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

作者: 王永灿 杨军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汇聚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体系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提炼,也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丰富实践的深度理论探索与经验总结,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具有举旗定向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强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素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选择。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在明确使命任务、遵循原则要求、坚持价值导向、丰富具体内容以及探索建设路径等方面,为家庭文明建设提供思想方法指引。

一、加强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对解决当前家庭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家庭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家庭联系着个人与国家,个人离不开家庭,国家也离不开家庭,家庭安则国安,家庭稳则国稳。家庭文明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而且与社会文明程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文明的整体提升为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正面影响;另一方面,家庭文明建设又如同社会文明的一面镜子,其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并影响着社会的整体文明风貌。步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正全面推进强国建设迈向新高度。在此过程中,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家庭文明建设,作为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程度,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路径,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与时代重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通过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以期全面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随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细化要求,强调要“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1]33,这为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强家庭文明建设是应对当前新的家庭问题的重要路径。中国家庭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世代传承,涌现出众多世家望族与优良家教家风,这些通过家规、家谱、家训等形式得以延续至今,为新时代的家庭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尽管当代家庭在功能与角色上仍保持着与传统家庭的内在一致性,但在结构形态、规模大小、教育方式及内容等方面,却呈现出显著的时代差异。例如,昔日五世同堂的大家族景象已逐渐转变为现代三人小家庭的温馨模式;传统的多子女家庭被独生子女家庭所取代;男女分工也从昔日的男耕女织转变为现今的并肩劳作与性别平等。面对这些变化,现代家庭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与问题,如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凸显的空巢老人现象、夫妻两地分居的困境、农村地区天价彩礼导致的经济负担、因婚致贫的社会问题,以及独生子女教育的特殊性、中华优秀传统家庭文化的传承难题,还有日益严峻的高离婚率与少子化趋势等。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家庭幸福,更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亟需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应对。因此,加强家庭文明建设是解决当前家庭问题的迫切需求,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3

家庭文明建设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家庭文明涵盖了家庭成员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及价值追求,其内涵深刻体现在家庭教育的理念、家教的方式以及家风的形成等多个维度。近年来,随着传统家庭结构向现代家庭模式的转型,一些传统中的优秀家教家风未能得到有效承续,而部分陈规陋习却有所抬头。同时,受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诸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裙带关系、圈子文化等不良风气不可避免地渗透进了家庭建设之中,对家庭成员产生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并反映在家教家风的具体表现上。这些不良的家教家风一旦折射到社会层面,便会导致攀比之风盛行、护短行为频发、走后门现象屡禁不止等不正之气的蔓延。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领导干部的家风对于社会风气具有直接的示范效应与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法的重要原因。不少领导干部不仅在前台大搞权钱交易,还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2]55因此,更要注重家庭文明建设,通过家风带动政风、社会和民风的转变。

问题是时代的反映,理论是时代的先声。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亟须新的文化理论作为指引,以确保家庭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与路径前行。习近平总书记立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家庭观,结合文化强国的战略使命与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为解决当前家庭面临的问题,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

在202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文化思想首次被提出,这标志着该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这一思想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实践探索、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它围绕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使命任务、原则要求、制度保障及总体路径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对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与意识形态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学艺术繁荣等多个方面、多个领域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新时代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家庭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要以文化强国为目标。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再次重申了这一文化使命。这一使命根植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历史任务之中,凸显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关键组成部分,需要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保持同步,并为其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强国集中体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包括强大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强大的文化引领力和广泛的文化影响力等多个维度。在致力于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正实现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跨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层次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因此,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需以文化强国建设为目标,不仅要强调家庭物质文明现代化,而且也要强调家庭精神文明现代化。通过家庭建设这一微观基础,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与崇高的价值取向,进而推动家庭文明程度与社会文明程度的双重提升。这一过程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使家庭文明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强大推动力量。

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要遵循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三大基本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首先,要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政治原则。其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确保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导向性。再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的需求与福祉置于文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体现其根本价值追求。在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作为做好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坚强政治保障,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保证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科学性、引领性和方向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家庭问题,探索家庭建设规律和科学路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家庭文明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家庭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精神境界,从而不断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特定社会形态,必然有着与其相一致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对社会发展起到引领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其核心价值观必然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价值属性。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3]54。在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语境下,必须“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19,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贯穿到家庭文明建设中,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与家庭建设的深度融合。通过培养家国情怀,不断促进家庭伦理与新时代社会道德、个人品德的和谐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2]71

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建设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4]34这不仅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多元来源,还阐明了其内容的丰富性,即基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融合,形成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其中,精神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涵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于公有制并契合中国国情与文化特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哲学社会科学、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丰富内涵。在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中,要以“第二个结合”为根本路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家庭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此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推动中华家庭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体而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汲取养分,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价值追求、文学艺术及中国哲学智慧。同时,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亦是不容忽视的资源宝库,如红色家风、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均为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此外,还需紧密贴合时代脉搏,深入剖析新时代的家庭特征与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探索家庭建设的内在规律,不断推进家庭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策略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其明体适用、体用贯通的特质,彰显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性,确保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同时也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贯穿到家庭文明建设的各个层面,将其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实践指南。这一过程中,既要凸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普遍性和指导性,又要体现出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特殊性与具体性。

引导全社会重视家庭,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重要支点。家庭从古至今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上看,重视家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以家庭为基础,形成了传统的家国天下一体的宗法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个人与家庭、社会和国家联结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并由此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民族情怀、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贤妻良母、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道德品质,尚礼重德、孝悌忠信的伦理要求,以及崇尚和谐、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等。时至今日,家庭仍然发挥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对于促进社会文明、社会价值引领、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家庭抚养和养育功能发挥等,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2]3因此,引导全社会重视家庭建设,需通过社会教育、舆论引导、制度保障等多维度举措,激发民众对家庭价值的重新认识与归属感。重视家庭,意味着回归家庭角色。女性要承担起教育子女、弘扬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的责任;男性则需扮演好作为丈夫、父亲和儿子的角色,而“不能在家里当‘大爷’,不能回到家里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2]9。夫妻双方要共同承担起家庭责任,拒绝“甩手掌柜”行为。重视家庭,意味着回归家庭基本功能。目前出现的低生育率、高离婚率、天价彩礼等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家庭观念淡化与功能弱化。因此,强化家庭的情感沟通、教育引导及社会生产与人口在生产功能,是当务之急。唯有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家庭对于个人成长、社会稳定与国家繁荣的深远意义,才能有效推动家庭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