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镇:红色文化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作者: 徐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明确指出,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推进红色资源传承利用与旅游融合发展,依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加强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完善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优化提升红色旅游服务,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沙家浜镇是现代京剧《沙家浜》历史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既是江南水乡古镇,又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沙家浜镇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从中汲取昂扬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动力,以红色文化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让红色热土迸发勃勃生机。
一、沙家浜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赓续红色血脉,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沙家浜曾是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心,承载着谭震林、叶飞等著名将领的革命足迹,孕育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深远的精神内涵及时代价值。
沙家浜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沙家浜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以及坚不可摧的鱼水深情。只有深刻领悟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持续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才能让芦荡火种生生不“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首先,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沙家浜红色文化的核心。在革命战争年代,对党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是人民抗日武装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勇于斗争、克敌制胜的根本保证。沙家浜镇共有43位革命同志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其中有33位抗日英烈,他们以对党的坚定信念践行了自己永不叛党,随时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誓言。这种信念是沙家浜红色基因生成发展的信仰基石,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其次,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是沙家浜红色文化的重要特征。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战场态势下,共产党人和新四军将士克服各种艰难困苦,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在沙家浜这片热土上书写了光辉的革命历史,成为沙家浜红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后,坚不可摧的鱼水深情体现了沙家浜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江抗”西移时,前后进出后方医院的伤病员有100多人。沙家浜儿女将伤病员当作亲人照顾,以芦苇荡绿色帐幔为掩护,大智大勇,与敌人周旋,涌现出了范惠琴、干桂宝等许许多多“阿庆嫂”式人物,展现了军民团结如一人的伟大力量。这种鱼水深情是沙家浜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时代在变,革命精神不能变;环境在变,革命宗旨不能变;条件在变,革命理想不能变。沙家浜红色文化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内涵,增添新元素,在精神引领、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精神引领方面,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映射出革命先辈的进步革命理想和深厚家国情怀,对培养人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影响。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新四军养伤处、春来茶馆、后方医院、江抗司令部筹备会议旧址等红色教学点承载着丰富的革命记忆和资源,通过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培树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传承方面,沙家浜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推动沙家浜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弘扬,可以延续红色文化本身并发展其所承载的精神。