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旅融合的几点思考
作者: 沙波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科学理念与战略任务,其核心要义在于更好地实现新时代文化使命和旅游发展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这些重要论述,更加清晰地明确了文化与旅游发展的使命任务。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担当起新时代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双重使命”,必须更加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更加自觉地探索实践新时代文旅发展新命题。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站位,深刻认识文化使命和旅游发展使命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突出文化的功能作用,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引领力,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建设取得历史性新成就。旅游业发展从小到大、由弱渐强,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江苏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越来越强,旅游业的综合功能越来越突出,“水韵江苏”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徐州作为江苏文旅重要板块,文化和旅游发展突出,区域文化中心的地位得到强化,“国潮汉风”“快哉徐州”城市文旅品牌响及遐迩,2023年徐州市接待游客7298.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02.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4.7%、123.3%,增长幅度均列全省第二;2024年以来徐州文旅更是热力十足,仅五一假期全市就接待游客571.78万人次,同比增长30.8%,实现旅游总收入51.46亿元,同比增长28.04%。徐州乃至江苏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较为成功,富有特色,展现了文化使命和旅游发展使命的担当和作为。应当看到,新时代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成就,是与其定位的科学性和实践的针对性分不开的。过去很长时间里,文化工作与宣传思想工作融为一体,在工作布局和推动力量上,出现一些不够清晰、不够得力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新的实践深入思考中,提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明确表述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深刻揭示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本质特征,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坐标大格局中给出新时代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使命定位,通过系统化定义、前瞻性概括,进一步凸显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旅游对经济社会综合带动价值,进一步充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经济思想,也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制定政策、全面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开辟了新境界。
理清新时代文化使命和旅游发展使命的内在关系,科学把握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从2009年国家提出“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到2018年明确要求“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全国范围的文旅融合发展大体走过了15个年头,虽然其内涵与外延在理论表述和实践探索上内容纷繁,但从根本上说都是践行文化的旅游性与旅游的文化性相统一的理念。在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叙事的新时期新阶段,为什么还要更加突出地强调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呢?这是从创新实践中被反复证明的有效路径和可行战略,更是新时代文化使命和旅游发展使命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决定的。一方面,从江苏实践看,凡是文化更加繁荣、旅游更加兴旺的地方,都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较高的地方。徐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之所以能够取得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的突出成就,关键在于坚持不懈地抓融合、促融合,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实现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双重使命”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从“双重使命”内在关系上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有着天然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这些充分表明,文化使命中对文化传承、弘扬、创新等方面的要求,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发展动力,履行文化使命有助于提升旅游业的内涵和品质,把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中,能使旅游产品更具特色和深度,吸引更多游客,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旅游发展使命的实现也推动了文化使命的达成,旅游业通过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和体验,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和领略文化的魅力,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进一步扩大文化的影响力。总之,新时代文化使命和旅游业使命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着眼于文化使命和旅游发展使命的时代担当,在新时期新阶段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地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适应文化使命和旅游发展使命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增强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的信心和定力。新时代文化使命和旅游发展使命是光荣神圣的,完成这两大使命任务,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文化旅游部门和全系统干部职工能够在这个进程中为之不懈奋斗贡献力量,应当说是历史的使命,责无旁贷。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从根本上讲是我们担当“双重使命”的实践路径,是实现“双重使命”的战略选择,必须把文旅融合发展高质量成果体现到履行“双重使命”能力水平上。深化文旅融合发展,也是一项充满探索创新精神的开拓性实践,必须把新的形势和机遇条件分析透把握好,既要搞清楚为什么,真正明确其动机和目的;又要搞清楚如何能,坚定推动文旅融合的信心和信念。从江苏发展大局上看,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和“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重大任务,为我们在新阶段推进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从全省文旅融合发展前景上看,江苏“十四五”规划中已经明确“两廊两带两区”的文旅发展布局,并在实施中将这一布局与高质量推进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结合起来,培育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和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扬子江城市休闲和陆桥东部丝路旅游带、沿太湖和洪泽湖生态文化旅游区。从徐州市文旅发展面临的形势看,徐州在文旅地理区位、区域文旅合作、经济综合实力、文旅产业规模、文旅消费市场、文化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和比较优势,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建设既有坚实的基础、良好的资源禀赋,也有成功的探索和丰富的经验。