挹江门街道:党建筑基赋能数字经济集聚创新发展
作者: 阚加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要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当前,要抓住数字技术变革机遇,促进两者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与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南京市鼓楼区挹江门街道积极探索和实践,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将数字经济发展确立为“一号工程”,通过创新数字经济产业链党建联盟等方式,集聚数字经济发展人才,持续优化数字经济集聚发展环境,打造了数字经济发展的“红色引擎”,形成了一套富有成效的治理模式。
一、筑牢组织根基,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的“红色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党建要全覆盖。挹江门街道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步伐,以辖区重点园区和规模科技型企业为抓手,强化组织引领,促进资源融通,实现共商共赢。
扩大同城共筑“朋友圈”。一是打造“挹家人”党建联盟。以承办党建联席会、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为契机,遵循“资源共享、发展共进、组织共建、服务共抓、品牌共创、成果共赢”的合作发展理念,将辖区科创园区和规模科技型数字经济企业作为重点,签约共建打造“挹家人”党建联盟,形成活动联办、经验联学、治理联动的工作格局。二是组织开展互通互访。围绕市场布局、科技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方面,开展常态化交流主题对话,寻求合作发展良机。通过举办“惠企·合作·共赢”活动,增强园区、企业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加强信息资源沟通,集结发展优势资源,助力园区企业做大做强。三是搭建企业交流平台。携手十家数字经济重点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数字经济企业联盟,举办“数字经济企业家”沙龙,发布惠企应用场景平台,组织开展业务交流、调研会诊、项目推介、双向合作等活动。建立轮值制度,围绕发展难题组织开展论坛活动,释放共议共商共同发展的活力,拓宽经济增长空间。做优软件信息服务业等特色产业,2024年17家软件信息企业全年累计营业收入超60亿元。国睿安泰信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百云入选中国产业数字化百强榜单。
巩固组织协同“融合圈”。一是强化组织引领作用。成立数字经济产业链党组织,纳入“两新”组织建设体系,不断延伸党组织触角,覆盖数字经济产业全链条,探索非公党建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强化龙头带动作用,实施“红链赋能”工程,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二是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采集园区党组织和党员信息数据,指导做好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和党组织组建,积极动员企业业主、管理层、技术骨干和优秀员工向党组织靠拢,突出“红色”主题,将园区和企业党务干部、党员纳入街道社区年度培训计划。三是构筑宣传平台矩阵。组建“挹小宣”宣讲团,打造“挹学堂”特色课堂,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学习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工作规则,依托建成的鲁迅园社区、丁山社区、察哈尔路社区三个市区党员教育实境课堂,开展“思政课堂”“知行学堂”等主题活动,激发抓数字经济发展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构建产业赋能“生态圈”。一是搭建组织协调平台。全面落实鼓楼区“1+2+3”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方案,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党建为纽带,以科创产业为引领,联合辖区内园区、企业搭建“街道党工委—党建联盟—园区·企业”三级组织协调平台,探索党建引领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二是用心做好政策宣讲。依托“挹”企行系列活动,广泛邀请各涉企职能部门,围绕企业关注的科技创新、融资信贷、税费减免等问题,接力开展主题政策宣讲,积极帮助企业学好政策、用足政策,化解难题。三是加强资源力量统筹。统筹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服务资源,集聚党建、医卫律等志愿服务力量,开展“公共服务进园区”活动,引进AM coffee等时尚餐饮,助力员工在园区解决生活小难题。
二、创新“党建+”模式,构建数字经济发展链条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赋予了江苏“四个新”重大任务,其中一个就是“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挹江门街道创新“党建+”模式,聚焦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不断优化创新平台,打造创新载体,为数字经济发展提速换挡。
