创新文艺的叙事框架和表现方法,以此来实现和读者、观众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比如毕飞宇的短篇小说《青衣》被改编成电视剧、话剧、京剧、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仅舞剧《青衣》自2015年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以来,到今年已经上演了9年,走遍大江南北,走向世界各地,不仅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国故事的魅力,也让全世界的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内到外的巨大魅力。比如以《故宫》《国家宝藏》《舌尖上的中国》等为代表的文博类综艺节目,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蕴含的人文元素和人文价值的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表现手法,用一种更为生活化、情景化、故事化的方式,以一种娓娓道来、唠家常的手法,讲述文物、食物背后那些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新媒体时代,随着读者和观众素质的普遍提升,他们对于文艺的内容需求和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文艺的表现方式也要与时俱进,要不断丰富文艺的创作方式,增强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要打破传统的文艺创作模式,着眼于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文艺样式,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使文艺创作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能够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契合。与此同时,要充分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和传播者的生产价值,让饱含文化创新元素的优质内容成为具有强大传播力的增长点,坚持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充分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既激发创意灵感,又丰富文化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形成这些动力和力量的重要源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作为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树立精品意识,发挥媒介优势,在文艺创作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奉献智慧和才华。

责任编辑:王秋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