同时,利用红色教学点进行红色培训、迭代红色产品等方式,可以涵养群众的文化自信。在乡村振兴方面,红色是一种革命力量,也是一种复兴之力。沙家浜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源泉和物质支撑。沙家浜革命传统所蕴含的奋斗精神早已根植于沙家浜人民心中,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热情。通过持续挖掘红色文化、深度释放沙家浜“红色IP”效应等方式,能够推动“红色+”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汇聚促进渔文旅一体化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二、红色文化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的沙家浜实践
着眼“固本培元”,推动红色资源“活”起来。强化红色文化资源在顶层设计、组织推动、保护利用等方面的系统性、协同性、规范性,全面抓好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推动红色资源“活”起来。一是高站位组织推动。沙家浜镇党委发展引领作用,组织专业部门协同开展红色资源调查、认定、保护及利用工作,形成全域统筹规划,高位推动落实的工作格局。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镇域内红色场所和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实施整体规划、连片保护和统筹展示。对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内的革命文物分门别类制定保护措施,改善藏品保管和陈列展览条件,确保原真性和完整性。二是系统性保护利用。坚持“修旧如旧、保留原貌”的原则,对江抗唐市办事处旧址(望贤楼)、江抗东路司令部筹备会议旧址、新四军养伤处、阿庆茶馆等红色旧址进行修复。串联辖区内红色点位,推出“薪火”“芳华”“文韵”等红色学习线路,并在革命烈士石楚材故居边新设革命墙绘,引导辖区居民铭记先辈,传递薪火。目前,江抗东路司令部筹备会议旧址、新四军养伤处已成为基层党员学习革命历史的红色教学点,阿庆茶馆则继续发挥联络作用,成为新时代民情民意的沟通平台。三是多举措挖掘传播。推出《芦苇荡边读经典》《沙家浜的故事》《红色印记 芦荡烽火》等书籍和影像资料,着力打造红色课题资料库。利用3D建模技术,推出“芦荡·宝藏”革命文物说项目和沉浸式互动体验项目《春来迷局》,创新红色故事传播方式。链接少先队员、中青年党员、银发党员等群体组建“芦荡薪火”爱国主义教育志愿宣讲队,并拓展出“芦荡薪火”少儿宣讲团,通过情景演绎、家书诵读、今昔对比等形式开展主题宣讲,前往塘边地头、庭院课堂等地,已开展宣讲5000余场,推进红色文化宣讲多样化、分众化发展。
着眼“铸魂育人”,聚力红色名片“亮”起来。大力发挥红色资源“铸魂育人”功能,用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红色名片“亮”起来。一是做强红色培训。联动周边优质资源,加强与各地党校、干部学院资源对接,成功开辟100个现场教学点,并融入苏州“三大法宝”相关课程,精心推出10套主题课程。其中,“重温芦荡烽火”沉浸式思政课程入选国家文物局办公室与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公布的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精品项目。在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芦荡村设立芦荡学堂师资库,推出“芦荡学堂”红色定制课程,构建了“5+8+5+1”的芦荡学堂课程体系,持续发挥沙家浜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自2023年以来,全域已接待游客和培训团队近127万人次。二是做优红色研学。因地制宜建设“芦荡火种”体验园和研学营地,打造芦荡之声小火车、芦荡火种小剧场等特色体验项目,通过充满年代感和故事背景的场景,为游客带来不同的红色主题休闲娱乐体验。做优“沙家浜红绿新学堂”研学项目,在抗战胜利纪念日、清明节、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承接机关单位、企业、中小学生等群体的参观学习活动。创新性地打造沙家浜芦栖&大运河勇士营地复合型文旅体验基地,重点开发红色培训、研学拓展、企业团建等产品体系,全力推动传统产品迭代升级,让红色文化在团建拓展中焕发新活力。自2024年以来,已开展各类研学活动50批次。三是做精红色演艺。围绕沙家浜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依托AR等数字科技手段,开发了《芦影四季》《暗战·沙家浜》等体验式、沉浸式融合项目。焕新沙家浜“横泾不夜天”夜游演艺,推出了参与度高、趣味性强、体验感浓的沉浸式剧本体验项目,依托沙家浜抗战史,将革命烈士的故事进行情景式微话剧创作,持续升级“日夜有好戏”的红色演艺体系。此外,以样板戏全新演绎为出发点,以“红色正剧+科技视觉”为创作定位,精心打造全新红色主题演艺。
着眼“推动发展”,赋能红色文旅“热”起来。沙家浜镇通过一条“鱼米蟹乡产业联动带”串联成片,持续放大沙家浜“红色IP”作用,聚力打造现代渔业产业及红色文化旅游体验为特色的农渔文旅融合示范片区。一是突出高位规划。从全域视角出发,精心编制《常熟沙家浜渔文旅融合发展片区规划》,突出沙家浜芦苇荡的特色功能,围绕草荡湖打造集旅游度假、教育培训、文体休闲、商业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片区。坚持把人引进来,还要把人留下来的发展理念,陆续建成沙家浜田园会客厅、“有戏”民宿等乡村旅游的服务载体,通过整合优质资源,辐射带动周边渔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注重旅游体验。深入挖掘特色资源,紧抓独特优势打造亮点,将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近年来,先后实施了区内芦逸酒店、芦荡四季、同福裕客栈等住宿载体的改造提升,并引入华住、建国铂萃等知名品牌,丰富餐饮业态。常态化举办四季品牌节庆活动,如“遇见沙家浜”全国票友戏曲大赛,已举办超千场,有效激发了文旅活力。三是延伸产业链条。依托国家湿地公园、5A级旅游景区——沙家浜风景区等优质旅游资源,推出“芦荡小蟹农”“芦荡小渔童”“芦荡小菜农”等亲子互动课程,并定期举办露营音乐会、螃蟹达人赛等大众活动。大力发展皮划艇、桨板、村跑等休闲体育赛事,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还有效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切实提升了红色文化资源带来的获得感。