聚焦“党建+支柱产业”强链。一是持续做强产业支撑。结合现有产业发展实际,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聚焦数字经济,突出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培育壮大头部平台企业。亚信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坚持产品与服务双领先,在5G、云计算等领域持续研发创新,为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数字化运营服务;联通(江苏)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自研全域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精准营销和精细化运营。二是在传承中创新发展。积极对传统行业企业进行摸底调研,了解掌握企业需求,对接相关互联网企业,联动解决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传统企业数字化发展。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石油分公司以“综合能源+综合服务+数字经济”为发展路径,积极推进“气氢电”网络布局,加快建设新型综合能源服务体系,不断推进新能源与主业融合发展,激发改革动力和创新动能。三是聚力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应用、生态打造,加大企业培育扶持力度。依托街道数字经济企业联盟,南京三百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大数据、价值计算引擎、残值数据算法、学习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精确、透明、快速的二手车估值体系,成功获批南京市大数据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江苏中博通信有限公司提供国内领先的信息产业供应链服务,加快传统供应链业务数智化升级,提升智慧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江苏省燃料集团以数字经济为抓手,构建以煤油钢三大板块为主体的现代化大宗贸易产业体系,推进传统贸易企业向智慧能源综合服务商转型,煤炭、油品和钢材销量均创季度历史新高,2024年销售额189亿元,同比增幅153%。
壮大“党建+优势产业”延链。一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聚焦重点关键领域,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上不断突破,打造差异化优势。南京康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加强PHM技术以及国产化门控产品的自主创新,致力于推进轨道车辆现代化装备的国产化;朗坤智慧苏畅工业互联网平台成功晋级“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国家队,持续巩固和增强在安全生产、运行优化、设备运维等高价值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二是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围绕5G、芯片、软件信息等重点产业链,优化主导产业发展布局,前瞻性谋划未来产业。拥有全球首创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江苏铌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部落户红五月科技双创产业园,公司致力于构建薄膜铌酸锂芯片及相关器件完全自主IDM平台,填补国内及国际空白,为信息与通信领域创造巨大的行业价值。企业创始人蔡鑫伦教授团队实现了世界首例铌酸锂薄膜偏振复用相干光调制器,入选2022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应用类名单。三是打造光电产业集聚高地。拓展招商思路,落实全员招商、“一把手”招商,多渠道开展链式招商,分析寻找产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制订精准招商方案,招引南京芯量光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瞬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优质电子信息产业项目落户。2024年7月,红五月光电产业集聚区在挹江门街道红五月科技双创产业园正式揭牌。
盘活“党建+创新载体”补链。一是探索校地深度融合。深化与南京财经大学、南师附中校地合作内容,充分挖掘与发挥两所学校的校友资源优势;着力提升财大科技园与福建路老校区资源利用率,谋划打造科创产业集聚区。二是积极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围绕数字经济、电子信息技术、高端商贸和软件信息服务业等街道产业发展方向,推动建设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三是加快科技园区建设。联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研究所以及华润置地南京开发有限公司,在推进国睿科技园重大项目土建工程的同时,提前进行产业定位,打造区域产业创新研发中心;积极推进位于定淮门1号的453地块建设,谋划打造具有专业特色和较强带动力的创新园区。
三、发挥先锋作用,凝聚数字经济发展人才
人才是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挹江门街道明确数字经济、电子信息技术、高端商贸和软件信息服务业等方向,实施人才能力提升计划,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
加大数字经济人才储备。一是坚持人才需求导向。紧盯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快推进专业化人才科创载体建设,大力支持各方优秀人才来挹创新创业,根据需要实行创新创业、生活保障、职业发展等专项支持,探索数字人才资源共享,统筹推进“挹+1”人才倍增计划,通过创新产业链引才、以才引才、基金引才、社会化引才等人才引育举措,加快集聚科技领军和优秀青年人才,带动人才水平整体提升。二是加大人才储备力度。注重通过底层技术研发推动数字经济基础创新发展,将数字化应用技术与业务模式融合以创造新的价值,做好数字化基础研发人才、交叉融合型人才及治理型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储备。三是发掘人才资源“富矿”。锁定光电产业,发动人才专班力量,与辖区园区海外人员创业平台、园区楼宇、重点科技型企业对接并深入摸排,挖掘人才资源信息。红五月硅巷已集聚1名国家千人、2名国家青年千人、4名江苏省双创人才/双创博士,拥有1个省级院士专家(企业)创新中心,带动园区吸引硕博士人员超30人,创新型企业数量、创新型人才储备数不断上升。