从具有普遍意义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上看,全国性消费升级越来越快,人们对高品质文化和旅游体验的需求不断增长,为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国家对文旅融合发展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推动文旅融合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技术条件越来越好,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渠道,如线上展览、虚拟旅游等;文化自信越来越深厚,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有利于挖掘和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有力促进了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与协同,为文旅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尽管也面临着思想观念落后、人才相对短缺、市场竞争激烈、有效投入不足等诸多难题和挑战,但总体上讲仍然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我们要把握大势,在践行使命中深化融合,切实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
自觉践行文化使命和旅游发展使命,在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中更好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使命是通过高水平文化建设实现的,主要表征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兴盛、文明的传承创造,基础实践在于文化强市建设,有效载体要通过“文化+旅游+百业”呈现出来;旅游发展的使命主要表现在五项任务的完成,除了促进经济发展任务外,主要内涵是与文化使命相通的,这就使得文旅深度融合有了双重使命的担当。对江苏文旅系统来说,践行文化使命和旅游发展使命,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重大要求,以“走在前、做示范”的更高站位,推动文化强省示范区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跟上全省进程,徐州文旅要率先奋发有为。一方面,要明确践行双重使命的基本思路,聚焦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总定位总要求,以推进文化传承发展为着力点,事业产业“双轮驱动”,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双创并举”,全面加快文化强市、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建设进程,在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中贡献文旅力量。另一方面,要把文化使命担当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围绕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全面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徐州文化软实力和引领力,集中力量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建设一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重大项目,在新一轮城市更新行动中盘活用好文化闲置资源,全面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大力繁荣文艺精品创作,认真实施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徐州文明探源工程,做大做强“国潮汉风”汉文化品牌,努力形成标识度更高、能够看得见听得到、穿得出吃得着、带得走记得住的汉文化,助力徐州乃至江苏建设成为理解历史中国、认识现实中国、把握未来中国的重要窗口。再一方面,要围绕把徐州旅游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聚焦提质增效上台阶,突出抓好旅游设施、景点景区、公共服务,进一步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更多满足市场需要、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开发更多体验性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力争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数等主要旅游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与此同时,要围绕打造人文经济学实践的“徐州样本”,充分发挥旅游业强大综合带动作用和文旅赋能塑造新质生产力作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走向新境界,紧扣“汉文化”谋篇布局文旅产业,进一步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这篇大文章,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服务融合、市场融合,加快实施文旅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大力促进美食、演出、运动、康养等更多领域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培育拓展微度假、慢休闲、烟火气、夜经济、国潮货等“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丰富完善文旅消费载体,激发国货“潮品”、文娱旅游、沉浸式体验等有潜能的消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品质化的旅游需求,在新时期文旅融合发展中绽放中华文化生机活力和时代光彩。
充分发挥新时代文化使命和旅游发展使命的导向作用,健全完善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完成新时代文化使命和旅游发展使命,不仅需要文化旅游职能部门努力奋斗,更加需要全区域、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应当成为各地各部门服务和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目标,并且由此形成有利于实现“双重使命”的工作格局、资源布局和长效机制。这些机制的形成需要多种要素有机组合,应当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出加强党建引领,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机制,为深化文旅融合、完成“双重使命”提供组织保障;突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适时适度出台财税、金融、土地、环保、人才等相关政策,有效破解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突出改革创新,进一步抓好文化体制、旅游发展机制系统性改革,重点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文博图“三馆”、文化行政管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国有旅游景区等方面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激发文旅市场主体创新发展的生机活力;突出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每年推进一批新的文化旅游项目,不断提升智慧文旅发展水平;突出加强城市形象和文旅品牌打造工作,对徐州来说重点推介和塑造“国潮汉风”汉文化品牌、“快哉徐州”城市文旅品牌,深入实施“一圈一竖一横两发散”营销战略,进一步提升徐州文旅辨识度和影响力;突出加强淮海经济区文旅协同发展,重点推进这个区域文旅融媒体联盟、文化旅游联盟、景区营销联盟、博物馆联盟等平台载体建设,不断强化“联演、联展、联游、联研、联宣”的功能,共同打造“大美淮海·缤纷文旅”区域文旅品牌;突出改善优化文旅市场环境,切实加强文旅产品、服务质量、生产安全、网络舆情监管监测,注重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及行业专家的监督作用,改善加强文旅市场联合执法。应当强调指出,新时期文旅融合发展必须基于文旅“双重使命”,服从服务于文旅“双重使命”,文旅深度融合的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新走向,都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都必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和必然产物,也都必须符合新时代文化使命的价值取向、旅游发展使命基本原则,对那些通过视频直播等各种方式鱼贯而出的媚俗、庸俗、低俗、恶搞、猎奇、怪诞等垃圾文旅产品及其相关场景,必须坚决及时清理,从严从重打击,切实维护文旅融合发展的健康秩序,全面营造舒心、放心、安心、温馨的文旅市场环境。总之,徐州文旅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市部署和全国旅发大会要求,以敢为善为、务实落实的精神状态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