三、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红色文化的发展必然促使红色旅游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关联更加密切。
做好红色资源“向新提质”文章。红色文化资源连接着过去和未来,需要在坚持开发保护并重的同时,与新时代的新特点、新要求、新技术相结合,只有实现“向新提质”,才能推进红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提升红色阵地展陈质量。持续加强红色文化遗存的数字化保护,建立详尽的名录数据库,运用科技手段保存展示。建设爱国主义基地的VR虚拟展厅,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互联网虚拟展馆+馆内实地参观”相结合的参观模式。启动红色基因库建设工作,借助5G、VR/AR等数字多媒体技术,对重点馆藏文物进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实现红色文化的广泛共享和深度利用。二是做好深层次挖掘研究。联合党史办、重点媒体等单位,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邀请老同志、革命后代讲述革命历史故事,通过视频、动画、文字等多种方式,广泛传播红色文化。加强校地合作,着力打造红色课题资料库,将红色资源融入学校思政教育体系,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与历史责任。做精红色演绎,依托AR等数字科技手段,开发更多体验式、沉浸式红色融合项目,让红色文化更加生动、鲜活。三是加大红色文创开发力度。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提炼可用于文创产品开发的设计元素,开发纪念币、革命文物书签等红色文创产品,通过文化产品传承红色基因,让游客把红色文化和记忆带回家。
做好红色旅游“向美而行”文章。红色旅游资源场景的创新与利用,可以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通过红色旅游资源与古镇文化、绿色生态等特色资源的融合发展,可以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是激活红色文化,强化大众文化认同,增强社会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径。一是丰富产品“供给端”。加快推进载体建设,打造集红色培训、红色演艺、酒店会务为一体的红色文旅综合体。开发具备丰富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围绕“回忆有新戏、自在有好戏、日夜有妙戏、成长有趣戏、未来有大戏”五大特色主题,推出“万物有戏”全新品牌形象,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二是做优文化“资源端”。完成杨彝纪念馆、李雷故居等文保单位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引入江南书院、民风民俗写生基地等平台载体,打造以“时光”为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民俗风情融于一体,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三是延伸产品“价值端”。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创新打造复合型文旅体验基地。引入社会资本发展草坪婚礼、农事体验、自然教育、低空旅游等项目,丰富红色旅游的内涵与外延。做优“沙家浜红绿新学堂”研学项目,以独特自然生态资源和民俗文化优势,助力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
做好红色名片“向高跃升”文章。立足资源禀赋基础和产业发展需求,借助国资、社会资本的力量强化资源要素整合,以协同化运营推动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的深度融合,实现农文旅资源的共享、优势互补与协同并进。一是推动产业融合。加快环草荡田园综合体项目与推进下段泾村民宿集聚区项目的建设进度。周边配套田园会客厅全域旅游展馆、红木非遗展示馆、艺术家工作室、亲子活动空间、特色主题餐饮等不同业态,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生态。鼓励发展大闸蟹深加工产业,打造“四季有蟹”特色农产品供应体系,提升餐饮类特色消费产品的供给能力。二是推动资本融汇。引入市文旅公司、常熟农商银行等国资背景单位,共同打造常熟全域旅游体系“红色沙家浜”组团。通过资源整合与高效衔接,推动片区旅游资源与全市旅游资源、高端商务资源的深度融合。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红色村”等文旅项目的开发运营,引入有戏客栈、花间亭等民宿品牌,将民宿建设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持续打造乡村旅游消费新场景。三是推动市场融通。利用市场渠道差异化和功能需求互补优势,加强个性化创新和协同化运营,全方位融入各类特色节庆和文化活动,实现资源互补、市场共拓和客源共享。借助抖音、同程、小红书等全媒体矩阵,加大对沙家浜各类文化活动、特色节庆活动以及亮点的营销力度,不断提升沙家浜红色文旅品牌的知名度。
责任编辑:徐江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