优化人才干事创业环境。一是助力人才安心。综合运用人才引进落户政策以及海外人才、特殊人才政策,加大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社会经济发展紧缺急需科创人才的集聚力度,强化科创企业补贴扶持力度,对接帮助子女入托入学,帮助企业吸引留住核心骨干和优秀人才。二是助力人才安身。为企业解读最新惠企政策,收集需求和困难,对有高企申报、人才申报、融资等需求的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建立街道专精特新企业人才梯度培育库,形成科创人才精准化、差异化支持,建立人才管家分享交流机制,持续推进人才服务提质增效。三是助力人才安业。将打造人才“挹”站列为街道一把手领办项目,覆盖街道、社区、园区设立15个企业服务站,组建人才“管家”专业化队伍,采取专班跟进服务,开展“企业服务流动站入园区”系列活动,联合园区管理方、金融机构、企业服务机构等,为企业提供项目申报指导、人才培育、银企对接、政策咨询、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等服务。
实施人才能力提升计划。一是合作共育产业人才。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深化企业与本地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人才共育合作,鼓励街道内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市区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政策红利,为人才成长提供坚实支撑。二是推进人才培养孵化。结合街道特色,设立创新实践基地与工作站,为人才提供实战平台,加速其技能提升。组织企业参加创业大赛、创新论坛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团队活力,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三是深入实施人才强企。实施街道人才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人才档案和数据库,加强指导与服务,做好市级以上人才培养工程的高层次人才有效申报工作,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力度,通过政策扶持与资源倾斜,助力此类企业成为街道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推动区域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江苏铌奥光电累计申报人才项目奖励790万元,获评南京市“培育独角兽”企业。
四、做好服务保障,优化数字经济集聚发展环境
优化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环境,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的服务保障体系,是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挹江门街道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等多维度措施,为数字经济企业提供一站式配套服务。
提升精准服务能力。一是提升服务效能。聚焦产业链上企业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建立健全信息互通、协调会商、问题反馈工作机制,竭尽所能做好服务,全力解决好企业审批、用电、用工及环评办理等方面难题,“保姆式”服务纾解企业发展后顾之忧。二是盘活优质资源。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高校、园区、企业之间搭建服务平台,支持行业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帮助企业挖掘和盘活对接资源,实现企业之间、校企之间协同发展,打造创新驱动的发展新生态。三是服务项目建设。加大内资和外资等在谈项目支持服务力度,加快推进储备项目进展。全力推进金源涉外法律服务中心项目载体出新。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细化重点任务清单。围绕“聚焦企业发展需求”“优化政府服务”两大维度精心梳理细化任务清单,明确园区深化营商环境改革的时间表和施工图。二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发挥“挹”管家服务品牌效应,针对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情况,采用“一企一策”模式,为每一家入库企业量身定制专属服务方案。聚焦企业发展需要,精准引进一批强链、延链、补链项目,加速培育高水平创新企业集群,引导企业及其项目实实在在地嵌入园区产业链中,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三是护航企业发展壮大。链接整合更多市区行政资源,深化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和服务专员制度,常态化走访服务153家规模以上企业、税源前100家重点企业,结合业务合作、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管家式”培育创新主体,夯实税源基本盘,挖掘经济增长点。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一是建立联动机制。着眼链主型企业研发机构转型,打造开放型创新联合体,实施开放创新中心计划,完善外部创新资源融入创新生态圈的协同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发挥政府产业基金撬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为具有发展潜力、技术领先的优质企业项目投资助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加速成果转化。聚焦科研攻关、技术标准研制和研发产业化,支持领军企业牵头,集聚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和典型应用单位开展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加速创新成果应用迭代,整合多方资源,壮大产业生态。三是服务科技创新。积极运用市级金融平台、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多种金融工具和政策,加大对初创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创业门槛和融资成本,完善初创企业孵化体系,提供法律咨询、市场对接、技能培训等一站式服务,助力初创企业快速成长。
责任编辑:徐江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